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寂寞,如果我们一不小心走进了寂寞的死胡同,寂寞就会像癌细胞扩散一样,迅速抵达我们身体的每个器官,骚扰我们的身体,影响我们的健康。
每个人都有感到寂寞的时候,而寂寞本身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对每个人所造成的影响不可千篇一律、以偏概全。寂寞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有或轻或重之别。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寂寞,我们会遇到一个未知的自己,从偶然来袭的寂寞中我们可能会对自己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在体验寂寞时,如果以消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内心就会被痛苦和阴暗所笼罩,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身体受到牵连。人长期怀有寂寞感如同在服用慢性毒药,会使人对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会使我们的身体状况大打折扣。
当我们用消极的心态面对自己旷日持久的寂寞感时,寂寞会成为身体的最大威胁。美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科研成果显示,长期寂寞的人不仅生活态度比较悲观,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调查证明,长期的忧虑苦闷容易使人患上癌症。人体每天会产生3000个癌细胞,同时人体里又有一些“自然杀伤细胞”专门对付癌细胞。如果一个人整天处在忧虑、苦闷、寂寞等不良情绪中,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就会下降20%以上,抵御肿瘤细胞的能力也就大大降低,患癌症的几率也就增大了。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为了证实寂寞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一场追踪研究。在长达几十年的追踪研究中,专家发现被他们追踪研究的这些人中,有一部分经常离群索居,与他人不相往来,另一部分喜欢与人交流,社会活动多。不管是寂寞者,还是喜欢与人交流者,他们在求学、就业、婚姻、后代教育等方面都遇到过诸多不顺心的事,但两种人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态度却大不一样。
相比之下,寂寞者对生活的态度更多地被成长中遇到的不幸所影响,而且他们在陷于困境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不愿向他人求助。在对这两类人进行尿检时,专家发现:寂寞者体内的肾上腺素要高于喜爱与人交流的人。而过多的肾上腺素会使人的“快乐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引起疲劳感。同时,专家还指出:由于寂寞者的不良情绪不易排解,易受刺激,他们的血压也比普通人要高,也更容易衰老。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那些最感寂寞的人长期患有不利于健康的炎症,这些炎症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痴呆症和其他疾病。而在我国,与身体疾病相比,人们往往不会特别在意精神疾病给人体所带来的伤害。
那些长期与寂寞为伴的人,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们经常离群独处,无所事事,于是他们感到空虚、寂寞、郁郁寡欢,甚至觉得被社会所遗弃,他们的生活缺少乐趣,常觉得烦躁不安、不知所措。
寂寞感是人一种心理情感的体验,主观因素对其起着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个人受挫折之后,往往容易灰心丧气,并主动脱离社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无论我们是否正在经历寂寞,都要警惕自身脱离社会的倾向,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我们要经常鼓励自己,克服困难,保持与社会的联系。这样才可能使我们免受寂寞对身心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要尽可能不使自己陷入人际交往的障碍之中。因为一个人的“社会支持”,即身边的亲友等社会关系与一系列身体状况之间存在联系。研究证实,自认为寂寞或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过早死亡或患上传染病、高血压、失眠、癌症等疾病。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一个人提供实际的、物质层面的支持,如生病时亲友会带他就医、提醒他吃药,这都有助于他恢复健康。
不要以为我们的身体只是一部机器,哪个零件坏了,换上新零件就是了。人体是一个完美且复杂的艺术品,而我们的内心感受的复杂程度更令人无法想象。从前,如果有人指出孤单会引发生理上的疾病,一定会被人笑话。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医疗证据显示,在所有后工业化国家,急剧攀升的疾病罹患率、英年早逝和人际关系的破裂与寂寞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寂寞的痛苦,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一个人如果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日常事务,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并能对偶然来袭的寂寞作出及时调节,那么寂寞就不会使其心理行为紊乱。但是,如果我们长期被寂寞笼罩,或内心有着十分严重的寂寞感,那么它不仅会引发某些情绪障碍,而且还会降低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寂寞感非常严重的人,其内心会与他人和社会产生隔膜与疏离。就如马太效应,寂寞如果得不到调节、改善,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寂寞感,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寂寞者做出各种异于常人的事情。
如果你一味地顺从寂寞,寂寞就会沿着它划定的曲线走,你就会掉进寂寞设置的陷阱,在那里,寂寞的压抑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你无法冲破它,你会被寂寞杀死。寂寞一旦攫住了谁,谁就慢慢改变自己,直到面目全非。
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没有人更知道我们内心的感受,如果我们寂寞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可是别人寂寞了,会不会和我们一样?别人能做到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别人做不到的,我想我一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