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适合河北省省情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处置路径,应当充分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发展状况,以便借鉴前人的有益经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河北省省情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管理的实施方案和步骤,从而有效地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与控制,为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从而达到以最大限度回收资金、提升资产价值、减少损失的目标。
2.1 国外不良资产问题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各国金融管制力度的日趋放松,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都遭遇了巨额不良资产问题的困扰。巨额的不良资产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质量,侵蚀了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同时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水平的降低。如何快速有效地化解金融不良资产,减少金融资产损失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并已引起各国政府、银行、金融机构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外学术界在宏观层面上对不良资产管理及其处置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银行作为债权人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与实际操作。美国、日本、韩国、瑞典等国家相继建立了专门处置银行和企业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心)(AMC)或处置信托公司(RTC),取得了显著成果。虽然各国不良资产的成因不同,处置具体方法有所差异,但他们存在着内涵上的相同之处,体现在不良资产处置是通过专门机构的专业化经营,且通过立法和实施制度创新,为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较好的环境(包括相应的立法支持及配套政策以有效的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在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方面,各国不同程度采取了调整税收政策,减免了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交易税等手段。由于各国的条件不同,在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财政实力和经济基础雄厚的国家,一般采用集中处置的办法,如美国出巨资新设“重组信托公司”接管不良资产,日本也拆巨资实施处置不良资产的计划,财政实力和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则采用分散处置的办法,如波兰,靠银行和企业自行合作解决不良资产。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第一,从不良资产形成角度,Beaver、Eger、Ryan、Wolfson(1999)等学者认为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量与其股票的市场价值多呈负相关关系的。Simenson(2000)分析得出破产银行所拥有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银行不良资产与其总资本的比率过高。从不良资产危害角度,Bernstein(2001)认为资产质量不仅影响银行成本水平,还影响银行业规模经济的估计。他用经验数据证明了不良贷款的增加会提高银行业成本。同时,不良贷款率较低的银行成本函数与样本总体在统计上有显著区别。Ball和Feltenstein(2001)用一个受大量不良资产困扰的地区银行数据建立动态均衡模型,并以此从多方面评估了该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带来的危害。Taniuchi(1997)研究了日本金融系统中坏账和金融违规现象之后,评估了坏账对银行的影响程度,并回顾了金融违规现象及未来可能的趋势。第二,从不良资产管理角度,Oguzsoy(1997)使用土耳其银行的数据,建立了一个多期随机线性模型研究银行的不良资产和负债管理,发现考虑了重要不可控变量的随机行为之后,模型的结果有较大程度的改善。Kanungo等(2001)评估了SBI公司开发的Quattro Pro决策支持系统在IT行业信贷管理中的有效性,结果发现该系统在资产负债表、财务比例、现金流、敏感性、不良资产风险评估的计算中均有良好的效果。Sathye(2003)使用DEA分析了印度的银行生产效率,并构造了两个模型来衡量三类银行的效率评分随投入和产出的变化。第三,从不良资产处置角度,Bonin(2001)在认真研究了中国国有银行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关系后,认为这种模式既不能成功解决不良贷款的存量问题,也不能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他的解决手段是将发生不良贷款公司的存款与不良贷款一起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中心)。
在实际操作方面,世界上许多的国家政府和商业银行在组建AMC、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由于各个国家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和资产状况不同,经济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对不良资产采取的处置模式(包括损失承担的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措施与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资产和债务重组。通过重组使企业债务负担减轻,采取股权的多元化措施,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在这方面的成功范例有瑞典政府及其SECURM公司。
(2)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将银行资产打折出售或部分证券化,收缩不良资产规模。在不良资产发生后,将其直接打折出售给高素质银行悉心经营,虽然会承受一定的利益损失,但大部分资产却可以得到保全,贷款风险得到化解或转移。
(3)债权全部或部分转股权。1929年的金融危机、股市崩溃和经济萧条时,为了避免企业无法归还银行贷款而导致银行倒闭,意大利就曾将企业无力归还的贷款转化为银行对企业的股权。之后意大利政府成立了伊利亚控股公司,由其购买银行持有的企业股权,对这些企业进行重组,重组成功后,再把企业卖给私人。
(4)直接的资本注入。资本注入包括政府注资和私人投资者注资。事实上,除了政府直接注资以外,鼓励银行进行合并也是一种资本注入方法。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香港都采用过这种手段。
(5)破产清算。破产清算是解决不良资产的最后形式。对于那些已经资不抵债且前途无望的企业,破产清偿债务是唯一的手段。当然,在具体的个案处理中,还有诸如拍卖、租赁等方法被银行和专门的不良资产处理机构采用。同时,为了促进不良资产问题的尽快解决,各国政府还比较注意创造良好的法律与市场环境。
美国于1989年重组信托公司(RTC)处置银行业积累的不良资产,该公司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下属机构,以最有效地接管和处理储贷机构的危机为宗旨,对债权资产处置确立了三项目标:
