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读 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管理”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它无所不在。人们所要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依靠群体力量进行的,而组织、协调群体活动就离不开管理。
什么是管理?管理有哪些内容?怎样才能有效地管理?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管理的概念以及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掌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第一节 管理概述
一、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含义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谈起。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呢?三个和尚的力量还没有一个和尚来得大?我们知道,三个和尚虽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吃水,但没有一个组织和规划的过程,看似强大的团队也无法发挥实际作用,只会成为相互拖累的独立个体。动画片的结局是圆满的,三个和尚最终意识到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能够照顾好小庙,更重要的是三个和尚在救火的过程中发现了通力合作的力量,明白了分工协作的巨大作用。最终三个和尚不再是用扁担抬水这种工具,而是发明了滑轮传输装置,一个打水,一人提水,一人储水,每个人都在发挥作用,水是打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
三个和尚最终是不是真的没水吃,不是在于他们有没有能力打水挑水,而是在于他们三个人之间有没有共同的目标,有没有协作,有没有分工。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
管理活动自古有之。长期以来,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20世纪初以来的管理运动和管理热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了较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但对管理的含义,在不同的角度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和不同的理解。
1.从管理过程的角度定义。
管理就是一个过程,是设计与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定义。
管理就是领导,指一定组织的领导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置、指挥、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更有效地实现既定的目标。所有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都是在领导者的指挥下进行的,领导的指挥能力决定了活动的有效性。
3.从管理的职能角度定义。
管理就是决策。从广义上说,决策就是一个过程,它包括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提出多个备选方案,并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找出最优方案,以及跟踪调查方案的执行情况,做出反馈并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环节来协调和整合组织内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协作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特点:
第一,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需要设计并维持一种环境,同时也受环境的约束。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保证组织成员在这种环境下能各司其职。
第二,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管理的职能实现的,他们是管理工作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每个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都会采用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第三,管理的本质是对资源的协调和整合。管理者采用管理的职能,构建与环境相适应的资源组合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四,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所谓管理的二重性,是指既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又有为一定生产关系服务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了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一般性质。它完全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与具体制度无关。社会化的共同劳动需要管理,需要合理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所以自然属性是管理的第一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了管理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实施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从管理作用的角度看,管理这种社会属性无疑是维护和巩固相应生产管理和社会文化的有力工具。
要正确认识管理的二重性,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也要考虑我国的国情,不能盲目照搬,必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管理体系。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管理科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较为系统地反映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管理的科学性就体现在对管理活动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上。
管理的科学性可分为两大类:程序性活动和非程序性活动。所谓程序性活动是指有章可循,照章运作就可取得预想效果的管理活动。非程序性活动是指无章可循,需要边运作边探讨的管理活动。这两种活动是可以转化的。
艺术是指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实践,管理也是一门艺术。
由于管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并且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中,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它对于每一具体管理对象没有一个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是对那些非程序性的管理活动,更是如此。管理者需要一系列的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的经验、技巧和知识,需要管理者思维、智慧、谋略、技巧和情感的发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正是这种管理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管理成为了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揭示了管理活动的规律,反映了管理的共性;管理的艺术性揭示了管理的个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求我们在学习和从事管理工作中,既要注重对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又不能忽视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3.管理的动态性与创造性。
管理活动的动态性是指在变动的环境和组织本身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书面上的东西是管理活动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推演,管理本身是现实实践操作,学习管理学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在不同的状况下合理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
