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专家通过对万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等。其中,考试焦虑症状更为普遍一些,它使人在惴惴不安中无所事事……
《花季·雨季》一书是对城市莘莘学子生活的一个有力概括,一个真实的缩影。全书一开始,就有一段关于考试的很精彩的描写——“又搞突然袭击!”突然袭击进行考试似乎是老师的拿手好戏。有一部分学生不愿考试,甚至惧怕考试,究其原因就可以对照一下此书中的人物余发,他是真的不愿考试,但他并不惧怕考试,因为他不在乎,考好考坏是一回事,因为他已经完全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了。这是老师和家长的悲哀。
其实有许多同学考试紧张,原因并不是没有准备好,而是习惯性地一提起考试就紧张。例如书中的另一个人物林晓旭,书中这样写道:“一直往头上擦万金油的戴眼镜的女孩是林晓旭,无论大考小考她都抹万金油,一上考场,她就觉得头昏昏的,哪怕是最拿手的语文。”这真实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太在乎这些考试了,他们怕考得不好,甚至并不只是考得不好,而是稍微的差了一点点,他们就很计较,因为他们想要在考试成绩中看到自己的价值,看到父母辛苦供自己上学的成就,看到老师劳动的结果,因此他们在乎每一次考试。
学习好的同学想考全班第一,学习中等的想考得好一些、靠前一些,学习不是太好的,想考得稍微高一些。就这样,有很多学生听见考试就紧张。
其实考试并不是大人治孩子的惟一法宝;分数也不是学生了不起的命根子。据报载,许多家长在被问及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时说,棍棒下面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女考试考不好,当然会有点儿失望和愤怒,才冲动地打孩子。其实,有时候学生和家长之间缺乏的就是一种交流。
老师举行考试,是用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不代表未来的好与坏,分数只是一次练习的结果。对于没有考好的孩子,体罚肯定不对。孩子考“砸”了本来情绪就差,如果在大人这里得不到一点安慰,他还能有信心应付以后的考试吗?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当一个人很在乎自我时,他就会对一切事情看得很重。孩子都是好强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自己的成绩看得非常重,这会造成严重的焦虑心理。这种焦虑会使孩子在考场上情绪激动、紧张,甚至会因恐惧而出现怯场现象。
已经有心理学家调查分析出:实际上,有很多学生惧怕考试的原因是惧怕失败。有的考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头场考试失败后就担心下一场又失败,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失分现象接踵而至。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需要在学习和考试中找到乐趣。
“人生处处是考场”。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走上社会后,每个人都还会面临许多人生的考验。所以,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能够承受心理压力,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调整自己惧怕考试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