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所以在网络上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当然就和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
在网络上,网民们挖空心思地要“创造出”各种各样令人感到新奇、也感到愤怒的专用语言。
“拔萝卜快了不洗泥”
俗话说,“拔萝卜快了不洗泥。”这在网络语言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创造这些网络语言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字输入输出。例如,在键盘上采用汉字输入法直接敲入两个“d”字母,马上就会冒出“东东”一词,显然要比敲入“d”和“x”简便快捷得多。
通过这样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再加上文字、图片、符号、英语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就可以更快捷、更形象地表达个人意思。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来看,网络语言中的绝大部分汉字、数字、英语字母杂糅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几乎完全是病句。然而,就是这样的病句,却成为深受网民喜欢的“正宗语言”,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反而成了网络中的“另类表达”,真是怪哉!
网络语言被随意用作危言耸听
2002年国庆期间,上海市民郑女士登上一家著名旅游网站、准备安排全家的秋游路线,结果发现了这样一条“特色旅游线路”——“沙家浜度假村吃喝玩乐‘腐败’游。”
经过点击内容发现,其实该旅游项目完全与“腐败”无关。之所以要采用这样触目惊心的词语,原来是网站为了吸引网友的眼球,把网络语言“腐败”(经常缩写为FB)搬了过来!
网络语言作这样的用途,也许是谁也没想到的。由此可见,其混乱和负面影响已经到了何等严重地步!
网络语言就像“黑话”
作为社会语言学和新词语领域的研究,2001年6月《中国网络用语辞典》的出版发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几多忧虑。有人甚至把它比作另一种“黑话。”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语言诸如“GG”、“美眉”、“大虾”此类,说穿了不过是玩弄玩弄无聊的文字游戏。如果把这些毫无疑义的游戏词汇一本正经地去进行注释、去出版,不管主观上出于什么目的,客观上都会对语言规范产生负面影响。
和“黑话”相比,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放着好好的“人话”不说,偏要去说一些人们听不懂的“专用术语”。
为什么非要局外人听不懂
就好像小偷土匪跑江湖那些人,很多事情不敢明说,只能编造一些外人听不懂“黑话”遮人耳目。例如,“你不是个空子是个溜子”啦,“么哈么哈,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之类的。如果网络语言不承认是“黑话”,为什么非要搞得让局外人听不懂呢?
说是网络语言生动有趣,其实,小偷的“黑话”也同样“生动活泼”。他们把警察叫“雷子”、“条子”,把人的屁股称为“马后”,偷衣服叫“收叶子”,火车上偷旅客提包叫“蹬大轮踢皮球”,坐牢叫“上山”,挂上个不正经的女人叫“背麻袋”。这些话小偷们交谈起来心知肚明,可是旁人听起来却是一头雾水。
如果网络语言可以编成一部词典,那么是不是还有必要编一本“黑语”词典呢?让大家也明白明白,以便从他们的交谈中分出好坏、有利于防偷防盗抓坏人呢?
反对声一片
把网络语言与“黑话”相提并论,激起了太多人的愤怒。
他们认为,网络语言虽然和“黑话”具有某些共同之处,例如都是一部分人、在所从事的特定领域、为了特定的目的而逐渐形成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这就是两者用于交流的主体和目的完全不同。
“黑话”是小偷土匪为了掩人耳目、方便其从事非法活动而运用的,网络语言则是网民之间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这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不同的性质,决定了讲“黑话”的宗旨是为了不让局外人听懂,而运用网络语言的宗旨是为了简洁方便,并不怕任何人听懂。相反,网民们倒是欢迎有更多的人活学活用,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
一个是遮遮掩掩,一个是对外开放,两者根本不同。
什么叫活跃和生动有趣
“黑话”往往带有贬义和不健康的色彩,什么“雷子”、“条子”、“肉票”、“花票”……这样的词汇怎么可以把它叫做活跃和生动有趣呢?相反,网络语言的生动有趣倒是有目共睹的。
称网络高手叫“大虾”,是因为他们长期端坐在电脑之前弯腰如虾;把“真恶心”叫做“真e心”,意思没有变,可是语气委婉了许多。网络语言中的符号语言,更是形象地体现了人的各种神态。
从中可以看出,两者谁是谁非泾渭分明。至于网络语言一时有些人听不懂,这没有关系。因为作为一种专用术语本身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更不用说它本身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等到合适的时机对此进行规范,而不是因噎废食。
但愿今后的汉语不会病句连篇
荷兰学者、语言学家莱文松撰文指出,尽管全球现存语言多达6000~8000种,但他预言,要不了100年世界上将会有3/4的语言消失。而华语、英语、西班牙语则会成为世界主流语言。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特别强调,如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新加坡华人不使用华语,我们社会的本质就会改变,价值观就会发生改变,文化基础就会动摇”。
然而,汉语的重要地位正在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人们所担心的连“话都不会说”的局面会不会出现,只有走着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