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都是网络惹的祸
7762900000050

第50章 网络冲击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2002年10月22日,北京作家宁肯凭借一部多次遭遇退稿、尔后在网络上一举成名的小说《蒙面之城》,从而获得“第二届老舍文学奖”的“优秀长篇小说”桂冠。这也是获得中国权威文学奖项的首部网络文学作品。

年过40的宁肯,目前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工作。两年前,这部小说在遭遇出版社的多次退稿后,被“沦落”到只能放在网上免费连载的地步。然而没想到,一个月后它的点击率竟然超过了50万人次。宁肯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因为网络而一举成名的新锐作家。

网络让他与老舍齐名

大家都知道,在网络出现以前,要成为作家的惟一途径是向各种不同级别的文学杂志投稿、发表作品、获取知名度,然后取得加入一个覆盖全国的半官方文学俱乐部——作家协会的资格。

而网络打破了这一切。

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已经渐渐让纸质媒介望尘莫及。最热门的网上连载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一边在网上连载,一边有太多的读者迫不及待地边看边写,为它添加了几十个真假难辨的故事结尾,结果全部广为流传。

事实上,《蒙面之城》在网络上的点击率,也是这部小说获奖不可忽视的原因。

已经写作了20年的宁肯,加起来在各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超过10万字。网络文学作品的崛起,令许多出版社纷纷刮目相看。《蒙面之城》2001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销量超过5万册,跻身于热门图书前10名。

自从1999年台湾的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把“网络文学”概念引入大陆以来,已经有几百万人在网络上发表作品。一个具体数据是,仅仅中国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就已经收到了170多万篇投稿。

可以料到的是,这部网络文学能够获得北京市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奖励,这本身就给了从互联网通向文学桂冠的崭新通道。中国文学评奖正在走向更加开放和宽容。

《西游记》和《嘻游记》

网络文学是与经典的传统文学相对而言的。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文学经典著作最杰出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一到网络文学,经典文学就变味了。

例如,传统文学《西游记》在网络文学中就变成了《嘻游记》。其故事梗概大致是:“唐僧西天去取经,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也许在正统人士看来,这样的东西谈不上是文学,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然而它通俗易懂,至少在读给孩子们听时有趣得多了。

这就是网络文学的一大优势。

“网吧电影”所带来的迷惑

2001年7月暑假期间,四川省成都市某大学校园内,一家平时很少有学生光顾的网吧里20多台电脑座无虚席,而且后面还有排队等候者。

要知道,这些人并不是在上网学习,而是在看网吧电影。

这所大学有几千名学生,校园内有30多家规模不小的网吧。这些校内网吧和校外网吧经营模式相似,在激烈的竞争下一些网吧终于败下阵来。

穷则思变。2001年6月1日,一家网吧的刘老板尝试着把电影、电视剧拷贝到硬盘上。每台电脑上都挂着上百部电影、电视剧,按照各国经典名作、获奖作品、名人专集本标准分类保存。这样,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上网、看电影就可以做到两不误,价格仍然是每小时2元。

“一招鲜,吃遍天”。现在的刘老板没想到眯眯笑,没想到天天生意爆满。以前每天营业额不到500元,而现在超过1200元。

《流星花园》在网上根本禁不住

台湾青春偶像电视剧《流星花园》在电视台遭禁后,不少中小学生干脆就跑到网吧里去看个痛快。因为网络上的《流星花园》版本,既没有删节,又可以随便看。

2002年3月13日,陕西省西安市小寨工人文化宫的几家网吧里,虽然不是周末时间,然而仍然有几个小女生在上网看《流星花园》。一边看还一边相互取笑:“看把你迷的,中午饭也不吃就跑来上网……”

同一天凌晨1点,山东省青岛市江苏路的一家网吧里同样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在靠门的角落里,4位高中女生正围坐在一台电脑前津津有味地看《流星花园》,一集接着一集,不知疲倦。

教育界有关人士指出,《流星花园》存在着误导青年的倾向,所以才遭到禁播。然而禁播反而激发了许多青少年对该剧的好奇心,而且禁掉的只是电视台的播出,而无法禁止网络的传播。

所以,太多网吧老板暗暗窃喜,因为停播反而火了网吧。

上网阅读时间超过阅读课外书刊

由于上网阅读非常方便快捷,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阅读方式。一项大型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高中学生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已经超过了阅读课外书刊时间。

调查表明,有42%以上的高中学生经常上网阅读,每天上网时间将近0.5个小时。而他们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却不到0.5小时。

究其原因,65%的学生认为,方便快捷是主要原因。因为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太重,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孩子看课外书是看“闲书。”这样,就迫使他们尽量考虑以快速阅读的方式来扩大信息量。

除此以外,时尚化的网络语言也是他们喜欢的原因之一。而且,网上阅读还有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家指出,网上阅读的多是快餐式文化。经常接触和阅读这些缺乏文化底蕴的作品,可能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和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下降。

