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都是网络惹的祸
7762900000019

第19章 别把网上隐私不当回事

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太自信了吧。对于一个优秀猎手来说,没有猎物能逃脱他的视线。你的一举一动甚至包括银行密码和私生活,都可能在他的掌握之中。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隐私”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在英文中,“隐私”一词可以用“ones Secrets”或者“private matters one wants to hide”来表示。

尽管有的学者把人类对隐私权的关注追溯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还从1361年英国的法律案件中找到了有关保护隐私的记载。可是,真正开始把保护个人隐私提上议事日程、并且明确落实在法律上,还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事。

“隐私”这个概念是舶来品。对于中国人来说,提倡最多的是先有“国”然后才有“家”,最后才是个人。

特别是“隐私”,一提到它往往就会和“亏心事”、“见不得人”联系在一起。张家阿姨李家婆,最关心的就是打听并传播别人的隐私,对此往往表现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姿态。

网络时代的到来,“张家阿姨李家婆”的队伍庞大无比,收集、整理、分析、传播个人隐私,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容易得多。

联合国“人权宣言”把隐私权看作是基本人权,是人类尊严的基础,也是其他人权(例如结社自由、言论自由)的基础。隐私问题已经成为网络最大的困扰之一。

病毒破坏、黑客入侵、隐私泄漏,已经成为网上冲浪最不安全的三大因素。

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虽然许多人对病毒破坏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几乎所有的电脑都装备了杀毒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黑客入侵基本上也有足够的警惕,但是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在自己的电脑上装备一套防止个人隐私泄露的软件。

隐私泄密正在成为网络安全的威胁

在这些用户看来,保护网络隐私也许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或者自己根本就没有隐私需要保护。

然而事实上并非这回事。网络隐私的泄露,正在成为网络安全的巨大威胁。

试想,如果他人掌握了你电脑上储存的财务数据、机密文件、口令和电子邮件账号,会产生怎样的情形呢?或者你在硬盘上存储了许多文稿资料,突然有一天,黑客通过远程控制把它们通通删除掉了,你会感到痛不欲生吗?

这样的担忧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你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上网,将自己暴露于电脑高手的“火力侦察”下,这样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特别是目前宽带技术的应用,在你上网速度得到提高的同时,同样使得你的网络隐私暴露得更快、范围更广,随之而来的是,你受到别人的攻击可能性也就越大、越容易。

互联网隐私公司公布权威评估报告

2000年4月11日,互联网隐私公司enonymous。com 和PC数据研究公司,联合发布了一份最具综合性的网络隐私评估报告。

该报告对将近3万个网站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调查研究,根据这些网站的用户隐私保护政策和做法分为4个级别。

被评为4星级的网站,他们从不将用户的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也从不在没有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利用相关信息向用户发送广告等。在总数中有3.5%(1027家)网站被评为4星级网站。

需要指出的是,用户浏览量最大的1000家网站中,有8.6%获得了4星级网站称号。这表明,知名度较高的网站,其用户隐私保护工作做得也较好。

被评为3星级的网站,他们一般在收集用户信息时,会明确要求用户就网站是否可以与第三方共享相关信息给予答复,并且会在收到肯定答复后向第三方提供用户个人信息。一共有799家网站评为3星级。

被评为2星级的网站,他们会在没有得到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向用户发送广告等信息,但是只在得到用户明确答复之后才会与第三方共享私人信息。一共有2580家网站被评为2星级。

被评为1星级的网站,他们往往在没有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就擅自将私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一共有2251家网站被评为1星级。

1星级以下还有22000家网站,他们根本没有制定任何用户信息保护措施和政策,所以他们连1星也评不上。

个人隐私的“产权”属于当事人

就像现实生活中各种莫名其妙的资料、信件寄到你家中一样,在网络上,个人信息失窃的现象比比皆是:手机接到促销电话、电子信箱中塞满了垃圾邮件。

针对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美国微软XP中存在的漏洞,中国科学院的一位专家曾经向有关领导递交了“紧急呼吁加强应对微软XP陷阱”的报告。

报告指出,微软Windows XP和Office XP为反盗版而内置了系统死锁后门和隐私收集程序,这意味着,微软可以通过其远程控制功能、使用户电脑数据文件失窃,从而导致个人隐私权受到威胁。

2002年1月,微软公司不得不承认其windows XP确实存在安全缺陷。

公安部门指出,如果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轻则日常生活遭到骚扰,重则有可能被非法开设存款账号、支票被伪造或信用卡被非法盗用。

调查显示,2001年美国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的受害者多达50万人。在我国,也发生过市民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后,其银行账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被一家保险公司代理人利用,致使其个人存款被划到保险公司账号上当作保险金的事例。

