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7762800000013

第13章 迷彩之师 (12)

援建中那些难忘的日子,是那样清晰地浮现出来:2009年9月25日,在茫茫雨雾里,青川县城西南方8公里外的庄子坪却是一番热闹景象,9台装载机、7台挖掘机一字排开,蓄势待发,迎接庄子坪板房工程的开工。随着宁波市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楼剑刚一声令下,所有机械齐头并进,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一大片玉米地就被夷平了大半。

庄子坪板房工程位于青川县黄坪乡,总用地面积173亩,搭建1900间板房(住房1618间、厨房187间、厕所54间、浴室41间)。工程还包括4465米的环形道路、1232平方米的综合市场、四个停车场、一个公共广场及一座漫水桥。工程由宁波建工和宁波建设两家公司共同建设。庄子坪1900套板房建成后,一直困扰着宁波市指挥部援建项目无处落地的问题迎刃而解。

工地上雨越下越大,施工人员浑身淋透,大家毫不退避,坚守在岗位。庄子坪板房区建成后,将对县城上坪、北井坝、小坝、高家院等板房区近4000居民进行最后一次集中式过渡安置。

在宁波建工、宁波建设两大集团的倾力建设下,11月20日前,仅用两个月,庄子坪板房区1200余套板房及供水、供电、道路、环卫等配套设施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县城乔庄100余户近400名板房居民陆续入住。

为了方便庄子坪板房区居民到县城上班、办事、上学等日常出行,青川县决定,开通县城至庄子坪的公交线路,并对入住庄子坪板房区的居民实行定额交通补助,学生由专用公交车接送。23日,由青川县教育局牵头,城区5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县客运公司负责人等就学生上学运输事项进行了讨论和责任明确,责成县客运公司根据入住后学生实际数调派足够数量的公交车保障运力,各有关学校安排专人对学生尤其幼儿、小学生往返护送,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2009年11月19日,不期而至的大雪,为整个青川县城乔庄镇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恶劣的气候条件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可是在县城的援建工地上,来自宁波的数千名援建工人依然顶风冒雪奋战在施工现场,200多台工程机械设备,伴着轰鸣声,不停运转着。

在小坝安居小区、青川县人民医院、入城干道等多处援建工地上,宁波建工、建设、交工、市政集团的工人们,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披着雨衣,戴着手套,任由冰冷的雪打在脸上,每一个脚手架的安装、每一块模板的制作都一丝不苟……

“宁波援建发扬红军精神,敢于在思想上、作风上、对接上、创新上‘亮剑’,善于在工作上鼓劲干、集中干、创新干、破难干、大家干、日夜干、合力干、求实干、考核干。”说起援建,史济权总是有一腔火一般的激情。

通过不懈努力,县城所有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各项工程加快建设,到2010年8月底全部完工,其余3个对口乡镇的援建都确保能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在青川县城的施工工地,在漫天的雪花中,宁波援建人员热火朝天的干劲、无私奉献的爱心,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寒冷。

青川县城重建共涉及20个项目,总投资约11亿。

宁波市援建指挥部创造一个奇迹:15个月建成一座新县城!

宁波援建的农村工作战线也一路凯歌:产业援建、路、桥、河堤,宁波市共实施全额投资类项目27个,补助类项目121个,累计投资14亿元。到2010年5月,宁波援建已完工的15个项目中,已有6个夺得了四川省建筑系统最高奖项“天府杯”。

陈正永赞叹说:“宁波援建任务最艰巨,团队最优秀,作风最务实,成效最明显。”

史济权说:“宁波是海港,青川多山岭,大海对山川的承诺——修筑一个新家园,重建一座新县城,建立一个新机制,塑造了一种新精神。”

2010年8月中旬,再一次见到指挥长史济权时,他的皮鞋沾着厚厚的灰尘,他没有一点轻松的神情。“还有三个硬仗要打啊!”他用略显嘶哑的嗓音说,“一是县城项目要全部如期完成;二是项目审计结果要如期完成;三是项目档案要如期交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呢!”

