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都是网络惹的祸
7762900000021

第21章 隐私与网络安全谁更重要

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严重动摇了网络产业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相比谁更重要?

反对恐怖主义与保护网络隐私的矛盾

因为在“9·11”事件以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就发现了恐怖分子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制订计划甚至购买机票,所以,美国总统布什请求国会批准一项立法,修改涉及对互联网、电话和语音信息监控力度的法案。

此后陆续有AOL、EarthLink及MSN等几家美国最有实力的ISP加以证实,它们已经开始与调查机构进行合作。

2002年3月,雅虎网站宣布,该网站修改了隐私政策,对在特定情况下如何处理用户个人资料做出了更加清晰的说明。新的隐私政策声明,在涉及欺诈、违反服务协议条例、利用其服务从事有害安全的活动等情况下,雅虎将向有关调查部门公布用户个人资料。

人们有理由问:难道在反对恐怖主义的同时,就没有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了吗?

网络上不断有陌生人来敲门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陌生人来敲你的家门,也许你可以采取闭关自守的办法不理他。然而在网络上,不管其他人通过怎样的途径打听到了你的E-mail地址、给你发来电子邮件,不等你“开门”它就已经闯入了你的“卧室”。这势必打乱了你的正常生活。

超级模特儿辛迪·克劳馥对此就深有体会。她曾经发表文章,坚决反对有些东西未获同意就发送到别人的电脑中去。

远距离窥探你的隐私

如果你的电脑或网络上连接有麦克风或摄像机,那就更得小心啦。因为现在已经有人专门利用这些设备来窥视你的私生活,而你却一点都不知道。

任何人只要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并不复杂的黑客工具,就能攻击网络、并且打开连接在网络上的任何麦克风或摄像机。他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网络内搜寻连接在网络上的麦克风和摄像机,并且把它们打开,从而窃听谈话并将谈话内容存入自己的计算机。他们还能够打开摄像机,把它以前摄取的图像传回自己的机器里。

所以,如果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的隐私,最好把这些设备通通关掉。

闺房悄悄话可能会传遍全世界

还有一种被称为BO的黑客程序,可以通过电子信件向网络用户发送,用户一旦被侵袭,不怀好意的人即可对用户进行监控,获知用户的密码,甚至还可与用户的计算机连接。

据《矽谷时报》报道,有位加拿大人使用手机与半睡半醒中的女友道“早安”的通话内容,也被黑客使用MP3的网络广播技术Shoutc ast恶作剧地放上网络。这样一来,他们的对话就由网络传遍了全世界。

请想一想,如果你的谈话内容中包括枕边悄悄话、公司商务机密等等,都被黑客放到网站上去,那不让人感到恐怖吗?

网络聊天室没有完全可言

也许有人认为,网络聊天室里使用的都是网名,这样两人之间的聊天恐怕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

其实这也是一种天真想法。

在聊天过程中,网民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真实信息暴露在网上。事实上,许多网民在专用聊天服务器IRC上神聊的时候,就收到过陌生人寄出的一种名为“窃听器”的系统文件。

如果你莫名其妙把它接收下来,它就会像特务一样长期潜伏在你的聊天工具中。不管你以后如何频繁地更改化名、进入怎样的聊天室,这个“小间谍”都会把你说的每句话忠实地记录下来,复制后同步发送到某个特定的聊天室里。

特别是聊天室中太多太多有婚外恋倾向的网民,遇到专门的窃听者,日后敲诈就不愁没有绝对隐私了。

许多人不愿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

根据澳大利亚佛里希尔法律公司2000年2月的一份调查显示,由于澳大利亚的商业网站缺乏对消费者隐私权的足够保护,所以,很多消费者不愿意通过互联网来传递他们一些很重要的个人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澳大利亚电子商务的发展。

佛里希尔法律公司特别顾问和隐私专家格尔·希尔称,“尽管目前在澳大利亚互联网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但是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电子商务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隐私得不到足够的保护。人们非常关心他们个人信息的安全以及这些商业网站如何使用他们的个人信息。”

她说:“互联网用户只有感到他们的隐私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之后,才会去考虑享受一下电子商务的方便快捷。”

保护网络隐私已成当务之急

2000年4月,400多名互联网用户聚集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行会议,着重讨论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问题。与会者一致要求从技术、教育、政府三个方面入手,解决互联网用户中普遍存在的对网络隐私保护的恐惧心理。

专家们指出,应当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立法,单靠企业自律是很不够的。在此以前,加拿大刚刚通过了一项立法,要求网络企业在与他人或企业分享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必须首先获得消费者本人明确的同意。他们对此表示赞赏。

与会者认为,除了网上购物以外,医疗保健和金融业务等领域的个人隐私制度,也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乔治敦大学教授乔伊指出,许多互联网用户不去访问医疗保健网站,原因就在于,他们非常担心保险公司会通过这个渠道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从而在人寿保险投保中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对于一些新兴业务的开拓,与会者也表示了不同看法。

例如,有的企业声称未来可以开发出网络冰箱,只要家中冰箱中的食品减少了,就会自动向商家发出订货单。对此,加拿大网络专家希尔反驳说:“我为什么要别人知道我的冰箱里面到底有多少快餐面或啤酒呢?”

网络安全问题远远没有结束

1999年9月,荷兰“国家数学及电脑科学研究协会”的研究人员宣布,国际安全密码算法设置的防线已经被他们攻破。保护银行、股市以及网络零售商每日数十亿美元交易的屏障顿时危机四伏。

几乎同时,加拿大一家软件公司的科研人员发现,在微软公司的视窗(Window)软件中存在着“第二把钥匙”,如果美国国家安全局愿意,它可以利用这把“钥匙”闯入世界任何一台装有这一软件的微机联网。

虽然微软公司竭力否认与美国安全部门有过合作,但是不管怎么说,它无法否认这“第二把钥匙”的存在。

另据美联社报道,一个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建立的全球性窃听网络,以侦测恐怖主义为名,一直在监视国际互联网络上的电子邮件。

报道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建立的窃听系统代号为“梯队”(Echelon)。它用功能非常强大的电脑,窃看全球的电子邮件。其中一个专门为监听网络电话的监听站,就设在距美国首都华盛顿约400公里处。

报道说,欧洲议会曾经委托专业机构调查间谍机关的窃听活动。完成于1997年的有关报告证实,“梯队”窃听系统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与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的情报局合作设立的,对文件传真、电子邮件和电话通讯经常肆意进行监听。

欧盟1999年对此展开的后续调查,也得出了相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