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者无域
7762700000015

第15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一、引 言

在甘肃,兰州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州黄河)创业前后的发展经历,也许是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从1985年5月1日兰州黄河啤酒奠基以后20年的时间里,兰州黄河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过精彩的篇章。然而在每一次最艰难的时刻,都闪现着以杨纪强为代表的创业者们的身影。他们笑对坎坷,步履豪迈,最终带领企业走向辉煌。

正因为如此,兰州黄河的成长经历成为一个经典的故事,其间折射出的是一个“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的现代故事,是一个家族企业最终蜕变成现代企业的故事。

兰州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系1993年9月经甘肃省体改委批准设立,由兰州黄河集团牵头发起设立的股份制企业。经中国证监会证监批准,公司于1999年5月在深交所公开发行A股上市。目前,公司注册资金为16497.60万元。法定代表人:杨世江。

公司属于以生产和销售啤酒产品为主的工业制造企业,主要产品为黄河系列啤酒、黄河梦系列饮料、麦芽等。公司拥有兰州黄河啤酒有限公司、兰州黄河高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兰州黄河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兰州黄河麦芽有限公司和酒泉西部啤酒有限公司5个控股子公司,总资产7.8亿元人民币。

兰州黄河集团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以杨纪强为首的杨氏家族手里,是一家典型的家族式企业。公司董事会主席是杨纪强,其次子杨世江是兰州黄河董事长,长子负责兰州黄河天水公司,三儿子负责兰州黄河青海公司,四儿子负责兰州黄河兰州公司。而每个儿子的姻亲关系也分别被安排在各自部门内部的重要岗位上。

自1985年以来,兰州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年产能力仅有1万吨的兰州黄河啤酒厂发展到今天,已拥有固定资产14.5亿元,无形资产18.15亿元,产业涉及酿造业、机械制造、服装、印刷、玻璃瓶制造、建筑、汽车维修、精细化工、高效农业以及资本投资等十几个领域,跨入了甘肃省是大企业行列,成功实现了企业上市,打造出了甘肃省民用消费产品领域有史以来的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培育出了享誉全国的民族品牌——黄河啤酒,进而又成功实现了和国际五大啤酒品牌之一的嘉士伯啤酒公司的战略联盟,兰州黄河跨入了国际化公司的发展轨道。

兰州黄河圆了一个创业的梦。现在,兰州黄河又开始了他们新一轮的梦,踏上了新一轮的征程……

二、开端,黄河之水天上来

杨纪强,兰州黄河第一代领导人,1944年生于奔流不息的黄河岸边。从小就在黄河岸边玩耍的他,看惯了无数筏客子乘坐羊皮筏,与滚滚黄河拼搏。他们的气质,深深熏陶了他,使他从小就养成敢于拼搏的性格。

1981年,改革开放政策和急于勤劳致富的心使32岁的杨纪强辞去机修厂厂长职务,带领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哥们儿外出承包工程,挣到了第一桶金——4万元。1983年,他几经权衡,大胆承包了当时已严重亏损的郑家庄村综合厂,将这几年承包工程所得的钱全部投入综合厂作为流动资金周转使用。当时他自己既当厂长,又当采购员。白天骑着摩托车到处跑材料,晚上联系业务搞销售。最终,一个已倒闭七八个月的综合厂在他的经营下起死回生,重新焕发了活力,三年就积累了80多万元。

然而,就在杨纪强干在兴头上的时候,1984年4月,他收到了环保部门的一纸公文,综合厂因生产铸铁件污染严重,要么关门,要么转产。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扶起来的综合厂就这样关闭了,杨纪强怎能不心疼,况且还有厂里四五十个人的生活出路问题要怎么解决。他苦苦思索着:单纯的关闭厂子不是个办法,看来只有转产了,但转产,我一个农民能干什么?

一天,杨纪强请了几个好哥儿们来家里相聚,喝酒取乐。他跑了好几个商店才买来了十几瓶兰州啤酒,大家围桌而坐,欢天喜地,推杯换盏,十分热闹。酒酣耳热之际,杨纪强快活的说:“这啤酒我刚开始喝的时候,只觉得味道像马尿,难喝死了,现在喝习惯了还觉得挺好喝的。”一个哥儿们满满的喝了一杯啤酒,接过杨纪强的话茬说:“老杨,你的综合厂不是不让办了吗,我想着啤酒的做法跟家里做甜胚子的方法差不多吧,你若是要领着咱哥儿们办个啤酒厂,那咱们以后喝酒就不用愁了,也用不着你再满街跑着去买兰州啤酒了,是不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酒席间一句偶然的玩笑话,打开了杨纪强敏锐的经济头脑,使他茅塞顿开。当时兰州只有一个兰州啤酒厂,生产能力不足1万吨,而兰州人每年需要消费5万吨啤酒。此外,当时甘肃全省人均啤酒占有量仅为0.65公升,大大低于全国人均2公升的消费水平。感受到了啤酒市场的无穷潜力,杨纪强立即着手行动。他找到了当时的中国国际技术开发总公司甘肃分公司经理王风革,在他的陪同下前往北京总公司寻找项目。

1984年5月,杨纪强和王风革来到了北京。受到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国家计委主任宋平的亲切接见。他们很赞赏杨纪强敢想敢做的作风,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鼓励他“好好干”。这样,经过数月的奔波,杨纪强办啤酒厂的想法正式形成了。