从法律角度来说,个人信息的“产权”属于当事人个人。例如,个人档案或者电话号码、住址、病历之类的信息资源,尽管保管权可能在某些部门,但是否需要公开,则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见。

保护网络隐私确实会影响电子商务

1998年10月25日,欧盟颁布了保护网上个人资料的法令后,在2年时间内,欧盟与美国之间无法达成共识,从而导致双方的电子商务和网络方面的合作受到严重影响。

欧盟的法令是为保护15个成员国消费者个人资料不受侵犯而制定的。

这些个人资料主要包括:个人身份、居住、财产、健康状况及其它个人所拥有的一切资料,其中较为敏感的是个人信用卡账号和密码。特别是美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频频出现泄露消费者隐私事件,引起了欧洲网民的极大担忧。

应当承认,之所以欧盟与美国之间无法达成共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欧盟法令规定了严格的个人隐私保护条款,以确保个人资料通过互联网在15个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而欧盟之外的其它国家,如果在网上保护个人资料的能力没有达到“适当”水平,那么欧盟各成员国就有权禁止与该国进行网上个人资料数据传输。不幸的是,美国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认为,政府不应该施加过多限制,应当依靠商界人士在个人行为方面的严格自律。因此,美国政府建议美国企业规范本身行为。

欧盟的分歧在于,按照美国政府的观点,美国企业就会在个人资料隐私保护方面各行其是。而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美国人的行为准则很难保证欧洲消费者的利益。

双方争执不休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欧美之间的电子商务和网络合作受到影响。

2000年3月14日,欧盟和美国共同宣布,经过2年时间的谈判,双方终于就保护电脑网络上有关个人资料数据达成初步协议。该协议将交由各自的议会审批。

政府部门的网站也不安全

在一般人的脑筋里,似乎政府部门设立的网站安全性比较高、在网络隐私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其实不然。

2001年4月16日,美国国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美国政府颁布的网络隐私法禁止政府网站在用户不知情的前提下收集用户个人资料,但是调查结果表明,仍然有不少政府网站对上网用户进行跟踪,并且收集这些用户的私人信息。

调查还发现,一些美国联邦政府网站甚至将收集来的用户信息,全部提供给商业承包商以获取利润。

这份由美国国会16个部门联合调查后提出的报告说,在2000年年末到2001年年初这段时间内,他们发现有64个联邦政府网站使用未经授权的软件,在网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未经授权的软件对用户的浏览及网上购物习惯进行跟踪监视。其中,教育部、财政部、能源部、内政部、交通部均从事了这种活动。其他机构还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服务管理局等。

虽然还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用户曾经浏览过上述网站,但是根据互联网调查公司Jupiter Media Metrix调查,仅仅是2001年3月就有350万人登陆教育部网站、有220万人浏览了NASA网站。用户数量何其庞大可见一斑。

数字电视也会侵犯网民隐私

网络隐私侵害在以前是名符其实发生在网络上的,然而随着数字电视的出现,它今后同样会在数字电视方面受到侵害。

专家预测,要不了多久,数字电视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客厅和卧室里。然而令人怀疑的是,它是否是安装在家里的一个间谍、在泄漏隐私方面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外电报道,微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T&T、思科、宝洁和市场专业调查公司A。C。Nielsen,都已经一致认为数字电视将是下一代媒体,未来将有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接受数字电视。

然而,数字民主中心(CDD)在调查了这些企业数字电视的方案后发现,数字电视出现以后,用户的起居室几乎会变成一个“实验室”,消费者的一举一动包括其兴趣所在、生活方式和习惯都会难逃数字电视的“法眼”。

CCD指出,到2005年美国将有4000万个家庭拥有数字电视,全球有6亿家庭使用数字电视服务。

数字电视就像被精心设计的“间谍”一样,忠实地记录着使用者的观赏和消费习惯,包括个人年龄、收入、家庭人数、心理等相关资料,都会收入囊中。

只要你打开电视,他们就在注视着你,神不知、鬼不觉。而目前网络侵犯隐私权的问题,数字电视将全部重演。只要你按下按键,你的个人信息就会汇总成个人档案,其完整程度超乎想象。数字电视不仅追踪使用者的各种活动,还会监视其收看的节目与广告,而消费者则完全蒙在鼓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来,网络隐私保护问题真是任重道远。

日本和美国人相对重视网络隐私

2000年12月,美国社会和法律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人与美国人一样关注自己的隐私权是否得到充分保护。

在接受调查的1000名日本公民中,90%在过去一年中听说过或读到过有关隐私权的问题,其中76.6%比较或十分关心这一问题。

相对应的是,88%的美国公民对他们的个人信息可能被随便调用而表示担心。

在经常上网的人群中,2/3的日本人担心他们的隐私权被侵犯,美国的这一比例高达近90%。

这次调查结果,为随之而来的日本和美国两个国家通过相关隐私权保护法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