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问题研究
7757800000015

第15章 不良资产处置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

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由于信用的丧失而伴生了处置风险,西方国家主要依靠下列手段来控制和防范不良资产的处置风险:

1.建立较为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规范不良资产交易行为

为了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西方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与信用相关的法案及基本准则。这些法律和制度适用于任何经济活动,对防范和控制不良资产处置风险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美国在20世纪60~80年代出台了许多与信用相关的法案: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信用计费法、公平信用报告法、诚实租借法、公平信用和借记卡披露法、信用修复机构法等,共16项之多,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管理法律框架体系。在这些法案中明确规定了,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企业,只要有失信方面的记录,在日后的贷款、各类保险、重新就业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中,都会受到惩罚性的对待。西欧各国也都建立了与信用相关的办法规定,通过较为完善的信用法律来规范市场主体包括不良资产处置行为在内的行为。美国国会为规范处置不良资产行为,于1987年还专门通过《银行平等竞争法》,并于1989年通过专门法案成立RTC,于1991年颁布《RTC再融资、重组及改良法》,于1993年通过《RTC完成法》等等。

2.形成较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减少不良资产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用管理行业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欧美国家有着极其发达的信用管理制度。如美国在19世纪40年代就出现信用管理行业,到20世纪50年代,其现代信用管理得到蓬勃发展,在个人资信服务领域,全美有1000多家当地或地区的信用局。这些信用管理行业都提供了较为普及的信用销售、信用管理等服务。政府进行严格的信用管理规定。欧美国家大多规定交易中的大笔款额只能通过支票等银行信用形式支付,只有小额流通的个人支付才用现金,以此避免逃税或经营者欺瞒所有者等违信行为,从手段上控制逃税等漏洞。各种交易往来的结账记录构成企业业绩和信用记录,企业靠作假来欺骗、诈钱是很难的。有较为健全的信用管理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码(SSN),建立了专门的信用记录并由专业公司作出信用报告,以供任何公司、银行和业务对象有偿查询,一般通过网络就可查到相关的信用记录,如果信用差将直接影响到其经济活动与生活。美国现有几百家资信公司,如邓百氏(Dun Bradstreet)、标准普尔(Standard and poor's)、穆迪(moody)等世界著名的信用中介机构,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征信数据开放,信息透明度高,是各类信用管理机构的运转和功能发挥的基础。一般而言同欧美国家企业和个人发生经济交往时,可以快速取得该国资本市场、商业市场上的任何一家企业和个人的真实资信背景调查报告。在欧美国家,对于正常取得企业资信调查的征信数据基本没有限制。如英国,企业征信数据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财务报表都是公开的,根据其1985年生效的《公司法》规定,英国的上市公司财务表必须在本财政年度结束后的7个月内公开,而非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则在本财政年度结束后的10个月内公开,以此让参与市场行为的其他主体对该企业的信用和偿债能力等状况进行确认。

3.产业化的信用运作机制可以提高防范风险的效率

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了信用的商业化运作机制,设立信用记录公司,对金融市场参加者们的信用进行调查登记,将记录资料输入电脑数据库,该数据库一直连续跟踪客户的信用变化情况。当金融机构处理不良资产需要调查某一客户的信用时,信用记录公司就提供有偿的信用服务。目前美国的三家信用记录公司几乎将所有参加金融市场活动的公民的信用都进行记录,并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服务。通过这种机制,把信用等级区分开来,大大降低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的风险。

4.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普遍提高国民文化和道德素质,营造信用大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培养懂经济和法律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风险控制人才是减少银行不良资产和处置风险的重要因素。国外一些知名银行如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经营风险低,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率高,就是都有一批精通各项业务,善于控制放款风险和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