然而,虽然战略思想已然形成,但返回兰州的杨纪强依然心急如焚。他着急的是技术人才问题,他自己对啤酒生产技术可是一窍不通啊!万般无奈之际,杨纪强找到了在兰州啤酒厂工作了多年的表哥。在他的介绍下,杨纪强结识了酿酒专家白咸忠。白咸忠,山东人,1958年从商业部门调到兰州,筹建兰州啤酒厂,埋头苦干4年才正式出酒。当时西北人喝不惯啤酒,商业部门每年只能销售出去10吨左右。直到20世纪70年代兰州啤酒厂生产规模才达到2000吨,又过了10年才扩建到1万吨。然而此时,作为啤酒行业“鼻祖”的白咸忠却阴差阳错被组织安排到了兰州酿酒厂去搞白酒生产。热爱啤酒事业的白咸忠对此十分不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纪强找到了白咸忠。

起初,白咸忠质疑杨纪强的来意,他不相信一个农民也有胆量和气魄搞啤酒厂。带着疑虑,白咸忠仅仅帮助他解答了一些基本技术问题,而没有接受杨纪强请自己出山帮忙的请求。在他走后,白咸忠思索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自己作为一个国营企业的副县级干部,年过半百,怎么可以抛掉端了几十年的铁饭碗,去端八字还没一撇的泥饭碗。然而,这个啤酒厂的项目却是太诱人了,他实在无法狠下心来拒绝。就在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杨纪强二次登门找到了白咸忠。这次,他二话没说,指挥着领来的几个人就替白咸忠糊墙、糊顶棚,还抬来一个烤箱。忙乎了一整天,白咸忠的房子焕然一新,他被杨纪强无微不至的关照感动了。在晚饭桌子上,白咸忠情绪激动,向杨纪强分析了甘肃省内外啤酒市场的形势,为他出谋划策。他说,要想在这个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产品质量。一定要选用国内最先进的啤酒设备,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流程,在科技水平上一步到位。杨纪强也点头称是,大家相谈甚欢,酒足饭饱之后满意离去。过了几天,杨纪强趁热打铁,拿了一份聘任合同书第三次登门拜访白咸忠。白咸忠翻开合同书:每天18工分,1个工分工值6角,相当于月工资324元,另加每月24元操心费;奖金视企业效益,最多是工资的3倍;为解决后顾之忧,3年后一次付清退休金3万元;儿子、女儿可在厂里优先安排适当的工作。以上待遇经公证部门进行了公证。这一下,白咸忠再没什么话可说了,他答应了杨纪强的请求,帮助他建设啤酒厂。

此后,杨纪强又先后聘请了崔定根、李中强、董振生、徐瑞昌和梁培楦等23个国营企业里的精兵强将。一个建设万吨啤酒厂的核心骨干队伍就这样形成了。

解决了建设啤酒厂的技术力量问题,杨纪强又很快转向了资金、立项、设计、设备订货、征地和钢材购买等项目。

1984年10月,农行第一批贷款450万元转到了兰州黄河账上,同年11月,第二期50万元也到了位。贷款以后每月3万元的利息给了杨纪强压力,更给他筹备万吨啤酒厂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984年11月,在河南新乡召开的啤酒设备订货会上,杨纪强一次性订购了糖化、包装、动力车间所需要的全部标准设备。由于订货及时、步伐朝前,仅此一项,杨纪强就节约了资金30万元。

1984年11月,兰州市计委正式批复,同意黄河啤酒厂立项。

1985年1月,召开1万吨啤酒厂的初步设计审查会,有关部门领导和啤酒权威们参加了会议,啤酒厂顺利通过了审查。

贷款到位后,杨纪强立即着手办理了40亩土地的使用手续,1984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地订购钢材,又一次由于超前的步伐,杨纪强避过了第二年的钢材涨价,再次为啤酒厂节约资金30万元。

这样,在杨纪强的超前安排下,所有前期筹备都基本完成了。1985年3月16日,杨纪强带领一支精明强悍的建设队伍,拉开了万吨啤酒厂的建设序幕。杨纪强把厂名定为“兰州黄河啤酒厂”,正式出酒的日期定在了1986年5月1日。简陋的工棚墙上挂着巨大的工程进度表,每季、每月、每天的工程进度一目了然。

1986年5月1日,杨纪强召开了兰州黄河啤酒厂庆祝大会——黄河啤酒厂正式出酒了。然而,杨纪强和他的创业者们并没有过分陶醉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而是以冷静的态度迎接着新的战斗。

三、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

啤酒厂虽然建成了,可厂子轰隆隆一天就能生产75吨啤酒,11.52万瓶,能装4800箱。出酒不久,啤酒的销售问题就明显地摆在杨纪强的面前。当时,在市场上,人们已经习惯了兰州啤酒,对黄河啤酒没有亲口尝过的人,不敢盲目购买。杨纪强开始认识到销售工作的重要性。他先跑到省市糖业烟酒公司、各大饭店、国营食堂、商店,不辞辛苦地介绍黄河啤酒的质量,请他们试用。之后,他又亲自带领销售科的干部,拿着介绍黄河啤酒的录像带,广泛地在省内外各商业部门宣传,逐步把黄河啤酒推向各地。黄河啤酒的生产销售局面全面铺开,开局良好。

