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7747400000003

第3章 四书五经与ABCD(2)

答:当时我已八岁,还能记得一些事情。有的是当时听家里大人说的,比如,义和团杀了德国公使和日本书记官,当时把这根导火线说成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主要原因。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把北京城分成八个区域,一个国家管一个地区,凡德国和日本管辖的地区,中国老百姓受害最深,因为他们极力报复;又比如,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住进紫禁城,会说外国话的妓女赛金花陪住,她还骑着高头大马在东西长安街上行走,大人都骂她是“不要脸的东西”……这些都是当时亲耳所闻。还有西太后偕光绪皇帝逃离北京,消息震动全城。“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思想在当时一般人的脑子里还是根深蒂固的。记得这一消息传到我家中的时候,全家上下都哑然失色,不思饮食,连小孩子也得规规矩矩,不许像平时那样蹦蹦跳跳了。后来又听说庆亲王、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他是谈判的翻译,精通多种外国语。听大人们说,他的后台是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刘、张在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后,便提出“东南自保”,以示抗衡。辜鸿铭一面参加谈判工作,一面与张、刘电报联络。我知道辜鸿铭的名字,便是在庚子年,大人们几乎天天在饭桌上谈到他。

还有一件事是我亲自经历的。当时我家居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属美国人管辖范围。相比之下,他们对中国老百姓的压迫要稍好于德、日。但整个北京城都在外国侵略者的统治下,外边风声鹤唳,老百姓终日惶惶,都不敢轻易外出。我家也大门紧闭,足不出户。因为年纪小,这种坐牢般的日子,印象极深。有一天,忽然大门被敲得嘭嘭直响,进来几个外国兵,还有一位中国翻译。他们气势汹汹地在家里搜了一通,没有查出什么,偏偏在我的房间里,砸坏了我的儿童玩具枪和剑,使我十分伤心。然后盘问我的父亲,像查户口似的,最后命令:“不许外人留宿,违者受罚。”走到大门口,又指着大门两侧的脏土杂物厉声厉色地说:“这里太脏了,你们要天天清扫。”说完扬长而去,全家这才松了口气。父亲回到屋里一屁股坐进太师椅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问: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梁先生又继续去中西小学堂上学了吗?

答:没有。我九岁那年即1901年,转入南横街公立小学堂。十岁,改入启蒙学堂,读了两年。后来一年多,又改在家里读,是集合了几家亲戚的儿童,请了一位奉天的刘(讷)先生教的。我小学的最后一年,又进了江苏旅京同乡会所办的江苏小学堂。

因此,我的小学时代前后经过两度家塾、四个小学。这种求学不得安稳地顺序前进,是与当时社会之不安、学制之无定有关系的。值得一提的是启蒙学堂。它采用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教科书,有英文,特别是招收女生,男女同校同班,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事。这座学校的创办人,便是与我父亲有金兰之交、又是儿女亲家的彭翼仲先生。

彭翼仲名诒孙,苏州人,在北京长大。彭家祖上中过状元,当过宰相,是名门望族世家。彭翼仲思想开明,勇侠豪爽,体魄健壮。他目睹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危难,毅然放弃了世代相沿的仕宦生活,而办报纸,开民智,图自强,提倡维新变革。1902年,他在北京创办了第一家报纸《启蒙画报》——严格说,是中国人办的第一家。在1901年,日本人已在北京创办了《顺天时报》。广东人朱淇所办的《北京日报》为第二家。启蒙学堂是彭翼仲创办的另一项事业,校址与报社、印刷厂在一起,在今北京琉璃厂之北。记得小学生们课间常窜到印刷厂看印刷工人排版。因为是开创性的事业,中国人不会,排字工人的头头就雇请了日本人担任。

问:彭翼仲先生当时办了几种报纸?情况如何?

答:彭先生当时办了三种报纸。我受益最多的是《启蒙画报》;影响于北方社会最大的是《京话日报》;使他自身得祸的是《中华报》。

《启蒙画报》最先出版,主要读者是十岁左右的儿童。主要内容有科学常识,如天文、地理、博物、格致(即理化)、算术等;其次是历史掌故、名人轶事,如司马光、范仲淹,以至外国之拿破仑、华盛顿、大彼得、俾斯麦、西乡隆盛等人的故事;再则如《伊索寓言》一类的寓言童话、民间故事。全部白话文,配有图画。插图多为永清刘炳堂先生所绘。刘先生没有学过西洋画,但他自得西洋画写实之妙,所画西洋人惟妙惟肖,着墨不多而形象逼真。《启蒙画报》前后出版两年,我们启蒙学堂的学生是第一批读者,天天读,一期也不漏。我个人从那里不但得到了许多常识,而且启发了我的智力,使我懂得许多道理,一直影响到我的后来。《启蒙画报》原是日刊,不久即改成旬刊(每期30多页),而另出四开日报,就是《京话日报》。《京话日报》内容主要是新闻和论说(即评论、杂谈之类)。北京社会新闻占三分之二,头版为“紧要新闻”,包括国际国内大事,约占三分之一。论说多是指责社会病痛,鼓吹某种主张或社会运动,有的放矢,而无敷衍空洞之词。报纸全是京味白话,识字者能看懂,不识字者能听懂,主要阅读对象是平民百姓,连初识文字的少年儿童也能读通。

