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休闲管理
7738100000038

第38章 生态休闲(4)

3.郊野休闲度假区

以郊野中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如大片茂密的森林、优质温泉、一定面积的清澈的水体为依托,建成集观光、健身、疗养、娱乐、会议为一体的度假区。

4.农业旅游区

选取郊野农业活动特色较明显的村落、农场作为农业旅游的指定接待点,比如蔬菜或水果种植园、养殖场、渔村、耕作村、手工作坊都是较理想的地点。

5.郊野湿地

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具有物质生产功能、大气组分调节功能、水分调节功能、净化功能、提供动物栖息地功能以及调节局部小气候功能。因此,在设计郊野湿地时应因地制宜,尽量保持原生态性,开放经营时要控制游人数量。

四、郊野旅游度假开发中应处理的几个问题

(一)旅游开发与环境自然特性保持问题

郊野观光旅游寻求的主要是清静、野趣、天然,尽量让游客摆脱其居住的城市背景,在郊野观光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握住这点。人工设施不宜多,交通线不宜滥,游玩点不宜集中,而植被覆盖率宜高,水体宜大、宜活,游客行为宜生态规范。

(二)旅游开发与收益分配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给当地居民带来收益时才能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根据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方式与程度不同,旅游开发方式可以有:

(1)村民自办,获得营业收入。在农业旅游区,户外活动区可采取这种方式。

(2)集资、参股旅游企业,聘人管理,通过资金获得红利。度假村、大型娱乐项目可采取这种方式。

(3)为外来旅游投资企业提供劳动力、农副产品等原材料,获得工资收入与商业利润。

小结

生态旅游与休闲旅游是旅游发展方向,而郊野旅游则是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如今,在一些大城市周围已悄然出现乡村俱乐部、高尔夫球场、湿地、郊野公园等,可见以城区为中心的郊野观光旅游已日见雏形。这对旅游研究者、旅游行政管理者及投资者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案例分析】

香港郊野公园

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开发,使地球上未受人类影响的原始自然景观越来越少。

为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各国相继设立了国家公园、郊野公园或风景名胜区等,作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育和提供公众娱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景观的理想场所。

一、国外郊野公园的发展概况

郊野公园在英国发展最早也最为完善。随着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的建立,国家公园的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1929年,英国Addison委员会(Addison Committee)预设了两种国家公园的形式,一种是全世界普遍认同的国家公园形式,即对国家有显着意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地区,另一种就是位于城市周边的乡村自然资源区,当时叫做郊野公园。

1966年,为了使人们能更便利地享受到郊外休闲娱乐,为了缓解国家公园的压力,同时为了减少对乡村资源的破坏,一份名为Leisure in the Countryside 的政府白皮书提出了建立郊野公园的决议。

1968年,乡村法再次提出了为人们提供享受郊野旅游的设施和安全场所和保护乡村自然景观设立郊野公园。郊野公园在提供休闲娱乐、保护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香港郊野公园的基本情况

香港是中国国内建立郊野公园最成功的地方。香港最初辟设郊野公园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并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乐和教育设施。1972,郊野公园发展五年计划(1972- 1977)获得立法通过,这标志着香港郊野公园规划和发展进入实质阶段,1976年香港制定了《郊野公园条例》,目前全港已划定23个郊野公园和15个特别地区,共占地41582hm2,已覆盖全港土地面积的40%以上。郊野公园分布在全港各地包括丛林、水塘、山岭、海滨地带和离岛,郊野公园迷人的自然景观,如群山之巅、密林草地、海滨浅滩等都是人们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每天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三、香港郊野公园的管理

(一)管理机构

香港郊野公园现由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管理。渔农自然护理署下设检验及检疫署、渔业分署、自 然护理署、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分署和农业及行政分署。郊野的日常管理由管理科和护理科两个机构完成。管理科的主要职责是策划郊野公园各项建设计划、管理建设及维修郊野公园内的各项设施;护理科的主要职责是为游客提供信息及服务、推广自然护理保育的知识。