建厂初期,由于国家宏观控制,紧缩银根,杨纪强面对资金紧张的困难局面,想的只是如何使啤酒厂迅速运转起来,现在,啤酒厂顺利出酒了,杨纪强不由得想到了啤酒厂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当时,他已经看出了啤酒原料出现日益紧张的苗头,决定采取措施,上麦芽车间。然而,他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当初,杨纪强在聘请啤酒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时,曾答应兑现解决后顾之忧的退休费,这笔钱少说也得四五十万元。可是他现在手头的资金实在有限,若要上麦芽车间,就无法兑现退休费以稳定聘请人员的思想情绪;若要兑现退休费,麦芽车间就得泡汤。思考了许久的杨纪强在黄河啤酒厂的首届职工大会上公布了此事,他耐心的说明利害关系,希望大家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支持麦芽车间的建设。终于,工人们被感动了,很多人理解了,大家纷纷支持他上麦芽车间。其间,他最初“三顾茅庐”请来的白咸忠更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杨纪强自己本身是个手艺人出身,他知道技术水平高低的价值,早在他办综合厂的时候,他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因此,在建设黄河啤酒厂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人才的聘请和发掘,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委以重任。而他最初聘请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也纷纷在啤酒厂日后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白咸忠,一进厂就被任命为技术副厂长,全面负责啤酒厂的技术工作。杨纪强把啤酒厂的技术指挥权和决策权统统交给了热爱啤酒事业的白咸忠。而白咸忠也没有辜负杨纪强的重望,全力以赴的协助杨纪强制定建厂方针。为使黄河啤酒厂一上路就有一个高起点,白咸忠废寝忘食,翻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设备选型和工艺流程上进行了大量改革与创新。而杨纪强以一个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在资金不太宽裕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支持白咸忠用国内一流的科技水平武装啤酒厂。在杨纪强的支持下,白咸忠大胆、积极、慎重的进行科技改造,形成了黄河啤酒厂独特的水处理、原料输送、空气净化、密闭洗涤和微机控制发酵等五大工艺系统。1987年,杨纪强同白咸忠签订了经济承包合同,把麦芽车间的设计作为考核白咸忠技术副厂长的五大工作指标之一。而白咸忠也不负所托,1987年下半年赴沿海城市进行技术考察,不辞辛苦,从西北高原来到东海之滨,途经三省一市,对上海啤酒厂、华光啤酒厂、杭州德清麦芽厂和无锡县麦芽厂等9个厂进行实地考察,集各家之长取经学习。一路上,他一边选型、一边订货、一边设计,很快就拿出了最好的设计方案。最终麦芽车间顺利建成投入使用,黄河啤酒厂的生产状况又一次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白咸忠又在杨纪强的支持下请来瑞典啤酒专家唐纳·迫乐迪、英国啤酒专家肯里莫森和国内的啤酒专家来厂进行技术指导。在英国啤酒专家肯里莫森的帮助下,白咸忠开发研制了6.8°低醇啤酒,填补了国内啤酒产品的空白,积极体现了杨纪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战略思想。1990年,杨纪强派白咸忠前往瑞典和丹麦进行考察。白咸忠刚回国不久,又接到了武汉中德啤酒学校校长的再三邀请,赴德国考察啤酒技术。在这几次出国学习的过程中,白咸忠启迪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回国之后,他在全厂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了传达,给大家很大的启发,激发了大家赶超国外啤酒生产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检测手段的信心。之后,杨纪强投资20万元,让白咸忠引进国外新技术,购置了数台先进设备,提高了包装车间灌装能力,酒损率下降,为企业顺利跨进国家二级企业铺平了道路。为奖励白咸忠的科研成果,杨纪强从奖励基金中专门拿出了一笔钱来奖励了白咸忠。事实上,平时杨纪强给白咸忠的就已经是高薪待遇了。正常情况下,白咸忠当时每月的工资奖金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当初聘请时,杨纪强还承诺了3万元的退休金。后来,他又由厂里统一修建了一批二层小洋楼,通过公证部门公证归个人使用,院子面积280平方米,有效居住面积288平方米,厂里的暖气通到小二楼。楼房的费用从个人退休费中冲减。黄河啤酒厂的开国元勋——白咸忠、杨吉义、崔定根、董振生、徐秀花成了第一批入住的居民。

1988年,黄河啤酒厂经过4年的战斗历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杨纪强并没有把眼光单纯的盯在啤酒生产上,而是确立了以啤酒生产为龙头,带动为啤酒生产配套服务的蓬勃发展的战略思想。1988年7月,黄河集团公司正式成立了,下设8个经济实体:啤酒厂、印刷厂、瓶装厂、纸箱厂、面粉厂、养殖场、汽车队、物资供销公司和科技服务中心。从此,兰州黄河由单一的啤酒生产走向了多元化、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1992年,兰州黄河紧紧抓住了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中国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历史性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外资6000万元人民币,利用港资重组扩建,成立了兰州黄河啤酒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提高到了18万吨;同时创建了兰港合资兰州黄河进出口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兰港合资兰州黄河针织有限公司、中泰合资兰州黄河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兰港合资兰州黄河麦芽有限公司以及中美合资兰州黄河悦利印务有限公司等5个合资企业,实现了企业跨越式发展。这一年,兰州黄河已经基本形成了紧密型、集团化经营格局,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94年6月29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商标代理组织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商标代理制的正式确立。兰州黄河这时也意识到,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不能没有自己的品牌。一直以来,黄河啤酒厂凭借“兰乐”牌啤酒打开了市场,而直到1995年9月,“黄河”商标申请注册成功后,“黄河”才被正式确定为公司产品品牌名称,“黄河”品牌从此诞生。1996年,兰州黄河首次提出了“以商标品牌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思想,在加大商标宣传的同时,提出了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的奋斗目标。1997年,兰州黄河委托北方亚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黄河”品牌价值达到了18.15亿元,是当时西北地区啤酒行业价值最高的品牌。终于,经过不懈努力,2002年2月8日,“黄河”商标被国家驰名商标认定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了中国啤酒行业继青岛、燕京之后的第三件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兰州市乃至甘肃省民用消费品领域有史以来的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

