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观民生,听民意。在他们的心目中,黑龙江的版图上又增加了一个县——地处川北深山的剑阁县。三天时间里,他们白天查灾情,晚上整理材料,再通过电波连夜把情况传回后方,此时东方已经泛白。
“22人组”经过紧张的72小时不间断工作,对剑阁灾情形成了全面的认识。6月16日下午,对口援建实施规划初步出笼,即立刻电传哈尔滨。6月17日上午,《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剑阁灾区行动方案》(草案)形成。当天下午,黑龙江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省委书记吉炳轩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栗战书就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对口支援任务,要把支援灾区重建当做自己的事情、分内的工作来做。制定援助工作方案,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把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各市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由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领导,积极主动承担对口支援任务。要急灾区人民之所急、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把援建工作办快、办实、办好。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领导、抓紧实施,依据规划、有序开展,统一政策、有力保障,善始善终、搞好衔接”的要求,在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恢复生产等方面做好对口支援。
“尽最大努力满足灾区急需,凡是能做的全力去做,凡是能帮的诚心去帮,让党中央放心,让灾区人民满意!”掷地有声的誓言,体现了龙江人民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剑阁,是广元市的第二大县, 2003年刚刚完成县城搬迁,底子薄,基础较差,灾后自救能力较弱。但剑阁县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西南、西北公路、铁路交会处,国道108线、绵广高速、宝成铁路复线横穿县境。
剑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关隘文化、红军文化积淀尤为深厚。
全县旅游、农业资源丰富。剑门关天下称雄,古柏参天的翠云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蜚声中外。剑阁还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油料生产50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但作为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之一,剑阁仍属传统的农业县。震前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约1.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9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64元。
“5·12”特大地震后,在广元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一个月的抗震救灾工作,县委、县政府组织对全县灾情进行了勘查统计,各部门、各系统也积极申报恢复重建项目,为制定全县灾后重建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广元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剑阁实际,剑阁县委十届六次全会明确剑阁县灾后重建工作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统筹发展城镇农村、统筹发展新城老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大转型,推进包括剑门关景区、工业发展集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内的“三区”建设。在改善民生同时,加强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谱写剑阁重建、发展、和谐新篇章。
有人评价:剑阁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颇有几分“敢作敢为、一飞冲天”的速度和气质,在抢抓机遇这一点上,剑阁人总能不声不响地做到“快半拍”。七年前的剑阁,力排众议实施县城搬迁,使县城的发展布局避免了县区城市建设中“修修补补、小打小闹”的尴尬,一步到位地直接进入规划时代,成功搭建起预备起跳的框架和平台。“长痛不如短痛”,虽然剑阁人为此付出了很多,却也因为七年前的“快半拍”而踩准节点,顺势而上,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重建和对口支援机遇到来,早有准备的剑阁人在勾画新一轮发展蓝图时把握脉搏,异常清醒地抓住了“重建与发展相结合”这一关键,短短两年时间,轻松实现起立起跳后,正好又赶上国家启动新一轮十年西部大开发。
非同凡响的一系列思维、理念和举措,使人们不得不对这片土地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
尊重受援方意愿,制定援建规划
前期对接组通过认真的灾情核查、调研、走访,并与剑阁县委、县政府深入沟通后,在援建和受援工作的总体思路上相互得到了对方最大的理解、尊重和认同,双方在项目规划编制和援建资金使用方向上取得了高度一致。
在资金的使用上,充分尊重受援方意愿,做到精打细算,突出实际、适用、适度,不贪大求洋,不做形象和面子工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放大资金使用效益。
在项目谋划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分三批拟定了146个项目,安排援建资金15亿元。
其中,救灾救民项目7个,援建资金27442万元;教育项目53个,援建资金3亿元;卫生项目41个,援建资金8475万元;文化和体育活动中心、乡镇敬老院、计生站等公益项目15个,援建资金8110万元;交通项目8个,援建资金8700万元;城建项目2个,援建资金1.5亿元;水库除险加固和乡镇供水站项目14个,援建资金2538万元;产业扶持项目3个,援建资金6500万元;旅游项目2个,援建资金1亿元;市场服务体系项目1个,援建资金610万元。
加大对廉租房、村镇规划修编支持力度,把农村受灾群众过渡性和永久性住房政府补助部分纳入援建;安排资金600万元,用于全县14个乡镇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小区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安排资金1500万元,为农村建房户提供贷款担保。
