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章在系统介绍组织含义及类型的基础上,阐述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系统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基本原则,分析组织中权力的类型及关系,介绍常见的组织结构。
【本章重点】
1.组织的类型及理论。
2.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3.权力的类型及授权的方法。
4.常见的组织结构和新型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及特点
组织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人类生产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过程中,人们一直以组织作为集体力量的凝聚方式。在现代社会,组织更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广泛存在着不同的组织,一切社会成员都生活和活动在不同的组织之中,都是特定组织的成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关于组织的含义,目前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定义。不同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视角进行界定。有学者强调组织的共同目的,认为组织是人类为了实现共同目的而结成的一种形式;有学者强调组织的层次隶属关系,认为组织是由层层授权而连接起来的相互关联的职位的模式;有学者则从人们的协作关系出发解释组织的含义,认为组织就是结构性和整体性的活动,即在相互依存关系中共同工作或协作。
根据组织的一般特性和学者关于组织的各种定义,可以认为,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机组合,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一般来说,组织具有如下特点:
(一)目标的一致性
组织是特定社会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共同目标而组合起来的,因此,共同的目标是组织的基础和第一要素。组织的共同目标使得组织目标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①目标价值的一致性。不同组织的目标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同一组织也具有多种目标价值取向。对于不同的组织来说,具有符合其组织性质的目标只是其重要特征;对于同一组织的多种目标价值来说,在多种目标价值取向中必有支配性的主导价值取向,而其他价值取向则服从于主导价值取向并与其保持统一。②层级目标的一致性。按照层级,组织目标可以划分为组织的整体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尽管这些目标在具体内容方面有差异性,但是,相对于组织的整体目标来说,它们却具有统一性。
③阶段目标的一致性。按照实现时间的不同,组织的目标可以划分为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一般来说,近期目标是中长期目标的实现途径,必须保持与中长期目标的本质一致性。
(二)原则的统一性
组织原则是组织构建和运行的基本规范和规则的总和,它既是组织目标和价值的规范性体现,又是组织形成和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规则标准。组织原则包括:关于组织活动的价值规范;组织构建的原则;组织结构中职位、职权和人员配置原则;组织活动和运行的原则;等等。在一个组织中,各种原则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些组织原则之间具有统一配合性。
(三)资源的有机结合性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必须动员和组合相应的组织资源。因此,现实的组织是各种组织资源要素的组合。组织资源要素包括人、财、物、权力、权利、信息、价值和规范等。组织以实现目标所要求的职位设定为中心,使这些资源在组织职位上实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布,从而形成资源要素集合的力量,汇总为组织的整体力量,协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四)活动的协作性
从活动的角度看,组织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组织产生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是人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个体能力的不足,因此,必须通过相互协作和帮助来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人们通过组织形式的相互协作和共同活动,会形成大于参与组织和协作的单个成员的算术和的力量,以实现组织的目的。组织的协作性,体现为组织中职位角色的明确规定性和相互协调性,体现为组织成员在实际活动中的合作性和配合性,体现为组织的整体功能。
(五)结构的系统性
组织结构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组织的结构由各系统构成,这些系统包括组织的职位系统、组织的运行系统、组织的文化系统、组织的关系系统等。这些系统自身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同时,又与其他系统形成有机联系,构成了组织结构的总体系统。组织结构的系统具有确定的边界。组织整体与组织外部系统之间,有着组织与非组织的边界。在组织内部,各系统之间也有其边界。组织的边界可能是显现的,也可能是隐性的。组织结构的系统化,使得组织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系统的功能之和。
二、组织的类型
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组织进行不同的分类。在管理学中,划分组织类型的两大标准通常是根据组织的目标和组织是否由人为设计来确定。
(一)根据组织的目标对于组织的分类
在管理学中,较早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形态进行分类是由管理学者布劳和斯科特提出的。按照这一标准,他们把组织划分为四类:互益组织,包括政党、宗教、工会、俱乐部;工商组织,包括工业企业、银行、商会;服务组织,包括医院、学校、社会机构;公益组织,包括政府、研究组织、消防队。
在现代社会中,根据组织的公共目标和非公共目标,人们把组织划分为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包括以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的组织。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
除此之外,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也构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共组织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作为组织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是典型的非公共组织,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中介组织也属于非公共组织。另外,在政治生活中,服务于非公共利益的特定利益集团属于非公共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宗教信仰而形成的宗教组织,基于特定的生活兴趣而形成的组织,一般也属于非公共组织。
(二)根据人为设定还是自发形成对于组织的分类
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把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经过人为的筹划和设计,并且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规则和制度的组织。一般来说,它带有明确的管理者的意图和价值取向。正式组织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专业分工。按照组织总体目标及其分解目标和组织工作的特性,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内部专业化分工,并按照这些分工设置相应工作职位,配置资源。