与此同时,兰州黄河也一直都在积极筹划着公司的上市工作。1993年12月27日,在甘肃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批准下,兰州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被列为甘肃省首家法人股上市流通的试点单位。杨纪强是甘肃企业界的风云人物,但是,在建立了股份公司之后,这位泥土里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却有些力不从心了。在当时,上市是个时髦的东西。但他对如何上市却知之不多。于是就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地全权委托王雁元运作上市了。王雁元,1997年之前为中国乡镇企业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时年45岁,金融硕士。1997年6月,王雁元帮助杨纪强策划了“企业机制、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腾飞研讨会”,期间她的办事能力得到了杨纪强的深深认可。同时,杨纪强看中了她身为记者站站长,有着极广阔的人际关系网的优点。1997年9月,杨纪强聘请王雁元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开始负责股份公司上市和宣传工作。在黄河股份公司上市的过程中,王雁元功不可没。作为回报,杨纪强委任王雁元为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王雁元的妹妹虽然不是股东,也成了监事会的监事。

四、艰难求索,雄关漫道真如铁

从雪山上走来的黄河,弯弯九曲,才得以奔向大海;从泥土里成长起来的黄河集团,风雨兼程,在迈向辉煌的旅途中,遇到了企业发展史上第一道弯……

在黄河集团日益壮大,蒸蒸日上的同时,各级政府也看到了黄河集团的无限活力,纷纷出面,邀请黄河集团扶持一些濒临倒闭的原国有企业。1991年,在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黄河集团在庆阳地区行署和镇原县政府的协调下,签订5年合同期托管了原国有啤酒生产企业镇原啤酒厂,为西北地区乡镇企业兼并国有企业开了历史先河。1996年度,黄河集团又出资2000万元收购了原天水啤酒厂。从1996年12月~1998年2月,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黄河集团先后兼并、收购、控股了甘肃镇原、天水、泾川、酒泉、陕西渭南、重庆垫江、青海光明7家国有啤酒生产企业,同时兼并了原兰州玻璃厂并欲将其改建为生产啤酒瓶的企业。

凭借不断的发酵,杨纪强把黄河集团这块蛋糕做大了,截止1998年年底,黄河集团资产总额猛增至14.5亿元,拥有职工1.2万名,当年啤酒产销量达到21.6万吨,实现工业产值7.7亿元,利税1.67亿元。一系列低成本的扩张的确增强了黄河企业集团的实力,但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使这位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措手不及。集团公司一下子多出了8个企业,而且这些兼并进来的企业,除了酒泉公司正常运转之外,其余均已基本停产。这些企业的员工,仍不忘自己以前是国有企业的员工,觉得他们降低身份,在乡镇企业里干活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于是员工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在这些企业里普遍存在。曾经有一次,兰州集团总公司的考察人员在渭南公司的啤酒瓶里,居然发现了一只死老鼠,而且明显是有人故意放进去的……这一系列的事件让杨纪强头疼了,问题到底出在了谁的身上呢?黄河集团成了一块变了味儿的蛋糕,使他难以下咽。

农民出身的杨纪强开始反思了:现在黄河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企业了,而自己作为公司的一把手,毕竟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或许现代化的企业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者,而黄河现在的问题的确是出在了管理上。杨纪强感觉到,企业要继续发展,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想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杨纪强当即召开企业高层会议,把自己的观点告诉了当初陪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元老功臣。听完杨纪强的分析,大家也都普遍感觉到:作为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条件下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是必需的。经过大家长达3个小时的讨论,黄河集团做出了决定……

几天之后,《经济日报》以及酒类行业惟一的一份行业报纸《华夏酒报》上刊登出了兰州黄河集团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的广告,集团以月薪3万元招聘总经理1名、月薪2万元招聘副总经理10名。广告打出去之后,立刻有很多人前来应聘,为了使这次招聘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招聘考核上,杨纪强也费了不少心思,他从当地某些高校及其一些大企业的人事部门请了一些专家,再加上企业中的一些元老级人物,组成了一个评审团,通过初审、复审,选出了20人参加最后的面试,在充分调查这些人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同时让他们陈述了自己将来进入公司后的施政方针。经过反复认真的筛选,最后共聘请了职业经理人8名,来自燕山大学的副教授周彦被聘为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其余有7名被聘为高级管理人员。

