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配音艺术
7741400000031

第31章 影视配音创作概述(6)

其二是20世纪90年代后,新的视频存储技术和播放技术的发展,新的家用视听技术和设备的诞生,使得“在家看电影”的梦想成真。VCD、DVD 将原声影片带进了中国观众的生活中,随着人们在语言文化的接受能力增强,包容度更高。“与其听这折扣的配音还不如直接看原声的字幕电影”成为更多观众的新的选择。

译制片配音直面原声影片的冲击。

二、当今译制片创作的变化

时代在进步,译制片的创作也需要发展,既要继承和发扬过去形成的宝贵的创作财富,又要与时俱进地适应新的环境,应对新的挑战。

1.译制片的制作模式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电影制作也应同世界电影工业接轨,其新形势下的特点,也必将渗入到中国电影的制作中,电影市场的变化也带动了这种变革。译制片具有前沿地位,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经过的这道加工工序,也是电影生产全球化的一环。

这就要求译制片的制作在精品化与工业化、艺术化与产品化之间寻求新的支点。同时,这种新的平衡,不是过去精品意识和精品制作的丧失,而是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依靠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新的成熟的创作规律,适应工业化的进程。

2.译制片题材的多样化和风格多元化趋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引入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题材也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时代面貌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崭新的艺术。译制片的配音创作也需要反映电影的时代性,这不仅仅体现在声音形象上,也表现在译制片的精神上。译制工作者不应当止于怀念经典或是自叹不如,而是学其精神、内涵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当然这其间必然包含辛勤的艺术耕耘。

3.媒介的丰富和大众审美的个性化

大众媒介在当今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影视这一传统大众文化传播载体更深地融入到中国观众的生活中,当电影进入了可被收藏的时代,大众审美的个性化成为显着的特点。随着高品质的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影视作品以更多的媒介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观众可以跳过译制片环节而获得世界电影;即使走入影院,也可以选择原声或译制电影。

但是,数字化技术和高科技电影也赋予了译制片一种新的机会,可以给译制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对译制片提出新的创作要求。现代的媒介存储技术可以保留可选择的多种语言的对白字幕,而在影院,面对更广大的观众时,只有译制片才能更好地还原电影的价值。

如果说观众不再选择译制片,那只会是译制片的创作远离了观众的需求。当下,众多电影爱好者争相收藏以往的经典译制片,就是相反的佐证。

三、当今译制片创作的特点

1.译制工作的工序平行化,译配的周期缩短

当今外国电影引入机制的变化,译制片也走在日趋工业化的道路上,先前配音的八个步骤依然是指导译制片工作的原则,但在实现方式上发生了变化。工作的节奏加快,译配的周期缩短,各个工序之间平行化,现代电影制作工具和技术得到更多的运用。

在开始配音前的准备阶段,翻译、导演、录音三方面要协同工作,他们会同时拿到影片,翻译同时还拿到原文台本,录音师则拿到国际声带。翻译可以根据影片中人物的口型调整翻译文本,力求准确地安排每句话的长短,并把录像带相对应的时间码打在台词文本的每句台词前,以完成配音的脚本。

与此同时,录音师将影片画面和国际声带采集到音频工作站里,同时根据国际声来计算对白的比例,考虑混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而此时的导演则可以把演员初步选定。待翻译把配音脚本交给导演,导演再最后敲定配音演员。

导演在配音开始前要进行模拟式的台词校对,也就是装词,如果发现脚本上的字数和口型出入比较大,或者翻译有问题的地方,就要和翻译沟通。

这样,等于把对口型的工作分解给翻译和导演来做,完成口型台本。

录对白前统一创作设想。翻译、导演、录音三方通过导演完成相互协调,为最终成功地译制奠定基础。实际配音前,要求配音演员看片对词,通过演员再一次校对台词的口型,和导演商量剧情和角色定位等。这些功课依然必不可少。

录对白时,录音师按照台本上的时间码,选定要录音的画面,演员按照时间码找到要录的台词,工艺的进步,使工序时间大大缩短。

2.译制片从侧重人物语言的配录转向全面的音效制作,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当今电影科技的发展令人惊叹,影片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坐在大银幕前的观众,所得到的艺术感受来自多方面:优美的画面、眩目的视觉特技、演员精彩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震耳欲聋的音效、悠扬动听的电影音乐等。

分轨录音方式的采用,正适应了现代电影的配音要求,使电影译制的制作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在译制过程中,均保留了原有的精妙的音效设计,当今的电影大多采用SR.D 或DTS 数字立体声,它们都属于五加一的声音模式,要通过重配人声,还能够还原到之前的声音效果,从理论上说,就是把录制的中文对白混录回原片的效果和音乐里去,这需要录音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音频工作站和混录棚里来完成,其工作量已不亚于录制对白所需要的工作量。

此外,有些科幻、虚拟人物类影片,其人物音色按角色需要,在原片里做过特殊处理,往往靠演员本身是不可能塑造完成的,都需要录音师在后期进行特殊加工制作完成的。

如今国内引进的大片较之过去的译制片,其娱乐性更强,科技含量更高,译制片工作者面临着更多的新课题。译制片从侧重人物语言的配录转向全面的音效制作,需要投注精力去还原原片里的科技成分。

然而,表演永远是影视作品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而人物语言是表演里最不可分割的一成分,电影观众最直接面对的是演员的配音,因而,追求配音的独特的艺术性,也是塑造影片灵魂的重要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3.配音演员的创作空间增大,对演员的表演能力要求更高,创作群体的专业性更强

过去的译制片往往讲求配音演员之间的配戏,通过对手戏激发演员的创作感觉,有助于演员进入规定情节,甚至能收到巧妙的效果,这是利用电影已经成片的有利条件的二次创作。

现在的译制工作,由于译配周期缩短,后期技术处理工作繁多,需要打破成片的概念,特别是分轨录音采用后,配音在某种意义上更像一种模拟表演。

由于制作工序的需要,有时要求配音演员离开对手,通过表演独立完成配音工作,这给演员的表演增加了游离性。但是由于影片已经呈现在演员的面前,本身具有可附着性,演员需要通过更深地理解原本,把握角色,依靠艺术积淀和扎实的表演功底,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追随电影潮流。

当今译制片创作群体的专业性要求更强,导演的权衡和把握更重要。分轨录音事实上是对导演、配音演员和录音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翻译等基础工作,到高技术含量的其他工作都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共同完成。

这样的译制工作犹如把一件成片拆卸而后又重组,需要融会贯通,细致而又精当的创作实力,才能达到近乎完美的成功。

由此可见,译制片并没有没落,也不会没落,它需要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吸取时代的养分,焕发出艺术青春。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具体配音工作的八个环节。

2.译制导演工作内容程序有哪些?

3.试选一段原版片进行翻译,注意影视剧本翻译的几个原则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