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配音艺术
7741400000009

第9章 配音艺术的审美分析(1)

优秀的译制片为什么会在半个多世纪里吸引了两代甚至三代人,给了他们莫大的精神滋养呢?除了原片质量的原因以外,配音艺术家们的创作赋予了译制片独特的艺术品格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本章尝试探讨配音艺术的审美和接受。

第一节 配音艺术的要素

配音艺术大致可包含如下要素。

一、理解性

为一个作品配音,应当将其看做一次再创作,这个创作的难度甚至要大于原创作的难度,因为配音之前首先要理解原作品的内涵、特征、表现形式等,要体会到原作品导演和表演意图以及导演不同的创作个性和演员不同的表演风格。最根本的办法是对原作品创作过程进行还原,因为要涉及不同国家文化、语言、地域、民族、宗教信仰等的差异,配音演员就必须依靠自身的知识和艺术经验的积累,凭借良好的领悟能力,去完整深刻地把握原片、理解角色,在此基础上去寻求相应的表达方式。理解力的获得,实非一日之寒,同时要动用并融会各方面的艺术素质和修养。

二、艺术性

配音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活动,这里的艺术性从狭义上说,即为艺术表现力。但是这种表现力又不是单纯声音的塑造能力、声音的特色以及运用。若要真正做到形神兼备,就不是单纯表现力就足够了,姑且概括为“艺术性”。

谈到一般的表现力,似乎是有法可循,可以训练的。但真正高层次的表现力是不可言的,是达到一定境界,非简单的训练所能达到。要真正达到艺术性,就需要从软、硬两方面来磨炼自己。硬的一方面是可以凭训练获得,而软实力亦可理解为是一种境界。

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忘我,或曰无我的境界。对于配音艺术来说,一个配音者最成功的表演就是与角色高度融合,使观众感到是角色在说话,而不是配音者在说话。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演员除了必须有一口纯正流利、应用自如的语言之外,还应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善于发现和把握角色的语言特征与独特韵味,在台词的点送、潜台词的处理以及声音的运用等方面掌握多种表演技巧。只有这样,配音演员在面对一个个各不相同的角色时,才能做到“得心应口”地去表现他们。

三、适应性

配音创作是识别差异、分析差异、消除差异,又要体现差异的艺术活动。

也可说它是一个差异的艺术,面对差异,具有怎样的适应性就尤为重要。

为一个影视作品配音,首先存在表演者和说话者的分离。这是显性的差异,在这种明显差异之后,还有诸如前文提及的各种差异,即便是为同一个国家作品配音,也存在理解和过程的差异,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是不可能完全复制或重复的,一个表演者在不同的过程中,其表现都是有差异的,正如没有人可以踏入同一条河流。

充分认识到差异,接下来就要从各个层面去分析差异。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电影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入戏,进入电影表现的虚拟的世界里。对于配音艺术而言,声音和人要达到高度的统一,又要和全片贴切吻合。否则就是剥离的艺术,而非完整的艺术。下一步就是要消除差异,配音者要去贴近表演者的表演过程,还原其表演的真实性,寻找声音的位置、个性的符号、思想的底蕴,配音者应该是一个跟随表演者的节奏,用表演者的角色来思考和行动的人。

对差异的消除有时是很细微的。例如:汉语存在多种方言,英语也有各地的口音。现在中国有一些影视作品对某些角色采用了部分方言的处理,或者个别口音和发音的处理,这些甚至正是角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给人物表现增色不少,也确实是对生活真实的一个生动的描述。对此,在译制片中确实很难表现,语言的差异在此就很难消除。有时可以靠内涵的表现来弥补,也有译制导演尝试用普通话和部分方言搭配区别来处理,例如《靡非斯特》中的巴伐利亚方言就用的河南地区方言来译配,这样做是消除了部分差异还是让戛然出戏呢?目前还只能说是尝试性的探索。