1999年1月1日,周彦等8名高管人员与黄河集团正式签署协议,前者承诺在一年内将黄河集团啤酒年产销量由20万吨翻番为40万吨,后者负担其分别为36万元、24万元的年薪。双方都雄心勃勃的投入到了工作当中。然而,在随后的时间里,对于细化到每一月的任务,周彦等8名高薪聘请的高管人员非但没有完成,反而在春节销售旺季,市场上却出现了黄河啤酒断货的事情。1999年5月,周彦和另外3个副总经理一起离开了“黄河”,由于任务没有完成,走时月工资仅拿到了四五千元。加上当时2月份时已离开“黄河”的一位副总,招睐的8名在合同后的5个月只有3名留下。这次招聘彻底的失败,使黄河集团元气大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当时,这8名高管人员进入企业之后,杨纪强对他们抱了很大的希望,像当初承诺的那样,他直接任命周彦为公司的总经理,把公司的生产、销售大权都交给了这个自己高薪聘请的副教授。周彦提出要把啤酒产销量提高到40万吨,这种想法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却是非常不切实际的,结果一个月之后,市场上却出现黄河啤酒断货的事,杨纪强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但又不敢也不愿全盘否定周彦,于是让自己的二儿子杨世江来管生产,只让周彦来管销售,但销售方面仍是每况愈下。

再来看看另外那些人的情况吧。当初来应聘黄河集团经理职位的人大都是以前国有企业领导岗位上的人,平均年龄在38岁以上。评审团的人当时认为,他们在管理上很有经验,再加上这些人招聘时候的表现,使得黄河集团与这些经理人签订了聘用协议。但这些经理人进入企业之后,与黄河集团早期形成的“平者让,能者上,庸者下”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杨纪强派了他们当中的3个人,去管理当时工人怠工情况最为严重的渭南公司。结果令人瞠目结舌,这3个人去了两个月之后,原本还有一点生产能力的公司由于严重亏损,最后连水电费都交不起,公司经理坐在点着蜡烛的办公室里打电话到西安的家里,商量自己什么时候回家的事情。

杨纪强失望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花了大气力请来的职业经理人居然会把企业搞得元气大伤,这和当初他决定聘请职业经理人时的设想天差地别。到了1999年5月,这些职业经理人们都没有按照当初所签的合同里说的那样,达到自己的经管目标,于是他们不得不离开黄河集团。在签订合同后的短短5个月,黄河集团与高薪聘请进来的职业经理人便分道扬镳了。

五、风云又起,欲渡黄河冰塞川

20世纪90年代,“上市”成为中国企业竞相做出的选择,黄河集团也在积极地做上市的筹备工作。对于农民出身的杨纪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正如他后来在中国证监会做检讨时所说“我是文盲,法盲加股盲。”由于曾经的引进人才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强烈的人才情结一直困扰着杨纪强,他迫切地想找一个真正有能力帮他做上市工作的人。在长年的打交道的过程中,杨纪强认为长期跟踪报道黄河集团的记者王雁元能干,办事认真,公关能力强,有能力帮他做好上市工作,所以他选中了王雁元,聘任她为黄河集团副总经理,负责上市和宣传工作。

1997年9月,45岁的王雁元正式上任了。她开始奔波于兰州、北京,为兰州黄河上市游说、联络。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手促成了兰州黄河的上市。作为回报,杨纪强委任王雁元为兰州黄河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由于对上市一无所知,杨纪强对王雁元可谓百般信赖。上市的筹备,公司章程的规定,董事会人员的安排,一切的一切,全由王雁元一手包办。

1999年6月23日,兰州黄河幸运地搭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快车。当年6月,兰州黄河在深交所上市,以每股7.72元的价格,发行4500万流通股,一举募集3.474亿元。黄河集团持有法人股4000万股,占上市公司40.73%的控股权。兰州黄河股票成功上市,形势一片辉煌。

半个月后,也就是1999年7月12日,兰州黄河的第一大股东,兰州黄河企业集团公司,将其持有的近半数发起人、法人股份转让给北京荣园祥科技有限公司。兰州黄河在深交所一上市,发行价7.72元的股票就攀升至19元,上涨了146.11%,市盈率17倍。在集团公司转让股权时,每股净资产已由招股前的3元增至5.05元。而集团公司的股权转让价仅为1.2元。这对于如日中天的转让方黄河集团无疑是“血本大甩卖”,对于刚刚出土的受让方荣园祥则是“天上掉下来一个馅饼”。大股东转让股权的速度之快、价格之低,令中国股市一片哗然,并且引起了人们的纷纷猜测。

为了安抚人心,从1999年7月29日起,兰州黄河、黄河集团、荣园祥三方当事人发表了一连串的公告、说明、补充说明。先是宣称“本次交易不含有任何关联关系或非商业性考虑”,公司与受让方“不存在任何含义的关联关系”,低价转让股权“是为了与该公司建立长期的以共同开发高科技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合作关系”,后是声明由于此次交易的“付款方式为科技有限公司代替黄河集团向兰州黄河偿还总额为2376万元人民币的欠款”,“故属关联交易”。

这些欲盖弥彰的解释并没有令人释疑,反而让人们更加疑惑。截止1998年9月30日,黄河集团总资产12.9亿元,销售收入4.9亿元,净利润2813万元,实力如此雄厚的黄河集团为什么还需要别家代它还债,债务又从何而来的呢?北京荣园祥注册资金总计2500万元,而此次股权转让就需2376万元。其数额之大远远超出了《公司法》中有关“公司对外投资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规定。那么,北京荣园祥与集团公司两者的偿债能力究竟孰高孰低?一个刚刚成立的资产仅为2500万元的公司,其偿债能力会高于赫赫有名的黄河集团吗?另外,有两个日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关注。北京荣园祥公司是于1999年7月22日,即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当天才匆匆完成工商注册的;而出让方兰州黄河集团签署这一协议的时间是7月12日。也就是说,集团公司在决定出让这一股权时,受让方根本就不存在!不知集团公司是凭什么来确定其“战略合作关系”?凭什么来认定其为高科技企业?股民们疑惑了。《中国证券报》也连续发表文章,对此表示质疑。

