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宜宾、泸州、自贡、攀枝花对口援建朝天、元坝、苍溪、旺苍篇
引子
第一章 幽兰留芳
第二章 桂花之约
第三章 紫薇传情
第四章 攀枝花开
省内四市援建大事记
引子
2008年6月11日。
“5·12”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30天,广元灾区地震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废墟之外的平地上搭满了蓝色救灾帐篷和各色居民自搭的钢架、木架、竹架避震棚。广元是全省六个重灾区中唯一一个中心城区受灾严重的城市,许多民居和机关办公用房成为D级危房,而且强余震频频袭扰。城区广场上避灾群众的装备进一步升级,许多人将原先的竹木结构棚子拆除,改搭牢固的钢架棚子,棚外增加了大型遮阳伞,茶几、躺椅、饮水机等轻型家庭用具被充实进来,有人露天做饭,蜂窝煤炉子变得紧俏起来……
谁也说不清余震要持续多久,大家都在作持久避震的准备。
这天,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传来:国务院确定18个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重灾县(市),一省帮一县,当成自己的县,真帮、大帮、全面帮、长期帮。
列入帮扶范围的青川县(浙江省援建)、剑阁县(黑龙江省援建)干部群众顿时欢欣鼓舞,其他几个县区的干部群众却有些担忧:他们受灾固然没有青川、剑阁那么普遍、深重,可是无论哪一个县区至少都有几十亿元的损失啊,真不知该如何面对未来!
2008年6月17日下午,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省内支援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在这次会上,体现“无灾区帮有灾区、轻灾区帮重灾区、一个市(州)帮一个重灾乡(镇)”原则的省内对口支援机制正式确立。省政府决定:全省21个市(州)中除了6个重灾市(州)和巴中市、甘孜州外,其余13个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3个重灾县(区)中的一个重灾乡镇;成都市在本市范围内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为此设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组,由副省长王宁担任组长。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省内对口支援,四川省提早谋划。6月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刘奇葆在九届省委第三十九次常委会议上专门就省内对口支援作出部署,要求在“省内也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6月16日下午,省长蒋巨峰又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对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了研究并敲定了省内对口支援实施意见。
按照《省内对口支援实施意见》的安排和双方的具体协商,宜宾对口支援朝天区羊木镇,泸州支援元坝区昭化镇,自贡支援苍溪县三川镇,攀枝花支援旺苍县五权镇。为此,广元市四县三区的灾后重建全部获得了对口支援。省内对口支援期限为三年,主要任务包括对口支援住房安置、对口支医、对口支教、对口支援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物资。由于布局上省外、省内不交叉,对口支援覆盖了汶川“5·12”大地震四川受损严重的所有区域,同时省内外援建期限和形式的统一可以确保各灾区的灾后重建齐头并进。
省外、省内对口支援的相继部署,吹响了全面开展灾后重建的集结号。号声嘹亮,大爱无疆,30多个援建方阵挥师灾区。爱心无限,力量无限,这是人类史无前例的爱心大会聚,让灾区升腾起浴火重生的无限希望!