毕竟艺术是综合性,也是微妙的,艺术的高明在于它可以打通各手法的界限,于无声处却有声,正是艺术的伟大之处。但这毕竟也是尝试性的探索。

创作者可以根据不同作品和人物的特点来寻求消除差异的途径,所以说差异的消除绝不是机械的处理,需掌握好一定的分寸。消除差异,换言之也就是要还原,以与角色的和谐为最高境界,切勿弄巧成拙。由此可见,配音创作实在是一门智慧艺术,是一门要打破框架的重建艺术,但是并不可以随心所欲地重建。

那么,体现差异又是什么意思呢?似乎同消除差异有矛盾。既然存在差异,就需要体现这种差异,电影是无国界的艺术,当我们欣赏别国电影的时候,必定会体验到他国的风情、文化、习惯,配音艺术不是用本国的文化来诠释他国的文化,用本国的语言来改造他国的语言。配音艺术是用语言来装配原作品,不是更新和本地化。所以在努力消除差异之外,更要体现差异。于是,那些举世闻名的演员们开始在银幕上说起中文,但是他们绝不会变成中国人。配音是要做到让观众觉得就是他们在说话,观众们听到的是精准的翻译台词,融入异国情调中的、表情达意充分贴合原角色的标准的中文。

第二节 配音艺术的美学分析

一、民族与文化

各国电影都以各自的艺术手法来反映生活,使电影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但同时民族性和文化性又是相通的,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曾经,我们在译制片的银幕下,悉心品味文化的大餐,浓郁的译制片的民族文化精神深深吸引了我们。究其原因,译制片的奇异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及张力,加之译制片精准的有声诠释和完美的二度创作,不仅没有因为语言的变化而削弱电影的水准,反而更加强了中国观众的观赏效果。

斯大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译制片正是基于文化共同性,一次打破语言隔膜的心灵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译制片辉煌时期,引进的外国片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经典名着改编而成的,其艺术性显着,有些堪称民族文化瑰宝,这也是译制片发展的一个正面的辅助。

二、个性与风格

配音是一门艺术,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当前的配音艺术陷入了一个被技术与明星化包围的怪圈里,大片的涌入使得电影更像一场快餐,国外片商甚至指定启用一些有知名度的电影明星配音。人们怀念着那些老声音以及声音背后的个性与风格。正如林栋甫先生所言,译制片辉煌不再,最关键的是一种配音精神的缺失。伴着这种精神的丧失,配音艺术的那种美妙的气氛也荡然无存了。

给译制片的配音,实际犹如戴着镣铐的舞蹈。唯一的准则就是与原片人物表演统一。但是那些美妙的配音再创作,既极好地表现了影片中的角色个性,也以鲜明的配音者的创作风格而令人称道。对于好的配音创作,观众自然会感受到配音演员的个性与风格。有人这么评说邱岳峰和毕克的各具特色的个性和风格魅力:邱岳峰的声音和毕克的声音犹如是硬币的两面,而这枚硬币的名字叫做“人性”。画家陈丹青在他的文章这样回忆邱岳峰:他的配音像是电影原版另一个独具价值的“副本”,时过境迁,是那些角色有幸“配”上他,原版反而成了“邱岳峰语调”的副本。他超越了剧情和角色,我们在邱岳峰语调中贪婪倾听而沛然神往的,其实是语言语音的活的气质:那才是人情与人性。他没有说过一句“外国话”,他以再标准不过的“国语”为我们塑造了整个“西方”。

面对失去应有个性与风格的译制片,那么人们倒不如选择听原声,看字幕,正如热爱电影的人们如今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另一方面他们又想方设法地去搜罗过去的译制片,权当对于那个时代风格的重温。真正的配音艺术,是可以穿透银幕和年代,回到历史,并经历岁月而不衰的。那实在是那些不能说中国话的外国电影里的演员们的幸事。