(1)债权资产直接进入市场并争取最高的净现值回报。
(2)在清收过程中尽量减少资产清算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3)通过尽量增加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量处置抵押房产。在具体处理方法上,主要是公开拍卖、资产管理合同、证券化、股本合资。从1989年始六年时间处置了4000亿美元不良资产后其机构解散或转做对冲基金。由于是单一的公司直接处置不良资产,费时长、效率低、规模小。但成功化解了信贷机构的风险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韩国资产管理公社(KAMCO)收购和处置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并以此构建不良资产市场。KAMCO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法是:单项资产出售、打包出售、拍卖、资产证券化,制定实施企业经营改善计划,组建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中心)。处置不良资产的首要原则是快速,在快速的基础上考虑收益,再考虑债权的特性,用最妥当的方法处置。至2001年,KAMCO已经处置资产58.5万亿韩元,出售金额26.9万亿韩元,盈余2.7亿韩元。但由于韩国的不良资产主要源自经济危机带来的,所以很快就随着经济复苏而消失,KAMCO刚成立几年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KAMCO成功之处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用市场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实现了快速的基础上的高效回收,同时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体现了政府的意志。
目前,国企不良资产的国际研究并不集中、明确,其观点主要散布于有关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争论以及东欧国家的国企转型理论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自然垄断约束、公共产品配置和经济外部性治理方面的固有缺陷无法自除,政府的市场管制甚至大规模国有化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政府干预失灵为背景的私有化思潮席卷世界,主要体现在欧美公用事业的私有化和苏联东欧剧变中的“休克疗法”,期间,西方学术界的私有化理论层出不穷,其焦点会聚在私有化的经济理论论证以及国有和私有企业效率的定量比较两方面,前者主要包括:Sheshinski,Eytan and Luis Felipe L!pez-Calva认为在日益加剧的国内和国际竞争趋势中,私有企业由于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可以通过替代国有企业带给社会更高的经济效益;Shleifer,Andrei认为即使在自然垄断行业和公共产品市场中企业国有也不是最佳的解决途径,而且他强调的其中的原因,即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缺位和委托——代理锁链断裂,经常造成经营者的监管缺失和激励不足,因此国有化所带来的政府对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所引致的交易成本要远远高于私有化的相应方面;Frydman,Roman等认为当国有企业面对破产时,政府往往进行融资支持,这样会形成对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构成经营低效;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上论证了私有化优势,Davis、Jeffrey、Rolando Ossowski、Thomas Richardson和Steven Barnett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可以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改善财政状况。William L.Megginson和Jeffry M.Netter1认为私有化可以加速国家的制度改造,完善股票市场制度机制。后者包括:Boardman,Anthony和Aidan R.Vining将500家大型公司按照所有权归属分为私有、国有和混合所有三大类,在使用收益指标评估比较他们的效率后发现,私有公司表现最佳。Tian通过研究中国825家上市公司(其中,完全私有312家,无政府产权413家)中的政府股份持有比例和公司表现的关系后,发现私有公司的表现明显优于混合产权的企业,而且政府股份比重越大,公司价值越低,但是比重超过45%后却又触底反弹。而CARLOS D。RAM-REZ和LING HUI TAN研究了新加坡的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后驳斥了以上的极端看法,两人认为,在新加坡公共事业、甚至在大量一般竞争性行业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创造了不亚于私有企业的利润水平,并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并没有得到政府明显的预算软约束承诺,私有化并非国有企业改制的唯一途径。
2.2 国内不良资产问题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不良资产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研究,众多学者先后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不良资产重组方式、成立专门机构集中处置不良资产以及运作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有关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著作和文章,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为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评估、处置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可操作的建议。
银行不良资产成因方面的研究。周小川(1999)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危机成因大多表现为巨额的不良资产的形成,但由于文化、制度差异和市场成熟程度不同以及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同,不良资产的成因是各不相同的。综观各个国家和地区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形成过程,不良资产的成因主要可归纳为五种类型:一是银行业自身制度性缺陷以及银行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二是长期以来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三是经济转轨国家的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和转轨过程的不适应;四是政府政策滞后于经济周期;五是单个银行经营决策的失误。何仕彬(1999)认为,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世界新技术和金融变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等;内部原因有银行业务分工模式、银行集中垄断程度、银企关系模式、资金商品化和利率市场化程度等。兰华(2000)认为,政策性贷款是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此外,银行为亏损企业继续“输血”,成为加大银行不良资产的直接原因,1992~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大量贷款注入房地产业,银行资金被大量占压,也导致了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刘大为(2000)认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干预。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主要靠银行信贷资金搞建设,生产的高负债经营致使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银行信贷的盲目性、银行内部信贷管理缺陷、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企业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务、1997年以来国际上发生的金融危机等均是造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