第一章 (1)
幽兰留芳
排在省内对口支援序列第一位的是广元市朝天区。省政府秘书长于伟介绍,省内对口支援的13个重灾县(区)基本上是根据各县(区)受灾严重程度排序的。
羊木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97亿元。受“5·12”汶川地震和青川、宁强多次余震的严重波及,全镇受灾人口11056人,占总人口的63.7%;因灾死亡3人,重伤12人;20615间房屋受损,11000余万人无家可归;因地震而形成的地质灾害点多达65处,其中大型地质灾害点23处;镇内1所单设中学、9所小学、1所幼儿园全部受损;中心卫生院门诊大楼、住院部及职工宿舍和6个村级卫生站成为危房,医疗设备不同程度受损……
2008年6月20日。
宜宾市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宣告成立,其中市级领导3名、县级领导100余名,部门40余个,工作人员超过200人。刚刚就任组长的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进带领相关人员赶赴羊木镇,实地查看灾情,了解受损情况和急需援建事宜。
6月21日是星期六,宜宾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松柏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头天被任命为市对口援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第二天就要拿出羊木镇对口支援方案。对他来说从这天开始,天天都是工作日。
一个紧急援助羊木镇的方案迅速敲定:规建、国土等部门组织专家赶赴羊木镇开展排危除险鉴定和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卫生、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部门,紧急采购55万元的紧缺药品和手术床、电动吸引器等急需医疗设备,同时派出一辆救护车支援羊木镇医疗卫生的正常运转;教育部门组织相应师资力量支援羊木……
宜宾市招募到羊木镇参加援建的工作人员,时间是一年或两年。
去还是不去,宜宾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职工陈曦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却在犹豫着该怎样开口对妻子说。妻子赵建学是一名教师,当着班主任,晚自习要值班。
晚上9点左右,妻子回来了。
“我要去羊木。”
“羊木在哪儿?”赵建学一边换鞋一边问。陈曦找出一张四川地图,在茶几上摊开。宜宾在这里,四川南边,经过自贡、内江、简阳、资中、成都、德阳、绵阳到广元,朝天区,再到羊木镇,差不多700公里。
“这么远,去好久?”
“……有点久。”
“多久?”
“援建灾区,可能一年,可能……两年。”
赵建学长长吸了一口气:“是不是再考虑考虑?一两个月倒没啥,一两年……儿子怎么办?”
“好吧,我再考虑考虑。”
第二天,赵建学回家就看见客厅地板上放着一个旅行包。
7月31日,陈曦第一次来到羊木。眼前的景象让他很吃惊。到处都是断壁残垣,遍街都是帐篷,人们缺吃少穿等待救援,缺医少药等待治疗……
陈曦觉得思维给冻住了,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他发短信告诉妻子:心里很难受,你来看了就知道。不做点啥,觉得自己安不下心。
赵建学回短信说,我又不反对你去。
2008年8月1日。
上午,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率市对口支援领导小组有关人员冒着烈日酷暑,到羊木镇了解受灾情况,调研对口支援。在查看了羊木镇的灾情后,杨冬生深情地说:“灾区群众苦啊,宜宾人民要不遗余力支援广元人民,羊木就是宜宾的羊木镇!”
杨冬生要求援建项目不要盲目上马,要首先做好规划。“要把羊木镇建成最漂亮最具实力的小集镇。”
下午,杨冬生一行在朝天区政府会议室出席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暨签约仪式。
下午4点32分,杨冬生正就对口支援羊木镇恢复重建工作谈建议和想法,突然,这间位于二楼的会议室剧烈摇晃起来,吊灯、玻璃发出“哗哗哗”的响声。
楼下,一些市民开始往街面跑,“地震了,余震来了!”四面都有叫喊声。朝天区工作人员迅速走出会议室查看情况。此时此刻,留在会议室的全体人员没有慌乱,没有嘈杂。晃动不久就停止了,杨冬生接上被地震打断的话头:“这是余震。地震时,宜宾人民和广元人民在一起!”顿时,全场响起了掌声。
几分钟之后,大家的手机都收到了短信:“16时32分,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地区(北纬32.1°,东经104.7°)发生6.1级地震。”
援建干部、宜宾江安县留耕镇党委副书记万刚随杨冬生书记一行来到羊木,成为陈曦的同伴。35岁的万刚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父母已经70多岁,母亲刚刚做了手术,两个哥哥都在外面打工,妻子叶红也在乡镇工作。
万刚挂职羊木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兼任对口支援临时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对口联络和协调、援建人员管理服务、参与当地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等工作。陈曦挂职副镇长,主要负责宜宾市对口支援联络和协助分管场镇规划建设、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及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编制羊木镇场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成为万刚和陈曦前期的首要工作。这项任务花费了他们近60天的时间。地形测绘期间适逢雨季,他们经常冒雨工作,有时加班到深夜,第二天早上6点仍然起床继续工作。
紧接而来的是量大面广的危房鉴定工作。羊木镇山高路险,交通不便,鉴定工作难度很大。本来就难走的村道,被泥石和倒塌的房屋掩埋了。他们搭一段摩托车或者拖拉机,拖拉机上要装沙石、砖木,他们就坐在沙石砖木上,然后在没有路的岩石堆上或者人家原来的墙上屋顶上一步步行进,常常是摔得一身泥,爬起来继续走。最远的青白村,搭摩托走20多公里后,还要在这样的路上走上四五个小时。就这样走村串户,把每一处危房都贴上标签,然后指导农户加固或者重建。
接过陈曦为农房做出的加固方案,青白村十组村民膝民金一定要留他们吃午饭。
“你们这一身泥,让我们咋个过意得去。”
“你们回去还要走几个小时,哪能不吃饭就走!”