(2)具有明确的科层。根据分工的要求,正式组织按照科层设计,配置人员,由此形成了组织人员之间的科层等级。
(3)具有法定的权威。正式组织是经过法定权力配置和职位授权的结构,因此,正式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合法权威性,以保证管理组织意志的贯彻和信息的沟通,这种权威性对于组织成员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4)具有统一的制度性规范。正式组织一般制定统一的制度、规范和规则,以支撑组织的结构,保证组织的秩序,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行,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任务。
(5)组织形态相对稳定。在正式规划和建立的组织中,组织秩序和结构功能相对稳定,其制度规范和规则程序也相对稳定,因此,正式组织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6)职位承担者可以替代。正式组织按照工作要求设置职位,因此,担任职位工作的成员,必须符合职位的要求,如果特定成员不能达到职位的要求,则随时有被取代的可能。
(7)内部正式交换关系的存在。正式组织拥有自己的组织资源,因此,正式组织可以运用自己拥有的物质资源,换取组织成员的工作和能力发挥,这就使得正式组织与成员之间形成了物质交换关系。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为了满足特定心理或情感需要而在其实际活动和共同相处的过程中自发和自然形成的团体。非正式组织一般具有的特点是:
(1)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是基于特定的需要。非正式组织形成的组织成员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组织成员的情感交流、社会交往、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需要,包括组织成员在遭受挫折或者威胁时,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权益的需要,等等。一般来说,组织成员形成非正式组织的心理需要,都是正式组织所不能满足的。
(2)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不同,非正式组织只是基于组织成员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除了这种心理需要之外,非正式组织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心理需要可能与它所存在的正式组织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但它并不以正式组织的目标作为自身追求或反对的目标。
(3)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在实际工作接触和相处中自然和自发形成的,而不是组织的管理者按照特定目的人为构建的,因此,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形成非正式组织是不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此而言,非正式组织是与正式组织共生的必然现象。
(4)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或者成文的制度和规则。一方面,非正式组织形成于组织成员的多种心理需要,产生于组织成员的自发行为;另一方面,特定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和成员是经常变动的。因此,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和实际存在并没有一定之规,它也没有正式组织那样的明确成文的制度性规定。
(5)非正式组织一般具有三种基本形式。①水平集体,一般由地位大致相同,同属一个工作单元或者组织的成员构成,这是非正式组织的常见形式。
②垂直集体,由一个工作单元或者组织内不同层次和职级的人员组成。垂直集团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组织成员之间具有特殊的利益或者心理需要。③混合集团,由组织不同工作单元、不同地位和职级的成员交叉构成,在非正式组织中,混合集体往往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6)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的功能具有两面性。其正面的功能主要是:
它可以增强组织成员对于特定组织的归属感,从而形成有利于组织稳定和目标实现的凝聚力;它可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弥补组织成员之间由于能力和职位而形成的差异,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形成有利于组织成员协作的关系和氛围;它有利于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尤其有利于不同层次和职级的成员之间的沟通,不仅使得组织的管理者获得组织成员工作和心理的真实状况和信息,可以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提供组织成员宣泄其心理紧张、不安、焦虑的途径,从而有利于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它可以为管理者在执行特殊管理任务时提供制度外的途径。
非正式组织也具有负面功能:组织成员形成非正式组织的心理需要与正式组织目标指向相反或者相悖时,会阻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以心理需要和情感为联系纽带,在组织实际运行中,往往会破坏以理性为基础的正式组织的制度和规则;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人际集团,可能造成组织中的成员分裂,甚至造成与管理者抗衡的团体,从而严重妨碍组织的稳定和团结,妨碍管理者意志的贯彻和实际管理活动的进行。
第二节组织理论
一、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包括20世纪初由泰罗等人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和由马克斯·韦伯发展起来的官僚模型理论。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次运用科学的方法将组织问题系统化、理论化与科学化。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组织理论的早期萌芽,其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有:设置计划部门,实行职能制和实行例外原则。
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中的主要组织理论:一是从组织管理过程的角度提出了管理的5项基本职能;二是从组织职能角度提出了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三是提出了建立层级组织的管理幅度概念;四是研究了企业职能机构的设置,构建了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形式;五是提出了解决组织内部管理效率问题的“法约尔桥”思路。
A代表这个组织的最高领导,按照组织系统,F与P之间发生了必须两者协议才能解决的问题,F必须将问题向E报告,E再报告D,如此层层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到达P,然后由P将研讨意见向O报告,层层上报到A,再经过B、C……最后回到F。这样往返一趟,既费时又误事,所以,法约尔提出作一个“跳板”,使F与P之间可以直接商议解决问题,再分头上报。
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对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以“官僚模型”为主体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他的行政组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马克斯·韦伯认为组织结构应该是科层结构,并且认为官僚组织是理想的组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