畅想新竹园

竹园镇在“5·12”地震中并不是青川县受灾最重的地区,而援建指挥部却是浙江省内援建力量最为强大的“杭州队”,似有杀鸡用牛刀之嫌。原来,灾后重建之初,根据多数专家的建议,川浙双方达成共识,拟将青川县城从乔庄镇搬迁至竹园镇异地重建,浙江省将在竹园镇规划重建青川新县城的艰巨任务交给了杭州。

杭州人围绕“家园重建初步完成,设施功能基本保障,产业发展走上轨道,城市管理取得进步”的目标,紧锣密鼓地做起了新县城的规划,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之中进行着……

2009年3月,杭州援建人员听到了一条始料未及的消息:县城将原址重建!这就意味着前半年围绕新县城家园重建、产业重建、设施重建、场镇整治所做的调研、勘测、规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全部要改变,一切又得从头再来。接下来杭州的援建工作如何开展?杭州能确保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吗?……

许多人不免替杭州人担心起来。

杭州援建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不气馁、不急躁”是指挥长李包相那一阶段最爱讲的一句话。杭州市援建指挥部及时对援建任务、援建目标、援建思路进行了调整,提出:将援建思路从“新县城建设为中心”调整为“新区打基础,老镇重完善”。

“新区打基础”,拉大竹园镇发展骨架,增大发展空间,打造青川重点镇、南大门“桥头堡”,建设青川经济、教育、文化为中心的竹园新区。实施“两路两桥四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自来水、学校等项目工程,使竹园新区与乔庄镇行政中心相互辉映,形成青川社会发展并驾齐驱之势。

“老镇重完善”,对竹园老镇和“三乡”场镇进行改造,借鉴杭州市背街小巷的改造经验,打造出“一街两岸三路”为主导的具有川北风情的小城镇。

杭州援建的新思路一提出,即得到了川浙两地的肯定。在新思路的引领下,杭州人抓紧了项目的重新调整,并尽快进行部署落实。

时间在静静地流逝,半年过去了。寒冬时节,从绵广高速金子山出口下来,目之所及,5所学校、4所卫生院已经完工交付使用。竹园新区“两桥两路”、安居房、新区学校和医院、自来水厂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4条防洪堤已经建成,犹如巨龙静卧青竹江畔,画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有序展开,龙江路、清江路道路街面正铺沥青刷外墙;连接竹园、白家、建峰与剑阁县的竹下公路一期改扩建工程竣工,二期延伸工程正在推进。

竹园镇沸腾了,成了一个火热的大工地,来自杭州的5000多名援建者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搏干劲,让竹园“一天一个样,月月大变样”。

杭州援建,精彩正逐步呈现。李包相,杭州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指挥长,援川前是杭州市建委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建筑专业,后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曾公派英国留学,是浙江援川队伍中唯一一位主攻城市建筑学的博士。

穿过飘浮着锰矿和水泥粉尘的竹园老街,沿着一条砂石路翻上凉沙山,李包相第一次看到了被青竹江环抱的凉沙坝。

这是2008年8月25日下午的一个场景,杭州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刚刚挂牌,指挥长李包相吃过晚饭,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眼凉沙坝,这个即将成为青川新县城的地方、这个他将为之努力奋斗几年的地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

青川人把江水冲积而成的平原叫做“坝”。凉沙坝缓缓地切入江中,将青竹江推挤成一个大大的“S”形。时值雨季,山区水汽蒸腾,江流滚滚。坝上多农田,依次变成梯田,堆挤到两侧的丘陵上,青青黄黄。

李包相回忆说:“老实讲,最初我对竹园镇是有一点灰心的。”没错,这里地形狭窄,山势逼仄,很难展开手脚,附近又有矿山和水泥厂,弥漫的粉尘聚集在这个盆地,觉得很压抑。李包相说到这里来建设一座新城,就像围棋手要下棋之前,总得有一个像样的棋盘才行。

那天李包相在凉沙山上站了很久,尽管是个阴天,但依然可以望到很远,青竹江弯弯绕绕,在凉沙坝形成了很多的滩涂和湿地,两旁的山坡地势平缓,开垦出一层一层的梯田,在坝中心散落着几个自然村,人口稀少,整个自然生态保存得相对完好,看上去很宁静安详。