“不行不行,咋个都要吃了再走!”
膝民金看实在留不住他们,于是提来一口袋花生,把他俩的衣兜裤包塞得满满的,送他们走出一段泥泞路。
在羊木他们先后深入10多个村60余个村民小组,对700多户民房进行了鉴定,鉴定面积超过80000平方米,形成了总体的技术指导建议,并编印《羊木镇民房灾后重建及加固手册》2000多份,发放到每个重建户手中。
羊木镇镇长郑刚给万刚和陈曦送来几大箱海鲜味方便面,这是广州捐赠的食物。
后来镇上开了两家饭馆,但饭馆只卖一个品种——炒饭。一段时间,陈曦和万刚天天顿顿吃炒饭。
停水停电有时候一停就是几天,洗不成澡也洗不成衣服,而他们一天下来,满身都是汗臭味。盛夏的板房里,气温达到40多摄氏度,他们笑着说,男人比较耐脏,要是女人到了这里,怎么过得出来?
2008年9月8日,宜宾市派出的支教和支卫的小分队到了,其中不少是女性,“不耐脏”的女人们来了。这天,陈曦、万刚和羊木镇的书记、镇长一同去学校看望宜宾来的支教老师。
闷热的板房教室里,有两个小姑娘竟穿着厚厚的校服,这不把孩子热出毛病吗?陈曦和万刚向老师打听这两个姑娘。两个姑娘名叫王勤芬、杨建乐,家都在火石坡村7组,离就读的金台小学有十多里山路。
王勤芬的家是土房,在地震中被毁,是重灾户。她的父亲王仕兵,外出打工时左眼致盲;母亲常永碧在家务农,照顾年迈的婆婆;有一个17岁的哥哥,在外打工。杨建乐的父亲杨正平也是残疾人,母亲与父亲离异离开了家。震前一家人就靠建乐70多岁的奶奶下地干活维持生活。现在,地没有了。
于是在这里,有了两个让他们特别牵挂的孩子。万刚和陈曦到火石坡村7组去看望她们,给她们送去了慰问金,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一人负担起一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和寄宿费。
地震过去四个月了,宜宾人还在一次又一次地为灾区捐款,从老到小,从机关单位职工到个体户、低保户,所有的宜宾人都捐出了自己的钱。
献血的人们,在血站护士的多次劝说下,仍不肯离去。抽血的护士几乎要哭出来:“血液不能保存太久,等需要的时候请大家再来!”
长宁人在年初经历了雨雪冰冻灾害,他们至今仍记得全国人民给予的无私捐助。他们说,昨天这里是灾区,今天我们都是亲人。
一位56岁的低保老人把十元钱投进捐款箱,她说她知道帮不上忙,给灾区的哪个孩子买瓶水喝也好。退休的大爷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作为特殊党费交给灾区。一名单位职工在捐款现场仍然红肿着眼睛,天天看电视跟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