中学生制作网络连续剧

网络的互动性,导致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2002年9月,北京市汇文中学的9名学生推出了国内首部网络连续剧——《糯米龟》的第一集。9月16日,他们将制作续集的“接力棒”转交给了其他学校的学生。

“糯米龟”讲述的是一只小乌龟和一个小芳姑娘的爱情故事:战国末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当地的百姓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往江里扔粽子。某年的端午节,小芳姑娘手中的粽子突然变成了一只绿色小乌龟,小乌龟从看到小芳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2002年它在丘比特的帮助下,成为“零点一中学”的一名学生,和小芳成了同班同学。

故事听起来非常有趣,而实际上它正是同学们一手捏造出来的。不但画面生动,而且配音形象、人物形象也很可爱。

《糯米龟》的续集将由其他参赛学校、创作组或个人选手用FLASH续编。制作周期为一个月,每个参赛单位必须完成2集。

在这里,和传统的老师布置学生讲故事相比,由于利用了网络工具,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积极性都大大增强了。

通过网络聊天学英语

通过网络聊天学英语,也许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一个新途径,也是网络聊天的一种新功能。

善于开发这种新功能的人,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

即将高中毕业面临高考的华同学,在家中购买电脑3年来父母一直担心电脑会耽误他的学业、不让他接触电脑的情况下,最后主动争取到了“上网聊天”,原因就在于华同学开发了这种“特异功能”。

2001年春节过后,华同学和父母签订了“君子协定”,每周一次过把“网瘾”。父母亲想,让儿子在家上网,总要比去网吧安全得多,于是答应了。但同时又提出了附加条件:“上网可以,一定要借此机会把短腿的外语补上去。”这也许算是一种因势利导吧?

从此,华同学在网上结交了两个“美眉”:一个是安徒生故乡丹麦的安娣,读7年级;一个是日本裔美国女生久美,读9年级。按照中国的折算标准,二位都是初中生。当然,她们的英语水平远远在华同学之上。

就这样,网上聊天、网下通信,他们使用的都是英语。很快,华同学的那点墨水就不够用了。一开始还虚心向对方请教,后来实在不好意思了只好恶补猛啃。不为分数,仅为面子,他也得啃啊。

网络聊天的结果是华同学的英语水平大大提高,当年高考的英语分数在全班遥遥领先,令老师和同学们惊讶不已。

最后,华同学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

“网络名片”网住一大片中小学生

名片本来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媒介。然而,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也开始流行这玩意儿。不过,他们的名片和成人名片有诸多不同,最主要的区别是“卡通”化和“网络”化。

这些中小学生通常是通过专门制作“网络名片”的网站来打制名片的。在此以前,多是通过E-mail的方式在同学、朋友、网友之间传递。发展到后来,干脆打印出了纸质名片。

名片上通常印着“卡通猫”之类的卡通图案,姓名则变成了“丝袜男孩”、“橘子香水”、“蓝色百合”之类的网名,显得柔情似水。除了印有正常的传呼、手机号码,还有E-mail和OICQ号码。

网络名片在校园的流行,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别。但是老师认为,它通常会分流学生的学习精力。而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网络与交友上,总是不好的。

网络倒爷成为新的职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三百六十行中,原来是没有“网络倒爷”的,自从有了网络才出现了这一行。

2002年的暑假里,原来热衷于外出打工的大学生们,突然喜欢蹲在家里或去泡网吧。原来,他们发现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在各网站的二手货市场上“安营扎寨”——收购便宜物品,然后加价倒卖以获取差价。

自称是“网倒”界鼻祖的大学二年级学生高同学高兴地介绍说,他当初想到干这一行完全是一种巧合。

原来,他在2002年初花费300元在网上买了1辆几乎全新的变速自行车,后来一直也没怎么骑,所以就想再在网上卖了它。当时的想法只是不要亏得太多,可是没想到,竟然卖了550元,净赚了250元。

高同学炫耀地把这件事一说,大家觉得有利可图,于是纷纷效仿起来。从小到50元一辆的自行车,到几千元钱的笔记本电脑,只要觉得其中有差价可倒,便什么都敢“倒”。

据过来人介绍,在网上当“倒爷”的风险还是挺大的,弄不好就会把货砸在自己手里。

需要掌握的主要技巧是,在一个网上买进,在另一个网上卖出,这样不容易戳穿西洋镜。另外,最好是先联系买家,谈好价钱,然后才去买进。虽然这样的过程比较繁琐,但是风险较小,一个星期赚个三四百元基本不成问题。

“网倒”们高兴地说,现在外出打工越来越不容易了,有时候在外面呆上一天也找不到工作,还会耽误了学习。而做“网倒”就没有这些苦恼。

恐怖事件的袭击影响会议举行方式

“9·11”恐怖事件爆发后,美国公司争相把召开网络会议作为商业出差的替代手段,从而使得网络会议技术的使用量大幅度增长。

2002年8月初,美国温豪斯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在500多家被调查企业中,40%以上的企业称他们的商业出差次数在减少,而网络会议、电话会议、电视会议等使用率出现大幅度增长。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采用传统式集中召开会议的比重,已经从原来的54%下降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