(二)管理形式

香港郊野公园的管理形式主要分为7种:植树造林、防止山火、服务游客、保持清洁、执行法规、管制发展、增加生态价值。

(三)管理经验

1.有完备健全的法律

早在1976年就颁布了《郊野公园条例》,由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委员会切实执行及监督,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提供动植物的庇护场所,使物种自然繁衍,确保良好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财政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全面支持,每年支付约2.5亿元的管理开支,使管理部门可以专注保护香港珍贵的自然景观。

3.注重一线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建设

香港渔护署非常注重人才及其培训。目前负责推行保育工作的人员一般都属林务主任,而且大部分拥有大专以上的相关学历,员工又不时获派往外地交流,汲取不同经验,改进现有的保育技术。

4.发展生态旅游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积极推进了“以自然为本”的生态旅游,已渐成为市民郊游、休憩的卖点,同时也成为市民认知大自然和爱护大自然的最佳途径之一。郊野公园设计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产品,如建立雀鸟巢箱,既方便雀鸟的栖息,又方便游人观鸟。还有野外演习、生态探索、生态日记、海洋保育及设置管辖区等,正吸引着大量游客。

5.注重市民教育和科普宣传

香港郊野公园管理和保育做得出色,还有一大原因是注重市民教育和要求,获得市民的认同和支持。渔护署一贯注重提高市民爱护自然的意识,除了设立游客中心、自然教育中心、自然教育径、树木研习径外,近年更推出一系列郊野公园及香港自然生态的书籍,让市民潜移默化去关心大自然,变成保护郊野公园的支持者。

渔护署定期举行的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游客小组会议让市民直接参与及反映对郊野公园管理的意见,使香港郊野公园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香港市民外,越来越多外国人参与会议。另外,郊野公园护理员亦会主动走访郊野公园范围的乡村,宣传保护郊区生态及防止山火,并与村长期合作,取得成效。

四、香港郊野公园的管理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郊野公园近年也在大陆兴起,为了使郊野公园在大陆健康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香港郊野公园的管理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立法在先,建设在后

香港郊野公园的做法为大陆郊野公园的建设树立了一面旗帜,香港郊野公园管理之所以成功,是在建立之初就有较健全的法律为保障。香港《郊野公园条例》自1976年以立法形式颁布后,经29多年的不断完善,从郊野公园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详实的界定,当前已经成为管辖和管理香港郊野公园和特别地区的基本法律,为香港郊野公园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香港政府先后颁布的《动植物管理条例》、《郊野公园和特殊地区管理规则》、《官地管理条例》以及《野生动植物管理条例》也同时发挥着作用。为避免法律滞后带来的不良后果,目前亟需解决的是大陆郊野公园的管理法规的出台,而不是郊野公园的盲目建设。

(二)科学规划在先,开发在后

郊野公园的规划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开发和管理的关系,既要体现自然景观的古朴美,又能满足久居闹市的居民踏青郊野、回归自然和休闲度假的需要。大陆郊野公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开发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度假和休闲的需要;前期规划不科学、不完备,基础设施如防火、安全,甚至连卫生、垃圾筒等设备都不具备;郊野公园中房地产开发行为破坏了现有自然植被和水源涵养林等自然资源,尤其是深圳最为严重。

趁我国大陆郊野公园正处在发展的初期,有关的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尽快出台相关科学规划技术标准,指导各地的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三)人才培养在先,发展在后

高素质管理人才是郊野公园发展关键。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郊野公园的一线管理人员,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各级郊野公园主管领导的专业培训,力争使郊野公园的领导基本成为专业型的管理人才,熟悉郊野公园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并能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监督和指导。只有郊野公园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郊野公园的发展才会步入健康持续之路。

(四)宣传和建设并举

在进行郊野公园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将宣传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对于郊野公园的宣传要做好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以及对公民意识环境保护的科普宣传两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