此后,杨氏家族与王雁元之间的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1999年11月6日,中国上市公司历史上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稀奇事:同一家上市公司,同一天时间,在不同的地方召开了两个董事会会议——这事说的就是兰州黄河。1999年10月18日,兰州黄河的董事长杨纪强召集了一个董事会,地点在兰州西北宾馆。在这之前,杨纪强于1999年10月8日向董事会成员发出于1999年10月1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的通知,后来几名董事因为工作原因要求推迟会议日期,遂将董事会会议改为1999年10月23日召开。不料届时有6名董事未参加,由11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未过半数,当然不能讨论决定什么重大事项,临时改为情况通报会,并决定再另选日期开会。于是,1999年10月25日,再次发出了于1999年11月6日在兰州西北宾馆召开董事会的通知。结果,这次会议缺席董事人数增至8名,会议再次开成了情况通报会。原来,兰州黄河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王雁元也在这时发出通知,并于1999年11月6日在北京召集其余8名董事开了另一个董事会会议。此次会议到会董事达到了董事会人数2/3以上,但因董事长未到会,所以独立董事董安生认为这不是董事会,也是一个情况通报会。可见,杨氏家族和王雁元之间已经到了剑拔弩张,分庭抗礼的地步了。

1999年11月8日,王雁元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兰州警方依法逮捕。

为了恢复公司秩序,兰州黄河企业股份公司监事会和3家大股东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并获有关方面批复,于1999年12月29日,召开了临时股东大会,占公司股份49.08%的6家发起人股东代表全票通过了会议议案:免去上一届全部董事和监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董事及监事,继续选举杨纪强为公司董事长。杨纪强之子杨世江为公司副董事长,解聘全部高管人员,由杨世江兼任总经理。在新组成的董事会中,上届8名董事被全部换掉,其中王珏、董安生两位独立董事请辞未获而被挽留。董事长和他的两个儿子占据了11席中的3席,这次临时股东大会为首任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个人冲突暂时画上了句号,公司的经营管理恢复了正常。但上市后公司的内部纷争、董事会人士的大更迭,使杨纪强企业转制的努力受到了重大挫折。

六、反思崛起,而今迈步从头越

经此变故,兰州黄河又回到了家族治理结构的老路上。在新组成的董事会中,上届11名董事只有3名留任,非出资人董事比例大大减少,独立董事自然也消失了。董事中有杨家父子三人,其中父子两人囊括了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务。可以看出,杨纪强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看法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起用能人、设立独立董事,重新回到了信任、重用家族成员。但由于元气大伤,兰州黄河陷入了十分艰难的窘境,虽然公司兼并、收购和控股了7家国有啤酒企业,但这7家公司的国有职工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多年来已习惯了吃大锅饭,生产效率低下,被兼并收购的国营老厂在管理不到位,商标使用权不明晰的情况下,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严重透支着“黄河”的品牌价值。公司的盈利能力开始衰退,连续几年效益出现严重滑坡,兰州黄河遇到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

面对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兰州黄河从上到下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公司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和抉择之后,开始寻找改革和发展的出路。围绕着“做大品牌”和“打开市场”两大主题,曾一手创建了兰州黄河的现任董事局主席杨纪强从自我反省过程中受到启发:如何将一个家族式企业成功转型为一个现代企业,这是关乎兰州黄河能否成就百年基业的大事。在集思广益,积极学习的基础上,杨纪强带领兰州黄河职工卧薪尝胆,拉开了第二次创业的大幕,目标是:第一年作调整,第二年打基础,第三年搞发展,第四年促腾飞。

要想实现目标,就要首先解决人才问题,黄河企业总结了以前失败的经验教训,杨纪强心里明白每次失败均是用人不当造成的,在股票上市后,股份公司主要领导的使用上,自己就犯了错误,给企业声誉和经济上造成了很大损失。经过一番思考,杨纪强认为面向全国招聘人才,出发点应该是对的,但在人才的选拔上由于考察不严,了解不够,耽误了许多工作。所以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杨纪强觉得还是要把眼光放在学校和企业内部,更注重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现在的黄河,高层管理者可谓是什么人都有,有很多是从企业底层干上来的,但对于人才的进入,兰州黄河外面的门也是敞开的,有一些从大专院校进来的人,先经过培训,然后让他们先进入中层,适应一段时间之后,逐步让其进入高层管理阶层。兰州黄河如今有高层管理者50多个,中层管理者200多个。现在有25个企业,杨纪强是董事会主席,二儿子是股份公司董事长,大儿子负责天水公司,三儿子负责青海公司,四儿子负责兰州公司,但他们都是通过竞聘上岗的,而且企业中如果出现想竞聘他们职位的人,同时能力比他们强时,他们也必须从岗位退下来,继续学习,再通过竞聘再上岗。

