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休闲管理
7738100000035

第35章 生态休闲(1)

第一节 国家公园

一、国家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Geoge Catlin)提出的,他指出国家公园是指一国政府对某些在天然状态下具有独特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区划出一定范围而建立的公园,属于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直接管辖;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育和提供公众游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场所。

1969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指出,“一个国家公园,是这样一片比较广大的区域。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及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或者这里存在着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国家最高管理机构一旦有可能就采取措施,在整个范围内阻止或取缔人类的占据和开发并切实尊重这里的生态、地貌或美学实体,以此证明国家公园的设立;到此观光必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批准。”

目前,有关国家公园的定义和标准各国不一,但国家公园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一致,都是以生态保护、科研和游憩为主要经营目的。

二、国家公园的起源

国家公园理念开始于17世纪中叶,但发展缓慢,直到19世纪,才得到蓬勃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对自然美的发现,并且广泛传播;二是当时大量的科学发现,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三是对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残酷杀害的反省。

世界上最早开始建设国家公园的国家是美国,1864年6月24,美国前总统林肯签署了一项法案,将约塞米蒂和马里波萨巨树森林划为永久公共所有,并赠予加利福尼亚州政府进行管理,命名为州立公园(State Park)。1872年3月1日,美国国会颁布了一项关于在怀俄明州与蒙大拿州交界处建立黄石国家公园的法令《黄石公园法案》,至此,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宣告成立,即美国开创了国家公园运动的先驱。加拿大于1885年开始在西部划定了3个国家公园(冰川国家公园、班夫国家公园、沃特顿湖国家公园)。同时,澳大利亚设立了6个,新西兰设立了6个。19世纪,几乎全部国家公园都是在美国和英联邦范围内出现的。

继黄石公园之后,美国的国家公园很快发展起来。在美国国家公园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艺术家乔治·卡特林是国家公园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早在美国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的49年前,他便提出了国家公园的概念及构想。美国自然保护先驱约翰·缪尔对国家公园的建立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约翰·缪尔的基本思想是把大自然的美景、保护自然遗产的价值和保护自然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倡导建立国家公园是体现其自然哲学的中心。他的国家公园理论的实现,使他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享有“国家公园之父”的美誉。美国国家公园发展还得到许多政治家的支持。29世纪初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是其中的代表。罗斯福在任期内,不仅批准了5个国家公园,包括着名的约瑟米堤国家公园,还批准建立了53个野生动物保护区、16个国家纪念保护区,并使森林保护区扩大了一倍。罗斯福有一句名言:“我们建设自己的国家,不是为了一时,而是为了长远。”这不仅表明了他对保护大自然的高度重视,也使他成为在29世纪89年代所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位先驱者。

经过长期的努力,美国陆续建立了众多的国家公园,并逐渐扩展,形成了包括29个分类、397个单位的国家公园体系,覆盖了39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国外国家公园的管理

不可否认,国外国家公园的发展状况比我国的发展现状来得好,而之所以这些国家能够拥有现在的发展规模和优势,主要在于这些国家往往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管理体制。

(一)管理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历史文化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在选择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时也会偏向于不同的方法,但总体上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自治型和综合管理制三类。第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实践中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制度。这属于国家所有、国家管理、单一管理、目的明确的垂直管理系统。

实践中,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设立及所采取的管理方案均遵守联邦法律。除了美国之外,泰国、挪威等国也均采取中央集权制的管理模式。第二,以德国为代表的地方自治型。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中央政府只负责政策的发布、法律法规的建立等方面工作,而具体的管理则由地方政府负责,澳大利亚也属于这种地方管理模式。第三,以日本为代表的综合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模式同时采用了上述两种管理体制的特点,即国家政府部门进行协管,而地方政府则予以配合。除日本外,英国、加拿大等国也采用此种方法。

(二)管理原则

美国作为国家公园的发源地,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均比较完善,同时,在109多年的管理经验下,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保护原则和满足公众体验的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保护原则

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是对国家公园进行管理的首要目的,因此,在满足游客观光旅游、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当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管理当局最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做到这点,比如,国家公园管理部门会进行有效的游客管理,通过限制游客数量、管理游客行为、控制游玩时间等来对资源起到保护作用。当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始终遵循保护资源的原则,比如禁止修建不必要的娱乐性设施、不允许修建索道等以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2.满足公众体验的原则

虽然保护环境是管理当局最为关心的问题,但国家公园之所以被开发,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满足游客探索自然、领略自然风光的需求。而为了让尽可能多的游客能够享受到这种旅游体验,美国国家公园的开发大部分不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多数的日常开支来自政府拨款或者公众的捐款,因此,很多国家公园的票价非常低廉,再加上一些每年都有的优惠活动,就使得无论何种公众,不管其贫贱与否,都能享受到国家公园为其带来的自然体验。

