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配音艺术
7741400000014

第14章 十大经典译制片鉴赏及着名配音演员介绍(4)

1942年参加大亚话剧团。1944年参加天旅剧团,同年8月接受别人投资,组织天津国艺旅行剧团,自任团长。1945年赴太原参加兴亚剧团,编导话剧《蒙面盔》,导演话剧《夜半歌声》,演出话剧《雷雨》。1947年到天津参加燕旅剧团,任导演、演员。1949年到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1950年后,他进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组(1957年组建为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开始电影配音生涯。1953年,出席第二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他善于以具有丰富表情的不同声音再现银幕形象。

邱岳峰是我国观众最熟悉的译制片配音演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第一代的电影配音演员。据不完全统计,他一共担任了将近200余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配音的角色有道貌岸然、满腹邪恶的富洛娄神父(《巴黎圣母院》),有饱经风霜、为生活所迫沦为贼的小偷(《警察与小偷》),有一度傲慢乖张但追求真正爱情的罗切斯特(《简·爱》),有一夜之间飞黄腾达的退役军官霍夫曼(《科伦上尉》),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卓别林主演的骗子凡尔杜(《凡尔杜先生》),疯狂不可一世的大独裁者(《大独裁者》)……这些人物类型各异、特色鲜明,译配难度大,要求高。就他的音色来说,并不是很理想,可是他却能以“神”取胜。他十分注意所配角色的性格特征,力求对角色理解得深透,分析得精细,故而他的配音大都能与形象相吻合,仿佛片中人就是由他亲身扮演一般,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凡·高是为绘画而生,而邱岳峰就是为配音而生的。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北京、天津一带演过话剧,被称为“表情圣手”。他生性聪明、会玩洋鼓、会说相声、会跳舞、会唱京戏,还会做木匠又喜欢花草,而一辈子最得心应手的,则是配音。

1950年,刚刚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组的邱岳峰,曾经为自己瓮声瓮气,锐利又带点沙哑的嗓音而苦恼过。但是毫无疑问,他的声音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1957年,邱岳峰遇到了他配音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角色《警察与小偷》中的小偷。这个角色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不得不骗人,不得不讨好别人,但又不甘示弱……于是就有了影片中那种令人心酸的幽默。邱岳峰把原片演员那种语速很快、说话脱口而出的感觉配得那么入味。正是这个小偷体态神态和声音的完美结合让邱岳峰的声音和名字第一次被真正认可。

他配的人物鲜活、有灵气,所以能引人入胜。除了小偷,《白夜》中的幻想者、《漫长的路》中的十等文官、《凡尔杜先生》中的凡尔杜、《大独裁者》中的犹太理发师……这些林林总总的可怜的小人物,他无不配得出神入化。他在早期苏联片《列宁在一九一八》中配的托派卡尔达绍夫、在《悲惨世界》中配的小店主德纳第埃、在《巴黎圣母院》中配的神父、在《金环蚀》中配的奸商……也无不入木三分。谁又能忘了他配的罗切斯特呢?他配的那个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多么有教养,多么有贵族气,对简又多么深情!他极富教养又盛气凌人。《简·爱》无疑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是他的代表作。

自从译制厂有对口型工作以来,邱岳峰一直在做这个工作。对口型工作要念翻译的初稿,而且念的节奏必须与原片演员完全一致,这样才能知道译本的台词字数是否有长短。所以担任对口型的人,第一要阅读能力强,要能熟练地读出翻译的初稿;第二要有节奏感,要严格地跟着原片演员的节奏走。

做口型员的从来都不是单纯地数口型长短,而是积极参与修改台词。法文翻译李成葆对苏秀老师说:“有时候老邱说我翻错了,我一查,果然错了。他说,可能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他真神了。”苏秀答道:“他虽不懂法文,但是他懂戏。他说你错了,是因为戏顺不下去。他说可能是这个意思,他是从上下文推断出来的。”陈叙一创立了编辑制,除了翻译、译制导演的努力之外,口型员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没的。口型员陆续有新人加入老人退出,但是,邱岳峰却一直做到他离开人世。

1980年3月30日,邱岳峰在上海逝世。无数观众在他出殡那天自发地到龙华殡仪馆为他挥泪送行。

这里敬录邱岳峰先生给观众的一封信,我们可以从大师平平静静的文字里感受他的真诚和热情。

邱岳峰给观众的一封信:

亲爱的观众:

我收到你们不少的来信。封封都充满了对我的鼓励、鞭策和信赖的话语。读后,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静。我只有将全部精力献给电影事业,酬答同志们的深情。