当时李包相就在想,我们的新青川,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跟平原相比,丘陵地带更容易呈现出多变、有层次的总体建筑设计。德国的海德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的建筑都是依山而居,错落有致,尤其到了夜晚,家家户户点上灯火,最高的灯就像星星一样,非常美丽。

所以,从李包相的角度来讲,希望青川新县城也能够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现在有了凉沙坝这块棋盘,他认为能够从容布局了。

李包相说:“在英文中,建筑的单词architecture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有一个美的创意和设计,最后用技术手段将它完成,本身具有极大的成就感。更何况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摆放在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的。几十年后回头再看,在大地震中饱受灾难的青川,它的新城是我们做出来的,令人自豪。”

杭州市为青川的三年援建计划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的1%,每一分钱都是来自杭州人民的口袋。李包相临走的时候,市委书记王国平交代说:“把援建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全市680万人民对你们的期望。”

现在这笔钱变成青川的一砖一瓦,杭州人民的爱心凝结成一个具体的新青川。

第一次设计方案出来的时候,李包相说,感到还是有些问题,规划最大的问题是“就事论事”,缺乏理念统摄。

新县城,应该是有气质和文化内涵的,它是一个生命体,而不仅仅是一堆下水管道、几条马路、几幢建筑的拼凑。

在李包相心目中的新县城的理念比较明确,这里是山水之城、生态之城,要把它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城市,安居乐业与高标准安全环境的宜居新城,山、水、城和谐共生的山水新城,对外交通发达、内外衔接紧密的通畅新城。

第三章 (4)

青竹江的河滩湿地是这个新城不可缺少的生态依托,为了多弄出一块地,而把城市的肺部挖走,目光不够远。后来规划部门查阅了当地的水文资料,了解到青竹江涨涨落落,才自然冲积出那么多的河滩,要尊重大自然多年形成的河床走向。

这就是生态城市理念指导下的规划设计。

李包相随身携带一台数码相机,走村入户的时候,随手拍下具有川北特色的民居,为自己的规划设计收集素材,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这些元素肯定会运用到青川新县城的设计规划当中。”

虽然青川新县城最终选择了原址重建,但也不遗憾,李包相的设计和建筑理念在新竹园的建设中得以充分彰显。

2010年4月底,浙川大道竣工了。

浙川大道自2009年8月开工以来,面对复杂的地形条件、洪涝灾害的考验,建设者们昼夜奋战,在河滩地上架桥铺路,建起了一条优质、美观、经济的生态大道,拉大了竹园城镇骨架。工程由浙川大道北路、杭州大桥、浙川南路组成,全长约8.4公里,投资近3.5亿元,是浙江援建广元市城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创造了广元市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数个之最”:规划设计最优、建设标准最高、工程形象最好。

“智慧岛”教育园区是浙江省援建青川的最大项目,在青川、在竹园,“智慧岛”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总让人投去更多关注的目光。占地27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按8度抗震设防规划设计的青川中学、青川职业高级中学、青川县教师进修校、青川县体育馆等4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亿元。

由于青川县城规划到2009年5月底才确定,竹园规划迟迟未能明确,“智慧岛”建设时间特别紧张。为了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学校按时交付使用,2009年6月30日,浙江省援建指挥部专门成立了教育项目建设办公室,由王灵文负责项目办工作。谈月明要求教育项目办要实现“一流的团队、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率、一流的业绩”。负责园区建设的王灵文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工作更繁忙。

王灵文,1975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浙江省教育厅计财处副处长,任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工程建设组副组长,兼任教育项目办主任、水利项目办副主任、东山项目办主任。

为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从6月开始,王灵文就与他的战友们一道,开始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和县里有关部门一起,走遍了周边几个极重灾区。好事多磨,“智慧岛”前期规划、设计方案刚做好,就遭遇“7·16”特大洪灾,青川县拟重新选址,选址的红线划了改、改了划,确定的建设规模也多次调整,王灵文不厌其烦地按要求进行修改调整。而征地拆迁更是一件大难事,在占地270亩的土地上建教育园区,说服老百姓、补偿兑现、讨价还价,是何等的不容易。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办的同志早出晚归,凭耐心、韧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