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一些自然保护区,当地居民的经济非常落后,他们很希望通过开发旅游能改变目前的经济困境,但开发旅游又必须保护他们原生态的资源环境。这就需要当地原住民的参与和支持,听取他们对旅游开发的意见,尤其是景区内的饭店接待设施建设,在接待容量、生态建筑、选址方面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
3.景区及饭店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景区饭店与景区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在自然景区的旅游开发中,既存在景区饭店的随意扩展,又存在自然景区的过度开发,造成了自然景区生态环境优势的缺失,影响了景区和景区饭店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旅游景区的开发必须有当地原住民的参与,这样既保证了目的地原住民的收益,又保证了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的要素。一个旅游地的开发缺乏了原住民的文化,就缺乏了旅游文化的支持,这样的旅游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旅游景区的饭店接待设施建设中,不能把城市饭店的要求强加于景区饭店,这样的饭店没有吸引力,景区饭店同样需要当地原住民文化的支持,这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景区饭店开发的基本理念
本书的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背景,关注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客观情况,以保护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为目的,分析旅游接待设施(饭店)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探索实现旅游景区和饭店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使景区饭店在生态效益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或开发。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之后产生的,旅游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紧密联系。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多处提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21世纪议程》,旅游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业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发展;二是旅游业的环境影响可以在该议程所涉及的法律、政策、管理手段的框架内解决,如价格体系、山区经济的多元化、提供保护机制、促进有益的旅游活动等。
旅游业与资源、环境保护有着天然联系,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产业。在新的环境下,旅游业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例如,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旅游业的发展是重要的改变农村风貌、增加农村收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水平等方面的途径,是改变和改善民生的主要措施。旅游业发展(如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着的。另外,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旅游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今还是一个“概念”,经常用“生态旅游(ecotourism)”或“替代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来定位可持续旅游,并使文化和环境敏感区域的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变得合理(Jackie Clark,1997)。国内许多学者在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中通常提出以生态旅游作为开发的重点,认为生态旅游是最适合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的旅游活动(赵赞,2009)。但是,生态旅游是旅游产品的一种理念形式,旅游产品的设计是由旅游市场决定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并不会以保护环境作为选择的标准,而且生态旅游本身也是一个讨论中的旅游产品,其市场正在培育中,产品开发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本书的研究基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环境存量得到维持,并获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为理论框架,景区饭店开发的主要理念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开发
(一)旅游环境容量的局限性
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有关。如上所述,本书的研究理论框架是从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维持资源存量,因此,旅游环境容量是以生态学的视角来衡量的。其他还有各种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方法,这些方法与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等相联系,如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社会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生态容量等。计算旅游环境容量的各种方法之间相互有一定的影响和联系,相互之间存在干扰和变化,而且各种计算方法都存在不确定性(Alan Collins,1999)。本书以生态学的旅游环境容量为立足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的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在资源环境保护,尤其是长期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例如,旅游设施容量,这一容量不能用来衡量旅游环境容量,因为旅游设施容量以设施运营的最佳规模作为参考,这与环境容量不完全匹配,存在一定矛盾。
在国内的多数旅游开发中,采用的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是一种静态的估算,并在旅游规划中用“接待的游客量”来替代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使环境容量的计算存在较大的偏差,也不利于实际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旅游产生的环境问题通常被归因于游客的大量进入,因此,大量的研究针对游客数量控制问题。李琛(2009)等对我国25年来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行了回顾,认为,旅游容量基本以地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为基础进行了研究。其中,楚义芳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很多有关旅游容量的扩展研究、创新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也成为《旅游规划通则》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旅游容量规划规范’制订的基础。其他角度的研究就比较少。
(二)在环境容量限制范围内的旅游开发
有资源优势的区域发展旅游是一种必然,而且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是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即旅游设施的建设是必要的,否则普通的大众旅游活动无法展开。在经济上,旅游接待设施的运营也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如饭店、茶楼等接待设施。为了维持自然资源的品质和价值,必需的旅游开发活动要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对景区的生态效率进行必要的评估。
尤其是景区内饭店的建设,或者景区周边的饭店建设,都需要考虑景区环境容量和整体生态效率,不能仅考虑景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容量被认为是环境吸纳污染、抗干扰的能力(Eldon D.Enger,2006)的指标,旅游开发应该在环境容量的这种能力范围内展开。本书的研究引入了LAC概念,试图避开环境容量测算中的不确定性。根据LAC理论,关注环境的变化,使旅游开发在可接受的环境的变化范围内(杨锐,2003)。
二、全过程的旅游设施管理
所谓全过程的旅游设施管理主要是针对饭店的环境管理,因为接待设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大。其中包括饭店接待设施的选址、建筑物设计、运行设备选型以及运营管理等,这些环节都涉及环境的影响。如果管理不当,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是不可逆转的,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本节所讲的旅游设施,主要是景区饭店等接待设施。
(一)旅游设施的环境管理是景区环境管理的根本
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游客的观光、娱乐活动。这两个方面的环境影响都有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在游客行为与旅游设施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这两者之间似乎缺乏可比性。
游客在景区内的活动有两个部分:动态的观光游览和静态的住宿、餐饮等。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有较多的研究,这种影响与游客的数量、分布、行为特征等有密切关系(R.Graham,1988)。而游客在住宿、餐饮点的环境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游客本身,而与设施的设计和运行有关。设施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主要的原因是大量游客在旅游接待设施停留,旅游接待设施在提供接待的过程中对产生的污染和生态影响没有实施有效的控制,此时,游客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间接的,设施的运营是主导因素。
从对景区环境的污染程度看,设施对景区的环境影响较游客的观光、娱乐活动更严重。旅游接待设施的施工、运营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接待设施(如饭店)运营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数量大、又集中排放,造成环境的不可恢复的破坏。因此,影响景区环境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各类旅游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游客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相对是次要的。而且,在游客数量控制的管理中,管理失效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接待设施的规模超过了预设的游客数量,使游客数量控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景区中的接待设施环境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二)全过程的旅游设施环境管理
旅游设施的环境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管理,包括规划、设计和运行等重要环节,即从设施的选址、设计,到建设、施工,直至运营管理,各环节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果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当,一旦接待设施建设落成,其对环境的影响是永久性的。
单体饭店在微观层面的环境影响分析以及环境管理措施因为“绿色饭店”运动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Margaret Brown,1996;Xavier Font,2002)。而饭店在一定区域聚集后形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是与度假地的环境管理问题相联系的。由此,饭店在度假地的建设和管理得到关注。本书重点分析了饭店在景区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资源的特征选址建设,这是从根本上缓解景区饭店对景区环境影响的环节。另外,接待设施运营中的环境污染治理主要从技术层面展开,不是本书研究的重点。
三、追求生态效率的最大化
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景区及景区饭店的发展应追求生态效率的最大化。自然景区开发旅游是为了经济发展,但利用景区资源发展经济必须对发展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一定补偿,使自然景区的优质资源既获得经济收益,又保持了原有生态环境质量。其实,景区生态效益最大化是要求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对景区饭店环境影响的研究,就是探索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并研究对环境影响有效的管理方法,使这些影响因素可控且作用最小。
(一)经济收益对环境的补偿
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源的投入,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旅游经济的发展依托自然环境,但在接待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较多的投入。
这部分投入用于获得旅游经济的发展。通过旅游活动获得的收益一方面用于补足投入,另一部分应该用于对环境资源的补偿。但是,很多的地区将旅游收入用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少,甚至没有资金用于环境资源的补偿,使得旅游活动造成的暂时的、短期的环境影响积累成不可恢复的环境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