第一批项目共7大类40个,总投资达3.1亿元,包括剑州中学、沙溪中学、汉阳中学等13所学校项目;开封医院、武连医院等5所卫生院基础设施项目;普安、柳沟两个敬老院项目;剑南公路、桥边河大桥、柘坝大桥3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团结水库、英雄水库等3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剑门关镇、白龙镇等11个乡镇集中供水站等项目。
第一批项目规划草案由前期对接组6月18日带回哈尔滨。
第二章 (2)
当天,哈尔滨的夜晚凉风习习,紫红色的丁香花散发着醉人的芳香,缓缓流淌的松花江水,深情见证了这个城市的灯彻夜为巴山深处的剑阁县而点亮,多少专家和领导为争分夺秒地论证和审定第一批项目而熬红了双眼,多少人的心在为剑阁灾区人民的安危和冷暖而跳动。
6月19日,黑龙江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第一批项目。会议同时确定了援建工作思路、模式、原则,成立前后方组织机构,全面部署了援建工作。
按照当时中央提出的重建目标任务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援建工作提出的“办快、办实、办好”和“求实、务实、做实”的十二字方针,围绕四川省委提出的“三年恢复重建、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总目标,秉承“科学援建,务实援建,和谐援建”的理念,坚持“救险、救急、救民”的原则,贯彻“政府主导,依靠当地,面向市场”的思路,采取“交支票+全方位参与和监督+全方位援助”的援建模式,在项目规划编制上以民生为主,重点抓好受灾群众安置,学校、医院等恢复重建,让受灾群众满意,确保灾区稳定。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全面推进援建工作,为实现剑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大灾难、大爬坡、大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第一批项目紧锣密鼓推进,第二批项目迅速及早谋划。如果说第一批项目是帮助剑阁起立的话,第二批项目则是帮助剑阁实现起跳。
2008年8月27日双方召开协调会,就援建剑阁第二批项目进行协商。第二批项目分救灾救民、教育、卫生、公益、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产业扶持和旅游共8类71个项目,总投资达8.4亿元。其中,由县财政承担的农村受灾群众自建房平均每户3600元的补助纳入援建项目。
第三批项目包括农房重建贷款担保基金、廉租房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和县城、乡镇及中心村规划编制经费。
无私的援建模式,催生“双无”合作
三批援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剑阁县灾后重建实施规划》和剑阁县作为地震重灾县、传统农业县的县情,按照国家项目建设标准和切合实际、适度超前的思路,依据受援方提供的项目名录安排,没有一项“形象工程”、“豪华工程”。
尤其是涉及民生的普惠性项目,涵盖全县57个乡镇,除正在建设的亭子口水电站淹没区范围内乡镇外,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学校、一所卫生院,平均每所学校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投资300万元,每个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为更好地使灾后重建卫生事业惠及基层群众,还投资1000万元,建设100个村卫生站,每个站60平方米,各配置医疗设备10台(件),项目虽小,但辐射面广,村社群众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一般就医问题。
在项目资金使用上,做到突出重点,合理分布,既要恢复重建,更要发展提高,确保援建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整合援建资金和中央灾后重建资金,援建资金甘愿为中央灾后重建资金补充配套,打捆安排,统规统建,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按刘国会的话说,黑龙江就是要一门心思把援建做实,不计“名分”,灾区哪儿需要哪儿“顶”上。
在援建模式上,结合双方实际,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个基本原则:即坚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援建;坚持按照重建规划实施援建;坚持协商协调、依靠当地的办法推进援建;坚持节约、适用、实用、安全的原则搞好援建,决定采取18个对口支援省市中独有的“交支票+全过程参与和监督+全方位援助”援建模式,不断创新援建项目推进机制,努力拓展“龙剑”合作新领域。
这种模式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交支票,指按照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1%的要求,黑龙江省通过实施项目的方式,共投入15亿元,将剑阁打造成“龙江第一县”。
这个“第一”,一是指把剑阁作为黑龙江省的第66个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度是第一位的;二是黑龙江全省上下的参与面是第一位的,让剑阁68万人遭遇的灾难由龙江3800万人共同分担;三是与黑龙江其余65个县比,两年集中投入的资金量也是第一位的。
全过程参与和监督,是指黑龙江的援建不是两年拿出15个亿交给剑阁县就撒手不管了,而是指从项目实施的前期规划到后期推进、监督管理,黑龙江省都要做到全过程参与协助和指导监督;全方位援助则是指除了资金和项目援助外,黑龙江省将围绕灾区民生和发展各阶段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帮助和支援,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黑龙江和剑阁,一个地处东北,一个地处西南,往返距离几千公里,若采取其他援建模式,把黑龙江的建设力量、建筑设备和材料带到大巴山深处的剑阁县参与重建,虽能够整合利用省内优势资源,快速推进重建,但也容易造成交通费等成本支出过大,劳民伤财的局面。而采取这种援建模式,所有援建项目不上一支建设队伍,全部公开招标,要求中标企业必须雇佣当地30%的劳动力。这样,既节省了人员往返旅费、生活开支等成本,使援建项目投资单价与灾区重建平均建筑造价相比低了1000元,又为灾区劳动力就业找到了一条出路。
更加重要的是,这种无私的援建模式,充分体现了黑龙江人民诚心诚意帮、实实在在干、认认真真为灾区人民办好每件事的磊落胸怀,也体现了对受援地人民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信任,相信剑阁县委、县政府有能力带领全县人民打赢灾后重建与发展这一场硬仗,也从感情上先一步赢得了受援地干部群众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为后来双方在援建工作中实现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共同创建快速推进援建的“五大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隙对接、无障碍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事实证明,这种独特的援建模式充分调动了受援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推进援建中创新形成的“五大机制”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