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决策原则与决策者的素质
(一)决策时应遵循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以需要和可能为前提条件。
所谓需要,首先是指在组织的活动中确实存在着必须通过决策才能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指决策执行的结果是实际需要的,是符合组织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要求的。所谓可能是指弄清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实施决策已具备很多有利条件,组织将采取的措施是主客观条件所允许的。只有具备了主客观条件的决策才是可行的决策,只有符合实际需要的决策才有实施的必要。
2.贯彻群众路线,集中集体智慧。
决策是用来解决组织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复杂多变,性质各异,而且每个问题的解决又要涉及组织内外各种因素和影响组织的工作。同时,决策所解决的相当多的是偶尔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制定多个备选方案。直至选出满意方案,这就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单靠某个人独自去完成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广大员工参与决策可以使决策能够顺利地付诸实施。所以,应动员各部门管理人员参加决策,并广泛地发动广大员工通过一定方式参加组织的决策,为决策的实施打下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3.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要求。
虽然组织的决策属于微观决策,但它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社会习俗等的影响和制约。如果组织的决策相悖于上述各方面,会使执行寸步难行,或者因实施这种决策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会把组织引向不正确的方向。因此,决策必须符合国家的方针和政策,正确地处理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在法律规定、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决策。这样的决策才能是正确的决策,才能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支持。
4.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决策与组织外部环境的联系非常密切,而组织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组织所面临的问题有许多是新问题和非程序化问题,对此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即使出现的是与过去相同的老问题,也会有新情况和新要求,仅仅靠老办法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进行决策必须发扬开拓与创新精神,打破旧框框,抛弃老习惯,克服重重困难,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道路,创造新思维,寻找新办法。
5.注重决策效果,提高决策效益。
重视决策的实际效果是由决策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因为只有重视决策的效果,才能使决策达到预期的目的。决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决策效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决策引起的经济收益与所投入资源(货币表现)两者间的比较。在衡量决策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比较组织某一局部的收益与投入,还应比较整个组织范围内的全部收益和投入。同时,决策者还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分析和考察决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即要分析决策在社会政治稳定、文化发展、民族团结、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效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评价决策的主要依据,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决策对社会效益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为提高社会效益提供物质基础;提高社会效益是提高物质效益的条件,它体现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论证决策的效益时,不仅要进行整个组织的经济效益论证,而且要进行社会效益的全面论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要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作为最高标准。
(二)决策者的素质与能力
组织的决策是通过决策者的工作来进行的。决策者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群体。他是进行科学决策的最基本要素,也是诸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和最积极、最能动的要素,是决策成功的关键所在。现代社会中,组织的管理活动面临着一个多元的、庞大的、错综复杂的局面,这就使决策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正确决策带来挑战。为此,在进行决策时,不仅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决策能力,而且要发挥决策的群体效应,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求决策者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
1.决策者应具备的知识、意志素质。
决策是一种通过人脑进行逻辑选择和分析推理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活动。因此,要求决策者具有与复杂的决策活动相适应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它会对决策者的决策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1)决策者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决策者必须具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管理科学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决策的方法论,对其他知识起着统率的作用。要以管理科学知识为重点,以其他知识为补充。
要学习和掌握经济管理、行政管理、领导科学、科技管理、社会管理等管理知识,以开阔视野,增长决策才能。要关心时事,努力学习和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决策实践中,决策者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知识的多寡以及知识结构的优劣。
(2)决策者应具有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人们有能力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表现。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他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是意志的体现。在巨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去克服的情况下,意志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复杂的意志活动,每个决策者都应该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不移的目的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科学决策的必备积极因素。在决策中,我们通常反对凭“长官意志”行事,但这绝对不是说“长官”不应有意志。没有意志,是不能当好“长官”的。我们反对的是某些领导缺乏民主作风,凭想当然办事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当然,坚强的意志并不等于方案一经确定,决策一旦作出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作变动。恰恰相反,意志坚强的决策者能够随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已确定的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甚至改变原有方案。决策者之所以要改变或修正原定方案,是因为要使作出的决策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目的。这种改变或修正,正充分说明了决策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是为了逃避困难和害怕风险而改变原定方案,则是决策者意志薄弱的表现。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决策动机和卓有成效地拟定方案的思维力,及时果断地作出决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和完善。