银行不良资产重组方式的研究。关于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政府向银行注资。一般政府只是在银行的不良资产已经严重超过银行的承受能力,而且银行的破产会对整个金融系统和经济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才承担起这一责任;二是银行自身消化。当银行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其不良资产,并能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时,政府往往将不良资产保留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解决不良资产的责任仍然主要靠银行自身;三是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当政府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承受,而银行又不能依靠自身能力解决时,一般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
成立专门机构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研究。成立专门机构集中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是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重组信托公司(RTC)成立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方法。目前,对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且大多数国家政府及学者均主张专门机构应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即从不良资产的剥离到不良资产的处置应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手段;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专门机构在接收和处置不良资产时,应根据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适当接受政府的干预。
在实践方面,我国1999年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支持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以及培育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功探索了国有不良债权资产的处置方式,特别是在资产证券化和利用外资打包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采用的主要处置方法:协议追收、单项资产出售、打包出售、拍卖、挂牌交易、资产证券化等。
(2)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到2006年3月末,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805.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84%。
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468.0亿元,回收现金546.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2.15%;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707.8亿元,回收现金278.3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10.28%;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419.9亿元,回收现金328.1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3.11%;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067.7亿元,回收现金652.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31.56%。
(3)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剥离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的地方剥离工作做的比较粗放,一些银行借机转嫁经营性损失,甚至通过剥离掩盖违规经营问题和违法犯罪案件,还有一些地方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联手造假造成资产大量流失;二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置资产过程不透明,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问题较高,评估随意性大,存在假招标和假拍卖等问题;三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公司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有效性不高;四是不良资产处置外部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法律法规不完善,部分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行政干预、企业逃废债务等。