既然管理是一种动态活动,对每一个具体的管理对象并没有唯一的可以照搬的模式。要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就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管理活动是一类创造性活动,因此才会有成功与失败。管理的创造性植根于动态性之中,与科学性和艺术性无关。
(三)管理学的定义
简单地说,管理学就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始于近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活动的日益丰富,管理在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而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并且自身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管理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几乎每个专门的领域都有专门的管理学,如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各门管理学学科都存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同时又结合这些专门领域的特殊情况,总结各专门管理学的新理论、新观点,将特殊性上升为一般性,推动学科的发展。
一般来说,管理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一般性。
管理学的一般性表现在它的普遍适应性。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一所学校的管理和一所医院的管理是不一样的,酒店的管理和银行的管理也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管理活动有着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它不受国家、民族、语言等因素的限制,对不同层次、不同组织、不同行业内容都是普遍适用的。管理的这个特点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管理学通过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为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奠定共同的基础。
2.综合性。
管理学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理论上,它是多学科的综合,涉及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它需要对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不同组织的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研究,从中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规律和方法。其二,在方法上,它是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数学中的各种运算、心理学中的理论来研究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
3.实践性。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理论与方法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方法用于指导实践,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更新与完善,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管理学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四)管理者的角色与素质
所谓管理者就是指组织中管理活动的指挥者与执行者,即从事管理活动的人。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的区别就是管理者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在组织中指挥和协调他人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比如商店的店长、学校的校长、国家的总统等等。当然管理者除了指挥他人外,可能也接受别人的管理或者承担某些具体的工作。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55年提出“管理者角色”的概念。管理者就其管理行为,在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高层管理者,是指管理一个组织,对组织的所有部门负责,对整个组织进行统一指挥与统一管理的人员,比如学校的校长、公司的总经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组织的绩效。
第二类是中层管理者,这类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比如公司的部门经理、学校的系主任、机关的处长等。他们的职责是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和所制定的规则,负责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合理运用组织中的资源,以最佳方式完成工作任务。
第三类是基层管理者。他们是一线管理者,是组织中处于最下层的管理者。他们要给下属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直接指挥现场作业活动。他们需要接受上一级管理者的指挥,又需要组织下属开展工作,反映下属的要求,比如行政机关的科长、工厂的班长等。他们的职责是按照中层管理者的安排去指挥和从事具体的管理活动。
相关链接:
王涛的困惑
王涛是某公司的技术主管。一天下午,他接到上司的电话,“员工反映公司的网络瘫痪很久恢复不了,怎么回事?”听着上司的问话,王涛有些摸不着头脑。自己主管的工作出了问题,居然自己不知道,还要让上司来提醒,王涛感到很不是滋味。王涛原来是公司研发部门最出色的工程师,后被提拔为项目主管,手下管着4个兵。
平时不忙的时候,王涛觉得管着这个小团队还可以。可是上个月,一个新项目上马,而且时间要求很紧,业务能力强的王涛立刻投入到了研发工作中。由于精力有限,一心忙于研发的王涛,自然地就疏忽了对下属的管理。恰恰这时,公司网络出了问题,而负责网络管理的下属却又不在公司。“作为一个新官,我既要做业务,又要做管理。有时候很难兼顾两头,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王涛至今都为这个苦恼着。
王涛是不是属于一个管理者?如果是,他属于哪一类的管理者?你能给他的建议是。
管理是人类的高级智力活动,现代管理是涉及相互作用的多要素、多环节、理性化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非逻辑思维;既需要演绎与归纳,也需要直觉与灵感;既需要抽象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管理活动之所以是人类的高级智力活动,不仅在于所运用的思维类型、思维方式的复杂性,还在于它调动了人的全部主观因素——知识、情感、意识,包括了人的全部经验、知识、理论、智慧,以及立场、世界观、价值观和一切心理特征和个性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怎样去要求管理者,似乎都不过分。那么,管理者究竟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呢?
1.知识素质。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同时,人类也正进行着一场新思维、新知识的革命。人的知识结构有“专才”和“通才”之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原则上必须是“通才”。所谓通才就是指除掌握一两门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掌握临近学科如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一般知识的人。通才型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既有相对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2.能力素质。
这里所指的能力素质有别于罗伯特·卡茨提出的管理技能。能力素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是获得知识后运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指运作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基本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
基本能力包括:洞察力和观察力、应变力和决断力、领导力和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
专业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