2.决策者应具备良好的修养。
一个有效的决策者,必须具备应有的现代决策修养,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
(1)勇于创新,敢担风险。决策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决策。在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缺乏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就有可能被社会淘汰。
要创新,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要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因而在决策工作中可能会犯点错误,甚至会得罪和冒犯一些人,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时间内作出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的。而传统习惯、老规矩、老套路,这些都是以往的决策模式,可以采取“扬弃”的态度,有分析地继承。在继承时,必须要有所发挥,没有发挥和创新,走人家走过的和自己过去走过的路,是谈不上科学决策的。
(2)博学多识,深谋远虑。现代决策要求决策者应具有广博和综合的知识结构,除了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熟悉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精通有关的方针政策及管理业务外,还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为了应付市场变化莫测、错综复杂的局面,决策者应该做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居安思危,不仅要能够对企业近期的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且还要对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战略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博学多识、足智多谋乃是现代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3)作风民主,善于决断。科学决策绝不是个人的主观武断,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民主作风在决策工作中的作用。正确决策,就一定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要注意听取有关专家智囊的意见,并善于从中吸取有价值、有见解的内容。只有真正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完备。决策者还必须具有不失时机的决断魄力,拖延时间会在决策过程中产生新的、更大的风险,因为时间是现代管理的一大资源,是现代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组织的生命,争取了时间就争取了主动,争取了主动就会赢得组织事业的成功。决策者的决断魄力除了能及时果断决策外,还在于能够动员全体员工,充满必胜信心地去实施决策。
(4)尊重事实,敢于修正。如果决策出现失误,决策者应主动承担责任,这是决策者优秀品质和素养的表现,也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决策中的具体表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决策是否正确,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如果实践检验证明决策存在一定问题,决策者就应该勇敢地去修正错误。因为决策往往受主观条件的影响,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出现重大错误也是不足为奇的。高水平、务实的决策不可能尽善尽美,而在于尊重事实,注重信息反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和完善决策方案。无视事实、知错不改的决策者不是合格的决策者。
一个决策者能否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除了应具备优良的思想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修养以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对某事出主意、想办法,作出合理抉择的能力。决策能力是领导者重要的能力,不能决策的人就不能胜任领导工作。决策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由五种能力构成。
(1)分析问题能力。决策者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辨别主流和支流,分清轻重缓急,权衡利弊得失,识别真假是非,提出正确方案。
(2)逻辑判断能力。决策者能够准确判断事物的前因后果,能够对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作出较确切的判断,善于从大量复杂的管理活动中,发现对组织的振兴和发展最关键、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站得高看得远。
(3)开拓创新能力。决策者应对新事物反应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路开阔,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善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新方法,能用意义深远的新目标鼓励组织员工不断进取,不断追求。决策者应努力成为理想的冒险家。
(4)直觉能力。决策者应对实际问题具有直接感应、敏锐判断的能力。在问题无法从容应对且情况紧急的时刻,能凭直觉及时作出决断,以紧急应变。
(5)决断能力。决策者应根据有效的决策标准,毫不犹豫地作出决断。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决策者必须机智果断,敢于接受各种挑战。
一个优秀的决策者应该具备以上优良的素质和能力。在决策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决策者个人的聪明才智以外,同时还应十分重视发挥决策群体的作用。为了实现科学决策,决策群体的智力结构是十分重要的。智力结构是指具有不同智力的人有机组合起来所形成的结构。一个具有合理智力结构的决策群体,不仅能使每个决策者人尽其才,而且通过有效的结构组合,能产生巨大的群体能量。智力结构这个动态综合体,具有多层次、多序列、多要素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等。合理的智力结构应符合知识互补、能力叠加、性格包容、年龄梯形的要求。
四、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
它是比较常用的集体决策方法,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让大家开动脑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经过互相启发,产生连锁反应,集思广益,而进决策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英国心理学家A.F.奥斯本为该决策方法的实施提出了四项原则:
(1)对别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评价,将相互讨论限制在最低限度内。
(2)建议越多越好,在这个阶段,参与者不要考虑自己建议的质量,想到的都说出来。
(3)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广开言路,想法越新颖、越奇异越好。
(4)可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建议,使它更具说服力。
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畅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围,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这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应在1~2小时,参加者以5~6人为宜。
2.专家意见法,亦称德尔菲法。
采用特定的方式请若干专家背靠背地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意见,组织者将各个意见经过综合,再把综合后的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
如此重复多次,一般是3~5次之后,最终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得出决策结果。
运用该方法的关键是:
(1)选择好专家,主要取决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或机会的性质。
(2)专家人数要适当,一般10~50人较好。
(3)拟定好意见征询表,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有效性。
德尔菲法有三个主要特点是:匿名性、集中反馈、对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