请允许我就你们最感兴趣的“译制片如何配音”这个问题简答如下。

配音,先要有个适合配音用的台本,就是把译成汉语的台词修整得与原片演员念的台词长短、节奏一样。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叫做对口型。这以翻译者为主,配备一名填装员来共同工作。对口型时,将影片分剪成数十英尺长的小卷,在银幕上循环放映。填装员一面眼看汉语台本,一面不时地还要抬头看画面;同时耳听原片声音,按原片语言节奏把台词读出来,及时判断其长短、节奏是否同原片吻合。如不吻合,就提请翻译者修整,直至完全吻合为止。一段戏中如有三五人对话,填装员也就要按照这三五人的不同,就像评书艺人起多角色一般。台词接口紧的时候,就更难掌握。如果没有良好的视读能力和相当强的节奏感,反应又不特别灵敏的话,就比较难予适应这项工作。

演员接到对好口型的台本之后,在放映间看分成小卷的影片。通过具体的台词,细致地揣摩原片演员所表达的“情”,作为自己配音的依据。就以我在《简·爱》中配的罗切斯特为例吧。这是一个被人称为“难以捉摸”的人物,实际上,他那不近情理的倨傲,变幻莫测的乖戾,只是他性格的表象,内心却埋藏着巨大的隐痛,这就是他不幸的遭遇。正是这种隐痛,使他憎恨并蔑视某些人,使他性情暴戾恣睢。配音时不能单纯模仿他的表象,更重要的还在于传神。如果一味表现他的嘲讽训斥和以势压人,就会失去人们对罗切斯特的同情,也就歪曲了人物。这种分寸掌握是否得体(忠实于原片),是配音成败的所在。配音演员不应该让观众听出“字儿”(台词),还应该让观众听出“事儿”(潜台词)。如果再能使观众品出点“味儿”(艺术享受)来,那就更好了。

纸短情长,请原谅我就此住笔。祝大家愉快!

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 邱岳峰

[着名配音演员介绍]五

李梓

如果可以爱上一个声音,我会爱上李梓。她的声音有致命诱惑,既成熟又活泼,既高贵又性感;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极富光彩的声音形象,塑造了一系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善良美丽可爱的妇女人物形象。听到那样的声音,才知道原来语言可以这样优美,原来话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深深地说进人心里,直接与灵魂碰撞,与心灵交流。

——一位观众

李梓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着名的配音演员,生于1930年12月23日,河北省获鹿县宋村人。毕业于北平市立第三女子中学。她自幼喜爱文艺,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话剧、诗歌朗诵活动,参加了党领导的反内战、反迫害争生存、争自由的学生运动。

1948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她和几个同学越过反动派的封锁线奔赴山东济南解放区,进入华东大学学习。从此,她的生活展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李梓于1950年转入山东大学艺术系学习表演。后于1952年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自1954年李梓从事译制配音工作起,直到退休。

主要配音作品:

她曾为一百五十多部翻译片配过音。《白夜》中的娜斯金卡、《阴谋与爱情》中的露易莎、《红色宣传员》中的李善子、《塔曼果》中的爱遏、《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中的丽茜、《创伤》中的维拉、《红与黑》中的木尔小姐、《红菱艳》中的蓓姬、《简·爱》中的简·爱、《巴黎圣母院》中的艾斯美拉达、《冷酷的心》中的阿依曼、《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中的塞雷娜、《望乡》中的三谷圭子、《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林内特、《叶塞尼亚》中的叶塞尼亚、《走向深渊》中的阿卜莱、《卡桑德拉大桥》中的斯屈德纳医生、《英俊少年》中的海因切、电视连续片《居里夫人》中的居里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等等,都是由她配的音。

声音的特点是——金石玉润。

在为性格复杂、内心极度矛盾的安娜·卡列尼娜的银幕形象配音时,李梓用欢欣、甜美的声调表达出安娜幸福时的愉悦,又以麻木、迟缓的语气传达出安娜步入死亡时的悲哀。在她配过的众多的人物中有雍容华贵的豪门贵妇,也有放荡轻佻的妓女;有柔美多情的少女,也有凶神恶煞的女看守;有端庄深沉的女科学家、农村妇女、游击队长;又有奔放无羁的吉卜赛女郎,甚至十几岁的英俊少年。李梓以她纯熟的声情并茂的配音技巧,使这些形象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她在配音艺术上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声音纯净、音色优美的天赋条件以外,还和她多年来的努力实践、不断探索以及勇于开拓新的戏路分不开。

李梓常说:“我觉得技巧是第二位的,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情才是最重要的。”为日本电影《望乡》中的女记者配音时,当女记者和阿崎婆依依惜别时,她竟然哽咽到痛哭,不能自主,配录往往不能一次完成,在连续几次的配音中,她都因入戏至深而大恸。后来,日本电影演员栗原小卷来华访问,当得知她第一部被介绍给中国观众的影片《望乡》由李梓配音时,感动地拉着她的手连连说:“谢谢!”