三、韵律与意境

陈丹青先生说邱岳峰是一位嗓音的诗人,一位在配音艺术中无所不能的“莫扎特”。

配音艺术的韵律与意境也正如诗歌的韵律与意境。当配音者的声音行走在字里行间,他们其实是在语言的节奏里表演,好的配音其实就是在配戏。

创作者必须在创作间丢弃自我,抛弃对声音的拘泥,声音和角色合二为一,赋予有形的角色以灵动的声音形象,穿越时空和文化的差异。

对于配音艺术所传达出的韵律与意境之美,在本书下一章所赏析的10部经典译制片中处处可体会到。我们仰慕骨子里透出王子哈姆雷特儒雅高贵的孙道临;一声至爱的“简”勾人心魄的邱岳峰;陶醉于童自荣、刘广宁“王子”、“公主”般的声音;喜欢李梓、丁建华等有着致命诱惑力的声音形象……

我们折服于他们从每个字的背后发出的淳淳的韵味,那些美妙的译制影片,令我们悉心地捕捉每一个声音细节,哪怕是一个喘气、一声叹息,因为即便那里也蕴藏着无穷的意蕴。难怪热爱译制片的观众,在角色开口之前,从他们的呼吸声里就听出了邱岳峰、童自荣、李梓……上海电影译制厂老厂长陈叙一说,配音不能满足于叫观众看懂故事,原片有的味道不能丢掉。在优秀的配音电影中,这味道是悠远绵长的。

配音的韵律与意境又犹如音乐一般。以邱岳峰的配音为例,如果把配音用音乐作比喻,邱岳峰的配音像复调音乐,拥有巴洛克时代巴赫、亨德尔音乐中的丰富层次感,甚至是一种繁复的“对位”感,由于不同声部的旋律同时向各个方向运动,又必须之间保持和谐,就产生一种紧张而异常丰富华美的效果,邱岳峰的配音就有这样的张力,充满了强烈的明暗对比,他用松弛的语调表达紧张的心理,用温和的口气表达辛酸和凄凉。《简·爱》里,梅森在桑费尔德夜里受到疯姐姐袭击,惊醒了众人,罗切斯特出面解释的一场戏,邱岳峰的声音比平时尖、高、滑,语速快,停顿很少,营造了一种愉快自信的语感,但是观众却从中很清楚地感到这种语气的不安,因为罗切斯特平时的声音一直塑造得沉郁而略带嘲讽,细心的听众可以听出这次他几乎没有换气,造成了一种隐隐的内在的紧张感,可是这种紧张不是摆在桌面上的,你得跟着影片内容才能体会到。

艺术需要技术,但不是技术。配音艺术的韵律与意境,是和配音者的“内力”紧密相关的,需要高超地运用声音的韵律,抛开表面、教条和僵化,挖掘人物心灵世界的深邃,以达到与人物性格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为译制片配音,无时无刻不受着原片的限制,诸如台词、演员表演和翻译等,而且观众感受声音信息的能力一般来说弱于视觉印象,所以要用配音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实在是一件“比拼内力”的工作,不能指望其他条件辅助,还要去迁就它们(比如动作、口型)的要求。但真正的艺术家即便用险韵也能做出好诗。

四、贴切与和谐

艺术寻求美。译制片的配音之美首先在于声音与人物的贴切与和谐。

如何为译制片选择声音呢?是不是愈漂亮的声音就愈好呢?其实译制片中声音的选择,音质美只是一个方面,与作品内容、角色相和谐,并具有独特的个性,是译制片声音选择的重要标准和追求的境界。单从音色来看,其实邱岳峰的声音并不好听。然而几乎所有听过他配音的人都觉得他的声音好听。那是因为他为影片中的人物配音都那么贴切、那么鲜活,给人一种艺术上的美感。

译制片配音要求配音演员绝对忠实于原片,在原片演员已经创作完成的人物形象基础上,为人物进行语言上的再创造。它使配音演员受到原片人物形象、年龄、性格、社会地位、生活遭遇、嗓音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允许演员超越原片自由发挥,另立形象。同时又要求配音演员根据片中人物所提供的所有特征,去深刻地理解、体验人物感情,然后调动演员本身的声音、语言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去贴近所配人物,使经过配音的片中人物变得更丰满、更富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