首先是杨纪强对人才资本运营开始倍加重视,提出要善于使用人,善于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国的旧观念是只相信人情亲和力,不相信资本的亲和力。黄河相信资本的亲和力并开始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不仅对管理者的选拔标准提升了,黄河对进入公司的所有人员都有严格的规定,都是由能力来说话的。下面是两年前发生在黄河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杨纪强四儿子的小舅子没工作,四儿子不让他进公司,怕让他进公司以后,不但工作没做好,还会影响别人,但是这个小舅子通过竞聘,担任天水公司的保安,没过几个月,就惹事了。四儿子就把负责招聘的人责骂了一顿,还说以后绝不能这样。回想兰州黄河的历史,和中国其他民营企业一样,是属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甚至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会前来谋职。外面进来的人做事的时候放不开手脚。比如说一个保洁人员就可以对一个外面招聘进来的科长骂骂咧咧,原因只是这个保洁是某经理的亲戚。但是现在不同了,黄河已经撕破了家族式管理的“情”网(严格地说是从1997年以后开始这样改革的),对于企业的员工,你只要干得好就留下,干不好就走人。而且企业管理层次分明,总经理下设副总经理、总监、总工。分管各部门的副总经理有明确的职权,可以自主决定很多事情,而不像以前只是一个摆设。黄河对资本亲和力的信奉,对国有企业职工观念冲击也比较大,就以工资为例:工资有高有低、分配全跟着效益走,多劳也不一定多得,只有按能分配才会得到高收入。集团兼并的天水啤酒厂工资年均高的有上万元,低的只有7000余元。渐渐的,大家开始普遍接受了这个道理,市场“六亲不认”,只认效益。出路只有一条,努力增加效益。杨纪强的这一招使黄河集团的人才资本运营处于最佳状态。

其次就是品牌战略,通过总结,杨纪强认为,上次品牌战略失误,给发展本来很好的兰州黄河造成了致命的伤害。收购了7家啤酒企业之后,由于对这些企业质量意识,管理水平估计过高,也出于能尽快使之些企业恢复生产的目的,盲目地把“黄河”商标无偿地交给这些企业使用,7个企业加上兰州公司,生产的啤酒全部用一个商标。虽然对销售市场进行明确的划分,但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外地被兼并企业生产的啤酒一夜之间涌入了兰州以及周边市场,消费者根本分不清,市场出现混乱,更严重的是由于个别被兼并的企业质量不过关,啤酒发酸,口味不正,消费者认为整个兰州黄河啤酒质量出了问题,影响到了兰州黄河的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兰州市场的占有率由原来的60%~70%下降到了不足30%,后果非常严重。杨纪强深刻地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要想建立家喻户晓的品牌,就要注重产品的质量,2001年,由兰州黄河投资近亿元,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德国KHS公司生产的纯生啤生产线,不仅填补了中国西部地区没有地产纯生啤酒的空白,也使黄河啤酒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同期投资3400万元兴建的年产能力2万吨的饮料生产线,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饮料生产线,成为了兰州黄河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以来,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和品牌不断伸延的变化,申报了“黄河风情”、“黄河千年禧”、“麦仕德”、“柏胜”、“蒙仕”、“黄河2008”等24件商标,形成了47件产品商标为主,8件服装商标和5件国际产品商标为辅,注册商标总数达60件的独立的企业商标体系。2002年2月8日,黄河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再次就是注重企业经营多元化,兰州黄河在紧紧抓住啤酒生产作为核心能力的同时,展开产业重组。发展农业产业化,主要内容是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实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兰州黄河以农业开发推动啤酒加工业,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加工业的方针。拟投资2.29亿元开发15万亩荒地,建立良种大麦基地;拟投资4000万元配套建设万头肉牛育肥基地。以兰州黄河啤酒为龙头的品牌重组黄河,在黄河啤酒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扩张战略,以黄河啤酒为龙头重组了以黄河为商标的印刷厂、超纯水、羊毛衫、纸箱、酒瓶,向各个行业发起冲击。

最后就是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兰州黄河在外抓市场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内抓现场,在管理上企业领导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不放松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自强、求实、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企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黄河兼并天水啤酒厂时,兰州黄河派去的技改大军从领导干部带头,一律住在缺少门窗的破旧平房里没日没夜地连轴转,除荒草、整场地、卸设备、都是自己干,天水啤酒厂的职工感动了,纷纷加入了技改整修队伍。

企业家素质,即高瞻远瞩的战略预见力和极富影响的人格魅力也构成了企业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理论指导日益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大环节。为了促进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兰州黄河非常重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它聘请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中共中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经贸委、国家轻工总会、省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公检法、省轻工总会等行业、研究部门的政策专家、行业专家,组建了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外部智囊团。每年定期两次召开研讨会,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在企业集团决策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经过杨纪强的一番努力,不仅是兰州黄河一举去掉了连续5年亏损的帽子,更使兰州黄河一跃成为中国啤酒领域的三巨头之一,并于2004年与丹麦嘉士伯啤酒集团投资5亿元组建合资公司。

这次合作,标志着黄河集团又一次腾飞的开始。

七、现状,吹尽黄沙始到金

痛定思痛,经过多年潜心的整顿,兰州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逐渐从低谷走向再次的腾飞。

自1998年效益滑坡以来,对兰州黄河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来说,管理机制创新就成了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其企业文化的塑造也已成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杨纪强等第一代企业创建者从创新管理机制入手,开始了力度最大、最为彻底的体制改造工作,以充满个性的、不断优化的、凝聚全员的文化,面对自己和自己身后一大批“打江山者”,提出了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制目标。他们深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淡化家庭制,不淡化就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不利于引进人才。

