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7762800000045

第45章 迷彩之师 (44)

郑力平说:“我从到石坝的那一天起,就把石坝当做我的家,自始至终我都是用建设丽水的心做重建石坝的事!”难怪石坝乡乡长赵仕雄说:“郑指挥长每次到县城开会,开完就匆忙往石坝赶,除非不得已,他不会留宿县城;而在石坝乡,他大多数时间都在项目上、工地上忙,要不就是和老百姓‘黏’在一起。他早已把石坝当成自己的家了!”

吴连奇感慨地说:“郑力平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指挥长。他在石坝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为老百姓办了那么多实事,援建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个早饭真不错!”2009年的一天,《广元日报》记者任小昌在玉环县援建指挥部吃早饭,听到许多人众口一词夸赞道。

“你们猜这早饭是谁做的?”指挥长陈学杰半开玩笑地问。

“当然是炊事员做的啊!”有人随口答道。

“你们没有想到吧,这是副指挥长江兴法做的。我们做饭是请的当地人,但不管是冬是夏,江指挥长每天天刚亮就起床义务为大家把早餐烧好,天天如此!”陈学杰说。

姚渡镇是“鸡鸣三省”之地,是受灾极重乡镇和余震频发之地,颇受世人关注。

当得知玉环县委、县政府将组建援建队伍赴姚渡镇开展工作时,在县审计局工作的江兴法主动报名参加。他的母亲年迈病弱,为了不让老人家担心,就对母亲说单位派驻到外地学习培训三年,还做好妻子的工作,帮他隐瞒实情。到现在,他的母亲还不知道儿子是在灾区搞援建。大地震后,姚渡镇几乎成为余震中心。家里人也十分牵挂他,从电视或者从网上看到余震的消息,就给他打电话,他总是安慰说“我们这儿很安全,你们放心吧!”然后就又投入了紧张的重建工作中。有人得知他半年时间没有回过家,就问他:“你不想家呀?”他说:“灾区就是我的家!”

江兴法入川援建担任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援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指挥部的后勤保障工作。在援建中,为科学规范管理援建资金,让援建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江兴法牵头制定了《指挥部财务管理制度》、《援建专项资金拨付办法》等,确保了援建资金规范运行。

在江兴法身上,讲原则和讲感情总是交织着。在来客接待、车辆管理等问题上,江兴法很“严”,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他自己报销费用也从来实事求是。比如现在的招待费、住宿费多数采用定额发票,经常会因为没有小面额发票导致发票数额比实际支付数多出几元甚至几十元,他总是按实填报,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姚渡镇每月双号为赶集日,为了指挥部同志能吃上适口的蔬菜,他总是早起上菜市场为食堂买菜。在姚渡买菜是一个难题,由于交通不便,蔬菜比较紧缺,品种少,江兴法除了向菜农预约,还利用到青川县城、沙州、文县碧口镇等地出差的机会带菜回来,经常拎着大包小包,累得满头大汗。

萧山指挥部肖爱民说,灾区的居住条件与家里比起来是相差千里。然而,因为对这里的感情已日益深厚,早就在心里把这儿当成了家。

刚来时,住的板房里可以说是四壁空空,一无所有。肖爱民自己动手,装修板房,放上办公桌、一张小床、一台饮水机、几个装衣物的小柜,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空间,就是卧室兼办公室。开始因电力方面的原因,没法装空调,也没有洗手间,如遇晚上小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霜冻,都要走到百米外的公厕才行。

肖爱民说,每有余震发生,都能感受到薄薄的板壁咣咣直晃,若是半夜,人在屋里真是挺担心。如果真有那么一刻,板房被摇散架,就会全部被压在下面,那有多恐惧呀。可反过来又庆幸,板房材质不重,就算是房倒,也不会有大碍。这么一想,不管余震如何地动山摇,大家都能酣然入梦。

肖爱民说,在菜肴口味方面,川浙两地差异较大,在灾区无时不惦念着家乡可口的美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渐渐适应灾区生活,反倒觉得家里的菜有点不合口味,缺少麻辣味。2010年春节回家探亲时,妻子就同他开玩笑说,看你去了灾区两年,倒是被四川人同化啦。

我们与灾区有个约定

2010年是灾后重建的决胜之年,随着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的实现,全国各地援建四川灾区工程逐渐步入尾声。援建结束后,地震灾区如何发展?能否利用援建过程中形成的项目工程、产业链条、智力资源、技术力量、情感因素等,进一步实现援建方与受援方的长期合作,从而实现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变对口援建为长期合作?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后重建时期,灾区更需要造血”。要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变原地起立为原地起跳,必须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建立长效帮扶机制。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市长马华提出以上观点。马华在接受《四川日报》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的思考。

记者:前几天省政府在北京的发布会上提到,现在灾区的各项重建进展顺利,今年9月基本能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您提的“后重建时期”应怎么理解?

马华:在灾后重建政策和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各项消费政策刺激下,去年整个灾区经济包括全省经济发展都增长得特别快。以广元为例,广元市2009年经济增速创建市以来新高。固定资产投资439亿元,投资总量相当于建市以来前21年的总和。

但我们应该看到,经济高速发展有一个巨大的因素,就是“5·12”地震发生后,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和各省、市对口援建、港澳地区援建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按照相关要求,2010年9月灾区基本就要完成重建。到那时,援建队伍肯定要撤离,各项优惠政策也要终止,那么本来基础就不好的贫穷灾区,就有可能重新陷入缓慢发展境地,这是我建议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的原因之一。所以,我提出,在灾后重建基本任务完成后,还应该有一个继续重建的时期,也就是后重建时期。

记者:后重建时期需要多少时间?预期目标是什么?老百姓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马华:这个时期应该是3~5年。在这段时间内,国家继续在各项政策上对灾区发展给予支持,借鉴已有的国家扶贫方式,将现有对口援建变成长效对口帮扶,真正实现灾区从原地起立到原地起跳,将现有的援建输血变成帮扶造血。

举例来说,假如在后重建时期,我们的教育、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方面能与建立对口帮扶的地区达成长效机制,形成互动,那对我们的工业发展、师资力量加强提高、农民工工作机会的增多都肯定是有好处的。

记者:照您这样说,现在的重建实际上还没有达到造血和起跳的目的?