但当时社会风气未开,一般人无看报习惯,定价虽低廉,订阅者却甚少。因此开办后从购置厂房设备到经常性的费用,只一二年,彭家产业已赔垫干净,还负了许多债。年关时节,债主催逼,家人怨尤,彭公忧烦之极,几乎上吊自缢。我的父亲全力支持,也把财物赔送在内。从当时我父亲的日记和银钱摺据上的批注中,可见他与彭公志同道合。他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加之庚子事变中亲见全国上下愚昧无知,不明世界大势,几乎召取亡国大祸。他为此而激动,决心开发民智,倾家荡产,在所不顾。

不料这一面临倒闭的事业,到了第三年竟亨通发达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报纸一连报道和鼓吹了几件牵动民心的事情,反响强烈,打开了局面,订户骤增。我记得印象较深的有这样几件事:一是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地界)有个外国兵,他坐了人力车不但不给钱,反把车夫打伤。《京话日报》一面在新闻栏详记其事,一面连日论说,提出要惩办这个士兵,要赔偿损失,并号召所有人力车夫联合起来,如果事情不了,以后遇见某国士兵便不给车子乘坐。事为某国主事军官所闻,派人来报馆查询,要那被打的车夫前去对质。车夫胆小不敢去。彭先生即亲自送他去。这军官居然惩戒了那士兵,赔偿了车夫的损失。此事公诸报端,轰动北京,报纸销额大增。还有一次是美国禁止华工入境,并苛待在美华工,《京话日报》登文揭露了此事,并提出掀起抵制美货运动。我记得连小学生们也在通衢闹市散发传单,调查美货。此事扩延数月之久,人心振奋,报纸的声望随之提高了。在这之前,《京话日报》就发动过一次反对英属非洲虐待华工的运动,但不及这次热烈。而最大的一次运动还是“国民捐”运动。这是由《京话日报》率先论说,引起读者来稿来函讨论,酝酿颇久而后发动的。大致内容是为庚子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年偿付的事,认为为期越久,本息累积越大,国民负担越重,不如全体国民一次付出。以全国人口四亿余人计算,刚好每人一两,便可成功。这与后来民国初年,南京留守黄克强(兴)先生所倡之“爱国捐”大致相似。其时《京话日报》销路已广,报纸的言论主张屡获社会拥护。这个大题目一出来,自然波及每个读者身上,一传十,十传百,影响之大真是空前。当时自皇室亲王,文武大臣至工商百业,车夫小贩、妇女儿童,都纷纷响应。后因彭先生获罪,发配新疆,报纸停刊,此事乃被中断。但至辛亥革命时,在大清银行尚有“国民捐”九十万两款项存着,计算捐款人数,当在几百万人以上。

《京话日报》的影响和销售由此不断扩大,从北京到北方各省,东至奉天、黑龙江,西至陕西、甘肃,还惊动了清廷。西太后和光绪帝都遣内侍传旨下来,要看《京话日报》。报纸刊头因此增加了“两宫御览”的字样,按期送进宫去。社会上的热心人士,自动帮忙,或购买报纸沿街张贴,或出资设立“阅报所”、“讲报处”之类。连当时颇有名气的被称为“醉郭”的说书老艺人,也曾一度专门说讲《京话日报》,向不识字的老百姓广为宣传。谁能料到,好景不长。彭翼仲先生后来因办《中华报》而闯祸蒙难了。

问:《中华报》因什么事而闯祸,使彭翼仲获罪蒙难?

答:《中华报》是彭先生最后出版的报纸,是在《启蒙画报》停刊后才出的,与《京话日报》同时发行。《中华报》在版式上不是单张,而是成册的。内容以政论为主,文体是文言文,读者对象是上层社会人士。

讲到如何闯祸,还得多说几句。康梁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行动失去自由。但逃亡日本的康有为仍想与皇上取得联络,头几年不敢,时间久了,便跃跃欲试。大概是1903年或1904年吧,康有为自日本委派吴道明、范履祥二人秘密回国,四处活动,想与光绪皇帝取得联系。不料事泄,吴、范二人在天津被北洋大臣兼直隶都督袁世凯的营务处(相当于军法处)逮捕,并被秘密处死。彭先生本人是爱国维新人士,却并无革命思想。但《中华报》的主笔杭辛斋(名慎修,浙江海宁人,彭的妹婿)是革命党人,他有愤于清廷和袁世凯的作为,便在《中华报》上揭露了袁秘密处死吴、范的消息。袁大怒,立即自天津致电北京的巡警部(是六部以外新设的一个部,后改民政部,尚书为徐世昌)予以查处。于是,彭、杭二人均被逮捕,并以“妄论朝政,附和匪党”的罪名,判处彭翼仲发配新疆,监禁十年;杭辛斋递解原籍,交地方官管束。《京话日报》与《中华报》同时被查封。一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彭翼仲才返回北京,《京话日报》重新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