在此前提下,经过两年的改制,兰州黄河所属的15个生产型经营企业和8个市场销售型经营企业全部改制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企业,依法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其中有4家企业以职工集体出资买断资产,独立经营的方式与集团公司脱离了资产关系。其他企业则以控股和参股的形式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营主体,从根本上解决了产权不清、管理滞后以及责任、权利不统一等一系列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同时,兰州黄河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凝聚力,着力塑造诚信、宽容、聪慧、向上的现代企业人格形象,改变过去“谁砸企业的锅,企业就砸谁的饭碗”生硬口号,使企业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中不断成长。通过董事局主席杨纪强等人的努力,兰州黄河从1985年起家的一个乡镇企业,逐步转型为一个管理严格的现代企业。公司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依靠优秀的员工经营企业,依靠先进的文化凝聚员工”的人性化口号,吸引了大批人才参与进来,使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后劲。

进入2005年,兰州黄河全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领导下的副总、总工,总监领导下的各职能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建立健全各类管理标准和配套的监督考核办法,实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工作目标。可以说在此之前的整个兰州黄河就是一个法人,公司是一元化的,也就是家族式的。而如今兰州黄河已经撕破了家族式管理的网,严格地说这种改革是从1997年以后开始的,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属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而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些都为兰州黄河的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随着内部机制的逐步完善,兰州黄河的经营状况也得以改善。从1997年到2003年这6年中一直亏损的情况也得以挽救,2004年兰州黄河整体回升。预计2005年产量将达到20万吨。

2005年,兰州黄河管理层进一步加强了主营业务生产、营销的统筹管理,加大技术设备改造力度,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保持了主营业务的增长势头。种种良好的发展势头,令人不得不再次注目于这个多次遭受了打击的明星企业。

八、尾声,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甘肃,兰州黄河创业前后的发展经历,也许是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正如杨纪强先生在兰州黄河创建20周年庆典活动上的讲话中所提到的那样:“20年的发展当中,我们也有许多血的教训,需要我们认真吸取和反思,是我们今后搞好企业最为宝贵的经验财富”。

现今的中国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中国,有着成长中的巨大市场。而现今中国的法律环境仍处在继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家族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会有适合自己的天地。

然而,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来说,目前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原有的国有企业或乡镇企业,而且是国际性的大公司。改革开放以来,具有规模效应的国际大公司正在源源不断地开进中国。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攻城掠地,手段狠、实力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固守家族式企业而不能及时转型为现代企业,就可能永远居于落后,甚至走向消亡。今天中国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甘于此,不愿永远捧着小碗抢饭吃的小企业,他们正在逐渐超越自我,寻找新的企业模式。在这一方面,兰州黄河已经走出了他们自己的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对于今日的兰州黄河,也许还没有得到真正的“金”,但他们在漫漫求索路上所付出的辛苦,所得到的教训却也是一笔极宝贵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兰州黄河得到了更宝贵的“金”,那便是,进一步腾飞所必不可少的厚重积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兰州黄河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也难免遇到新的挫折。但随着高层决策层和管理者的更加理性化,相信兰州黄河会在漫漫长路上走得更好。让我们企盼,兰州黄河,还有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附 录”

黄河集团大事年表

1985年,在兰州黄河创始人杨纪强的带领下,紧紧抓住中国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依靠617万元资金,创建起了年产能力仅有1万吨的兰州黄河母体企业——兰州黄河啤酒厂。

1986年5月1日,兰州黄河啤酒厂正式出酒。

1988年7月,黄河集团正式成立,下设8个经济实体:啤酒厂、印刷厂、瓶装厂、纸箱厂、面粉厂、养殖场、汽车队、物资供销公司和科技服务中心。

1992年,兰州黄河再次抓住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中国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内引外联,引进外资6000万元人民币,创办了涉及啤酒、麦芽、纯净水、印刷、服饰、汽车维修等行业的6个合资企业,并将黄河啤酒的生产能力扩大到了20万吨,使企业步入了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轨道。

1993年12月27日,在甘肃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批准下,兰州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被列为甘肃省首家法人股上市流通的试点单位。

1995年,“黄河”商标成功注册,“黄河”品牌被正式确认。

1996年,兰州黄河首次提出了“以商标战略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思路,启动了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的工作。

1996~1998年,兰州黄河率先在甘肃省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兼并、收购了原天水、酒泉、青海等国有啤酒生产企业,实现了跨地区经营的战略目标。

1997年,经北方亚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兰州黄河的无形资产价值为18.15亿元,成为了西部地区啤酒行业价值最高的品牌。

1997年9月,杨纪强聘请王雁元为兰州黄河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开始股份公司上市和宣传工作。

1999年6月23日,兰州黄河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西部地区啤酒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目前兰州市属企业惟一一家上市公司。

2001年,兰州黄河投入了7000多万元巨资,从德国 KHS公司引进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巴氏杀菌纯生啤生产线,填补了中国西部地区没有本地产纯生啤酒生产的空白。

2001年,投入近4000万元,从意大利西帕公司引进了一条年产能力2万吨的饮料生产线,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之一。

2002年2月8日,“黄河”商标被国家驰名商标认定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也是甘肃省民用消费品领域有史以来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

2004年12月,成功实现了和国际五大品牌之一的丹麦国嘉士伯啤酒的战略联盟,重组和新建了四个现代化啤酒生产企业,跨入了国际化发展道路。当年啤酒生产规模达到了32万吨。

参考资料:

1.《兰州黄河专版》,2005年4月28日,《甘肃日报》。

2.《兰州黄河20年回顾》,2005年5月1日,杨纪强在公司创建20年庆典活动上的讲话。

3.《黄河精神放光彩》,兰州市农民企业家协会。

4.《中国式继承》,2005年5月,中信出版社。

5.《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2004年10月,经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