四、国家公园的开发问题

(一)设施过于高档

国家公园最早的建立初衷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供游客游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例如美国在成立国家公园署的使命书中,陈述了国家公园双重和矛盾的使命:保护优美的风景,保护自然和历史遗产及其野生动物,同时以不损害后代享用的利用方式和态度为国民提供游憩机会。但当各地的国家公园开始开发时,人们却渐渐遗忘了这个目的,人为过度改造与修建严重破坏了国家公园的原始生态。早期的国家公园内的游憩、住宿设施往往是原始型的,后来为了获得大量的经济收入,设施不断高档和豪华,开发者们往往在公园内建设高档的餐饮、娱乐、住宿设施,这些都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直到1979年以后,随着环境保护法的颁布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善。

(二)破坏生物链

国家公园之所以能吸引游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拥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一些罕见的野生动物。但很多公园经营人员为了让游客能观赏到更多的野生动物,私自对一些处于生物链上端的捕食动物进行捕杀,有的则进行大量的人工喂养,从而严重破坏了生物链的自然状态,造成恶性循环。对于一些植物公园,管理者为了增加某些观赏性高的植物,任意使用农药对害虫进行防治,这也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在野生动物管理方面,美国各国家公园往往为了保护观赏性较高的野生动物而对捕食动物进行大量捕杀,虽然初衷是为了提高国家公园的观赏性和吸引游客的能力,但这种违反自然规则的做法还是严重破坏了自然的正常生态链状态。

例如,黄石公园内为了保护灰熊而大肆捕杀狼(黄石最后的狼在1924年被捕杀),原来鼓励此事的生物学家,经过了数十年的光阴,才了解他们所犯的错误。

1973年,灰狼终于受到了《濒危物种保护法案》的保护,但此时,黄石已无狼可以保护。经过漫长而激烈的争议,1995年1月,14只在加拿大亚佰塔省捕获的狼被送往黄石,到1998年底,黄石至少已有了129只狼,经过了数世纪不公平地把狼当作魔鬼动物后,人们才把它们当作落基山的“永久居民”来进行保护,捕食动物的大量被捕杀往往对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不稳定。除了以上这种杀害捕食动物的做法外,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为了壮大观赏性动物的数量,还大量进行人工喂养。为了增加观赏性鱼类的数量,还引进了外来物种或人工增加诱饵。对野火的管理往往不顾生态原则,效仿其他地区进行扑灭,破坏了国家公园内原野干扰的存在。森林抚育则是大量的引进观赏性物种。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也大量使用杀虫剂而使生态系统失衡。国家公园的这种任意性的资源管理措施就是在旅游和风景两大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在国家公园开始开发建设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和财政支持,很多公园管理者甚至是政府部门并没有注重对生态保护意识的强调。而即使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也很少有生态学家或动物学家对此提出强烈异议,从而导致国家公园内的生态观陷入了低谷,生态环境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

一直到1929年夏,野生动植物调查者才萌发了国家公园的生态观念,其标志是1933年正式发表的动物志1号(FaunaNo.1)(随后在1934年发表了动物志2号,FaunaNo.2),强调了最有远见的管理政策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存环境的干扰,自然原野的对照标准是远古文明和白人到来之前的状态。动物志1号是在国家公园系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变革,对科学研究、生态恢复、捕食动物和濒危动物的保护、外来种的消灭、野生动物完整栖息地的获得等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五、国家公园的发展经验

(一)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国家公园是面向所有公众的开放式场所,因此要想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最好的保护,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每一个游客的生态意识,从自身出发维护景区内环境。当然,对于相关的行业组织或者政府管理机构,应该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因此,各国可以通过在公园内开展若干的参与性项目,向人们灌输公园资源的欣赏、保护、拓展公园资源的思想。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管理力度

法律法规是规制人们行为、减少生态破坏现象的最有效的外界途径。因此,为了加强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必须出台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依托严格的法律规制和规划管理,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例如美国1894年国会通过的“雷赛法令”,强化规划决策的权威性和合理性。当然,除了颁布相应的正式法律之外,相关部门也应该从国家公园现状出发制定合理的规划或总则,总体规划一般遵守比较原则,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还要制定专项规划及其子规划以作为平时管理时的依据。当然,各国必须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或其他非政府组织,来实施平时的管理。

(三)注重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

当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进行及时的修复和弥补纵然重要,但往往成本过高,效果也不一定令人满意。因此,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事先预防,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的原则,建设可持续发展旅游。对此,英国学者巴特尔认为:“可持续旅游是指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延续,以这样的方式和规模发展,即在无限长的时间内旅游开发不改变或不降低环境质量(包括人文和自然的),使环境中的人类活动和生态进程得以顺利地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在维持国家公园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让旅游者满足游憩需要。

(四)管理方式的多样化

有效的管理为国家公园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保障。目前,许多国家均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以加强专业管理。如美国实行垂直领导的“三级”管理体制,具体实行人员、经费的全国集中统一调配。此外,还可以实施国家公园内部的分区控制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把国家公园内部的空间地域范围划分为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功能区,例如区分成开放区和不开放区,以此来限制某些地方的进入人数。同样,也可以采取分类指导的治理方式和空间管治,比如有些地区则只允许有特别通行证的科学工作者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