马华:这是肯定的。现在的重建,更多是在硬件上的。可以这样说,在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时,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将得到很大程度提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建设水平将提前10~20年。

但是,灾区基础本来就不好,要在短短两年内达到完全起跳是不太现实的。就拿产业园区来说,现在援建省市给我们建好了,也移交给我们,但这只是硬件。从软件上来说,无论是在招商引资,还是园区经营管理上,我们确实没有人家先进。从这一点来说,灾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学习。

所以我认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只是一个起点,而不能成为终点,要保持灾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继续重建。

记者:那您认为的后重建时期长效帮扶机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马华:这种长效帮扶机制涉及的方面很多。首先是规划方面,希望国家结合相关政策,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充分考虑帮助灾区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实际情况,在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安排、主体功能区定位、区域政策、加速推进城镇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倾斜。

在金融方面,也应加大支持力度。例如,现在灾区老百姓修房子贷款的还款期限是三年,但实际是,在三年内很多家庭没有能力偿还。在这一点上,希望对因灾重建住房的城乡居民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避免灾区群众因重建房贷长期致贫。

再就是加大就业援助支持力度。很多极重灾区的农民因灾失地,应该有专项经费,用于对灾区群众的免费就业培训,同时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帮助他们就业、开创新生活。

记者:您呼吁的很多内容涉及政策、项目、资金,会不会给外界留下灾区人“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印象?

马华:在整个灾后重建过程中,灾区老百姓的自力更生精神是毋庸怀疑的。但是,灾区在地震前本来就是贫穷地区,我们必须客观承认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薄弱,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如果能够有一种机制作保障,将更有利于灾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灾区老百姓更早更快过上总理报告中提到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是的,在整个地震灾区,今后的发展“路在何方?”已引发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2010年6月,四川省“5·12”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也明确提出:在继续加快民生项目重建、确保基本完成重建任务基础上,四川省灾区着眼长远发展,加紧制定完善促进灾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整合各种资源,以提升灾区持续发展能力,尽快实现灾区产业发展超过灾前水平。

罗强在谈到重灾区着力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时,亮出了“广元牌”:推进资源转化战略,强力推动“五大工业板块”快速发展;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旅游、商贸、物流业;狠抓重大项目引进和开工建设,着力打造低碳项目投资“洼地”,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利用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的政策,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大力改善民生,做好就业、扶贫帮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努力提高灾区群众生活水平。

第五章 (2)

谈月明说,早在援建初期,浙江省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就多次要求对口援建要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新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帮扶受灾群众开展创业和发展产业,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等结合起来,既抓“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服务。两年的援建任务完成后,如何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

从有形建设到无形帮扶、从短期援建到长期合作,特别可喜和值得欣慰的是,浙江省在对口援建灾区的两年中,已经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并且初见成效。

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最早提出“建立一支带不走的援建队伍”,引发了人们对对口援建转向长期合作的关注和讨论。

宁波援建工作已经凸显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的过渡效应。

宁波在援建青川县乔庄镇、黄坪乡、茶坝乡、瓦砾乡的过程中,着眼受援地区的长远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优质产业,帮助一镇三乡恢复发展生猪、土鸡、茶叶、食用菌四大产业,引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帮扶成立了青川甬川茶叶专业合作社;白龙公司的大宗茶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大宗茶生产线,全国仅4条,产品获第八届“中茶杯”特等奖;瓦砾强达公司已基本建成年出栏12000头优质种猪和育肥猪能力,成为广元市最大的全部“零排放”生态养殖技术的种猪供应基地。同时,甬川钢结构有限公司是浙江省第一个入驻川浙合作产业园的项目,目前已进入调试阶段;2009年底确定的2.5亿元的网络通信服务及光电产业项目是目前浙江最大的入驻川浙合作产业园项目。

宁波充分发挥强镇、强企、强校、强(医)院的优势,全市35个经济较发达乡镇(街道、企业)、13所学校、22个医疗机构与青川对口乡镇28个村(社区)、8所学校、8个医疗机构结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的帮扶活动。目前已经开展帮扶项目5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近800万元。不仅在资金上帮扶,同时加大智力帮援,2009年指挥部帮助培训当地劳动力965人次,提供就业岗位585个,安排545人就业,仅宁波援建的施工企业中就吸纳川籍劳动力800多人,其中青川当地300余人;积极开展支医、支教和教师培训活动,目前已选派卫生医疗队8批170余人,赠送价值32万元的药品和设备,选派支教老师二批22人,组织青川老师二批20人赴宁波参加培训。

2010年3月上旬,宁波援建指挥部“甬川携手、智力倍增”工程启动。这项工程由宁波市援建办、援建指挥部主办,宁波市扶贫办、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卫生局、建委、发改委承办。

该工程包含十个子项目,分别是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农业特色产业技术培训、畜牧特色产业技术培训、林业特色产业技术培训、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劳动力输出(入)合作、教育人才培训、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城镇(乡)管理技术培训、项目管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