退休以后的她还在为培养新人做着自己的努力。

第三节 《佐罗》

一、影片介绍

片名:《佐罗》

产地:意大利、法国 1974年

导演:杜西奥·特萨里

主演:阿兰·德龙

奥塔维亚·皮科洛

上海电影译制厂1979年译制

翻译:朱晓婷、刘素珍、何际平

译制导演:杨成纯、孙渝烽

主要配音演员:唐·迭戈——童自荣

韦尔塔——邱岳峰

奥顿西娅——程晓桦

剧情:

西班牙人在南美洲殖民统治时代,苛捐杂税导致民不聊生。新总督米格尔在上任途中被密谋杀害,临死时把官印交与好友“欧洲第一剑士”唐·迭戈,要其承继遗志。三个月后,新总督突然出现,令企图独断专行的韦尔塔上校大吃一惊。不过这个新总督似乎是一个贵族的纨绔子弟,胆小怕事,柔弱无助,整天担心自己的安全并要求重兵保护自己,一切政事一概不理,均假手他人。与此同时,民间传说一位蒙面黑侠常常从天而降,警恶惩奸,锄强扶弱,“佐罗”的英名不胫而走。他在交易广场突然现身,救出修道士,鞭挞那些仗势欺人的官兵;在奥顿西娅家里与企图欺侮她的韦尔塔上校面对面地“交锋”等等。佐罗威风凛凛、潇洒果敢,令殖民者大为头痛,又无可奈何。

而新总督的身份令狡猾的韦尔塔产生了怀疑。身兼总督和侠客双重身份的迭戈于是与残暴的韦尔塔上校斗智斗勇,其间发生了许多惊险离奇的故事,甚至出现许多滑稽可笑的场面,带来轻松的气氛。美丽的奥顿西娅也在这“斗争生活”中爱上了“佐罗”。观众们看到佐罗一次次神奇出没、除暴安良,命悬一线又化险为夷……终于在韦尔塔强娶奥顿西娅的婚礼上,佐罗与上校进行了殊死的对决,在教堂里,塔顶上,双剑交锋、势均力敌,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佐罗结束了这个恶棍的性命,为当地百姓除了大害。

佐罗告别了好姑娘奥顿西娅,告别了新阿拉贡。这个主持公道、追求自由的义侠佐罗又跨上骏马去更远的地方行侠仗义了……

主创介绍:

这部由杜西奥·特萨里执导的影片,讲述在16世纪中叶,军阀官僚盘踞,民不聊生的背景下,蒙面的义侠唐迭戈(阿兰·德龙饰)以神出鬼没的姿态铲除恶霸扶弱济贫的故事。这个蒙面侠的故事在默片及有声片时期曾被好莱坞三度搬上银幕,本片亦非欧洲版的第一部,论内容不算新鲜,但主演的阿兰·德龙造型潇洒,奥塔维亚·皮科洛出演强横无理的韦尔塔上校也颇为出色,加上剑斗场面甚多,故该片仍有相当的吸引力。

锄强扶弱的主题,引人入胜的情节,若隐若现的爱情,如舞步一样优美的剑法,弗拉门戈风格的音乐,当佐罗用手中那把纤细的剑在上校韦尔塔的胸前飞快地画出一个大大的“Z”字的时候,当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被解放的人们恋恋不舍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感到了这部外国武侠片在视觉和心理上带来的巨大的冲击。没人去追问佐罗究竟生活在哪个年代,也没人去追究他是生活在西班牙或者墨西哥抑或加利福尼亚,更没人能说清楚佐罗的真正长相,但哪里有压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会有佐罗的身影出现,哪里就有大大的“Z”,行侠仗义,剑过留痕,这“道”即存在于每一个侠客的心中,也存在于我们普通人的梦里。

二、配音赏析

佐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1979年,那时我们刚刚走出八个样板戏,刚刚能重新看到《三侠五义》,听到《岳飞传》,那时我们还不知道郭靖或者乔峰。

黑色的眼罩,黑色的斗篷,像风一样快的骏马,如梦一样迷人的微笑。在佐罗与米格尔总督之间自如转换的阿兰·德龙向我们展现了一位西方侠客的潇洒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