国内有关企业不良资产的相关研究与国企改制相伴而生,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改制试点的开始,破产、并购等资产流动模式逐步出现,其中资产的评估和清算需要判断资产的优劣,于是不良资产、亏损资产等几种称谓开始见诸报端,但他们的内涵和外延还十分模糊,理论界定还一片空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央“抓大放小”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全面铺开,理论界开始关注改制,尤其是股份制改造后企业的效益演化,而且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开始了金融不良资产的调查,国有企业亏损性资产当然成为调查重点。面对上述现实需求,理论界开始了不良资产领域的系统研究,不良资产的完整性概念体系开始建立。1996年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金融研究所对江西省100个国有工业企业1993~1995年的资产问题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报告中首次系统定义了不良资产,他们认为,资产中财产价虚、物空、占压和债权呆滞以及亏空占用的部分为不良资产,并将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归结为自身管理和体制不健全、宏观环境和政策体制不完善、国企缺乏转换机制等因素。此后,周树大在《中国审计》中定义不良资产为不能给企业带来应有经济利益的资产,并认为不良资产应由待处理财产损失、潜亏挂账、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应提未提的减值准备等四大类十一项组成,并建议使用不良资产比率来评价不良程度。铁道部财务司的王银炉指出不良资产是指丧失了其内涵的未来经济效益,又没有及时从资产中剔除的资产,具体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损失净额、潜亏挂账、不良应收款、长期积压商品物资及不良长期投资等。应将其细化为不良现金资产、不良债权资产、不良实物资产,分别制定控制和处置方案。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2003年修订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其中在修正性指标中,强调了不良资产比率,首次规范了不良资产的官方定义,即不能正常循环周转以谋取正常收益的资产,而且明确了各项财产损失和以前年度的经营潜亏及资金挂账(即不良资产)的损失认定标准。谭根林在《企业不良资产管理》一书中对企业不良资产的管理及处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该书按照不良资产的管理顺序而展开,且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了不良资产的管理问题,依次探讨了不良资产的管理目标、组建不良资产的管理部门、资产及不良资产的定义及分类、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不良资产评估、认定标准及不良资产处置等问题。他认为,不良资产是指企业所有但企业实质或形式上不可以控制;不能在预定的期间内带来所要求或所预期的现金流入的资产。企业的盈利是由企业的资产所创造的。如果企业的资产没有盈利能力,企业也不会有盈利能力,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不良资产是盈利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的资产,它的存在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还会影响企业的生存。以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和规模,提高资产的质量。资产质量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及生存环境的改善。资产为什么会变成不良资产?这除了和资产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和资产存在的环境及企业的管理有关。该书指出,就资产的性质而言,两项因素导致不良资产的产生,这两项因素是资产的价格和资产的变现能力,就不良资产产生原因而言,三类因素导致企业不良资产的出现。这三类因素是产生不良资产的确定因素、产生不良资产的可预期不确定因素及产生不良资产的不可预期因素。
目前在浙江省、江苏省及深圳市、南京市等地先后成立了专门从事其所属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专业管理处置机构,具体处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清产核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大量资产损失。在各地国有资产布局调整中,上海在2004年底成立了上海盛融投资公司,目的在于搭建一个专业化、市场化甚至国际化的平台来处置上海的国有不良资产,其主要依托各类社会专业机构,如投资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产权交易所等机构,进行社会化协作,共同处置国有不良资产,这样既能达到处置国有不良资产的目标,也提高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效益。
在对不良资产有关文献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后,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目前理论界提到不良资产,大多是指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关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却很少述及。在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也大多套用金融资产经营公司的处置程序和处置模式。由于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银行信贷业务形成的呆坏账项,而且借贷手续相对比较完备,法律证据比较容易取得。而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形式比较多,包括实物资产、债权类资产、股权类资产等,形成的原因与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上也应当多元化,不能完全照搬其经验。第二,近几年,众多学者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研究较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为我国金融不良资产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操作的建议。但面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清产核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资产损失,作为政府或其职能管理机构国资委,如何从所有者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工作尚未开始。第三,目前对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方面,还没有涉及专门处置机构进行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成立处置机构推动不良资产处置,由国资监管部门统筹处置,通过整合、重组、抵消等途径盘活资产是有效和可取的,特别是韩国建立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高效快速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第四,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是几十年来国有企业非商业化经营及非职业化管理所带来的,它的剥离与职工安置和政府有关政策相连,必须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因此要规范不良资产剥离,构建不良资产退出通道,使不良资产剥离规范化、制度化。第五,以上主要文献的论点还仅集中在不良资产的表层推演,研究还只停留在实践和经验认识阶段,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剖析和严格的模型求证。本专著认为,账实不符和貌存实损只是不良资产的直观表现,其病源是当前的良性资产短期和长期的盈利能力不佳,源源不断的向不良资产转化,因此治标必治本,这样,不良资产的处置不仅是清产核资、账实划一和债务追账的问题,其控制方法也不仅限于严格财务内控制度和责任追究,而是应该建立一套不良资产的定义、评估、识别、分类、处置、控制等治理体系和模式,有效提升国企活力,斩除不良资产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