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正直人的一些特点,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正直的呢?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处世,也可以大略了解一个人的品格。并且人在不正直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些生理指标反映出来,比如心率和皮肤电反应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比较主观,也不好操作。下面我们介绍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你可以自己测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正直的人。
一、你是正直的吗
下面是一个小测验,你可以自己测量一下自己的正直状况如何。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每一句话,判断您对每一陈述的符合程度。在相应的选项后打上“√”。答案无对错之分,您只要选择最符合您想法和行为的作答即可。
计分方法:完全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然后将总分加起来,得分越高表明正直的程度越高,反之则正直程度越低。
如果你的得分很低,那就要自我审查一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是否受他人的影响太大?是不是缺乏站出来指出错误的勇气?还是自己的私心太重……找出原因后,就要对症下药,努力改变这些不合理的思想和行为,下面的一些小建议可能会对你有一定的启发:
坚定你的态度。无论别人怎么说,你都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走自己的路,当然前提是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当你觉得有必要抗拒压力和拒绝要求时,你不妨采用一下破唱片技术。
破唱片技术是一项使你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或愿望的技巧。像播放破损的唱片时总在一个地方一遍遍地重复那样,你要做的事就是以坚定的态度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的意见,比如拒绝喝酒时,你便可以采用这种技术:
A:“您再喝一杯好吗?”
B:“不,谢谢,我已经喝很多了,不想再要了。”
A:“可是大家都在喝,你必须和我们一起喝。”
B:“我不想再喝了。”
A:“来吧,只再来半杯。”
B:“我不想再喝了。”
A:“哎呀,你别这么……举起杯来吧,好吗?”
B:“我不想再喝了。”
强化自己的勇敢行为。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要有意识地锻炼这种勇气,对自己的每一次勇敢行为都予以奖励,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在课堂上,试着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事后给自己一个奖励,这样重复的次数多了,你也就不会惧怕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换位思考。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同理心,站在别人的角度,体会别人的感受。当你存有私心时,要考虑到这样做是否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如果我是对方,我心里会怎么想?这样对他们公平吗?
二、你属于哪种正直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正直的程度也有差异,比如两个人都是正直的,可能其中一个人表现得强硬些,而另一个人则灵活一些。正直的强硬会使人产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感,但同时也会使他人敬而远之。因此,正直有理想的方面,也有不理想的方面。下面的这个小测验便可以检验一下你的正直是理想方面占优势还是不理想的方面占优势。
请您从下面每道题的两个答案中选择最适合您的,并在答案下面画上“√”。
1.假如你对某个人有看法,你通常会
A。委婉表达 B。有话直说
2.对于头脑简单和不讲理的人,我仍然能待之以礼
A。是的 B。不是的
3.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A。是的 B。不是的
4.如果有人对我发怒,我总
A。设法使他镇静下来 B。自己也会恼怒起来
5.如果有人向你提出建议,你会
A。采纳其合理的一面 B。坚持自己的观点
6.如果别人犯了错误,你觉得应该
A。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得饶人处且饶人 B。公事公办,没有商量的余地
7.与人相处时,你通常
A。态度比较温和 B。态度比较强硬
8.热烈争论中,你会
A。寻找共识 B。不顾反对,坚持立场
做完以后,数一下这8道题目中,你选择的A的个数和B的个数,如果A占多数,说明你做事情比较灵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如果B的数目较多,则表示你比较冲动、固执,人际交往中缺乏人情味。对于这一方面的改进措施在第二节和第四节都有提到,这里便不再赘述了。
三、你能承受正直的压力吗
做一个正直的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要面对外界的很多压力。正直的人要坚持公正的原则,难免会得罪一些人,有时还会引起别人的误解。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可能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下面用这个简单的小测验可以粗略地测一下你的抗压能力,每道题的后面都有一条横线,如果你同意就在上面画“√”,不同意则画“×”。
(1)我知道如何处理不愉快的事情。
(2)在逆境中,我总能保持精神振奋。
(3)我知道在困难情境中如何保持心态平衡。
(4)我相信我能够承受住最糟糕的情境。
(5)我不会因为别人的讥笑和作弄而退缩。
(6)当有人对我傲慢无理时,我会尽量去原谅或忘记这件事。
(7)我只要没有过错,不管人家怎样归咎于我,我总能心安理得。
(8)我觉得凡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使没有回报,也不会计较。
如果上面的题目你大部分都同意,那么你可能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如果大部分都不同意,那么就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而产生心理不平衡。如何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呢?下面的两个小建议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转变认知观念。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也就是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比如帮了别人没有得到回报,有的人认为“付出就要有回报”,当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时,内心就会产生不平衡;而有的人则认为“只要心里坦然就行了”,那么他也就比较容易能获得一种满足感。人们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引导人们去选择与内在观念相一致的信息,当外在信息与观念不一致时,人们就会去否认这种信息,这时人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因此,我们要学会不断转变认知观念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就要去改变自己的心态。
试着找出事情的积极面。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知道“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即使挫折、失败也有其光明的一面。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为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有人会因为失去才懂得更加珍惜。任何事物永远都能找到积极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见到,即使有人身体残缺,有人一路跌跌撞撞,最终他们仍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从童年经历中看正直的影子
回想一下父母身上的哪些品质对你的影响比较大,有没有与正直有关的品质?写下父母对你影响比较深的事件,试着分析一下这些事件对你的成长及品质的形成有什么作用。自己分析一下你的家庭与别人的家庭有什么不同,这些差异造成了你与别人哪些方面的不同?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和成人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说到童年时期的经历,那自然也就离不开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父母在哪些方面对孩子产生影响。
(1)父母自身的品质对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孩童时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一个人的品质往往体现在他的行为上,父母正派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孩子无意中就会模仿这些榜样行为,这些行为又受到家庭成员的认同,也就是得到了强化,因此就会增加正直行为出现的频率,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程度
父母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这通常指的是学业上的,同样在道德品质上父母也对子女有一种期望。包拯对后代的品德要求很高,他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严厉要求后代不能贪赃枉法,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他的儿子包绶,为官多年,死后只留下几卷著述,“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他的孙子包永年也是“了无遗蓄”,包永年的丧事由两个弟弟合力营办,土坑木棺。
但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期望程度越高,孩子的道德品质就越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与得到的效果呈倒“U”形关系,有时期望越大反而会适得其反,无论是学业上的还是其他方面的期望应以中等强度的期望为宜。
(3)孩子能否将父母的期望转化成义务也就是说,孩子能不能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并将其付诸实施。这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孩子要愿意接受。孩子能否接受父母的要求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味地说教或是采用强制的方法,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都有一种逆反的心理,父母要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二,孩子从心理上接受以后,要付诸行动。任何观念如果不付诸行动的话,都会随时间而慢慢消退。因此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变成行为,并且形成一种习惯。
因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人的行为也是按习惯行事的。行为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将手掌张开,十指交叉合起来。重复一次,再重复一次,再重复一次。
打住,看一看是你的左手大拇指在上,还是右手大拇指在上?即使再重复几次,会不会是同样的结果?如果刻意反过来交叉动作,即刚才左手拇指在上的改成右手拇指在上,反之亦然。稍稍用力重复一次,再重复一次……重复21次以上。请问现在有什么感觉?是不是习惯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