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休闲管理
7738100000026

第26章 乡村休闲(1)

第一节 休闲农业

一、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2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具有观光、餐饮、住宿、购物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园,并产生了专职人员,标志着观光农业产生。29世纪89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观光农园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体验为主发展。目前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租赁休闲农场。

Agritourism在我国台湾被译为休闲农业,在大陆则习惯称为观光农业。这与该产业在大陆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有关。但是观光农业从发展伊始就包括一些度假类的产品,而且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度假类产品逐渐增多,最后必然向休闲度假方向发展。

(一)国外休闲农业研究动态

当前,国外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产品、市场开发和宏观政策等方面研究比较充分。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问卷调查、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实地访谈等。

1.休闲农业的概念研究

休闲农业是意大利发展最快的一种旅游业形态,托斯卡拉(Tuscany)旅游局认为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是保护农地及农村生活免受城市化的吞噬。休闲农业作为农场多种经营的一种形式,特色在于农场主积极地为旅游者提供膳宿等旅游服务。麦基(N·G·McGehee,2004)认为经济利益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外在动机,社会和文化价值是其内在动机。与休闲农业相近的概念有休闲农场等。戴劳(L·A·Dernoi,1983)认为休闲农场在欧洲由来已久,近年来其作为旅游资源和农村社区利润来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2.休闲农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

伽拉格(A·Hjalager,1996)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在多功能农业的基础上,由农业多样化经营形成的。乡村旅游因其规模小、特色设施、环保主义而形成富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但其潜力还未能充分发挥。黑伽提(C·Hegarty,2005)在对波兰和爱尔兰作了比较研究后认为,休闲农业产业多样性决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力,但其多样性则取决于区域资源及客源市场条件。麦基(N·G·McGehee,2004)认为农场主拥有土地、经济上依赖于农场经营、休闲农业深受大众欢迎,是刺激休闲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

3.休闲农业的空间结构

沃尔伍德(Nigel Walford,2001)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自然风景独特区、海岸传统文化区、国家公园等三类风景区与休闲农场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后认为:距离风景区5公里以内的家庭农场比那些远离景区的农场更有可能从事旅游接待业务,在许多情况下也优于位于风景区内的旅游接待型农场。

4.宏观管理政策研究

在欧洲休闲农业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度方面研究较多。英国约有10009个民宿农场提供膳宿(Bed and Breakfast)服务,但一半多的经营者未参加任何质量保证监督计划。福来斯彻(Aliza Fleischer,2005)对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旅游企业与放弃农业生产活动的旅游企业的比较研究证实: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旅游企业经营业绩更好。

(二)国内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我国休闲农业源于29世纪89年代末的深圳荔枝采摘园。在理论方面,主要集中于观光农业的概念、类型,特定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市场等条件的评价,观光农业园区内部的空间结构,观光农业区的区位特征研究等方面。中国台湾学者在该产业、市场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深入。

1.休闲农业含义

由于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并且最初是以小规模的观光果园的形式出现,因而与其相关的名词比较多,如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庄等。此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理解休闲农业,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最早给出定义的是台湾地区农业“主管机构”,在其发布实施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中,明确地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段兆麟指出休闲农业是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 从生产粮、油、菜、肉、果、药、木等农产品角度看,休闲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但把它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则属于第三产业。它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休闲农业是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产业,其目的为结合观光休闲,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增进农家收益、繁荣乡村经济。

2.中国休闲农业的种类研究

袁燕才等根据利用层次,将休闲农业分为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农作过程利用型、农业环境利用型三类。范子文等认为休闲农业主要有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园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旅游、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俗旅游等类型。韦林娜等根据发展点距城市中心区的远近将休闲农园划分为近郊型、中郊型和远郊型。戴美琪、游碧竹按不同的标准将休闲农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3.中国休闲农业的产业分析

主要包括休闲农业的产业范畴、休闲农业的产业化。旅游业是一个整合性产品市场,而休闲农业只是其中产品形态之一,休闲农业产品与其他旅游业产品具有相当高的替代性。休闲农业的经营范畴已远远超出第一产业,已涵盖了休闲农园、休闲农区、甚至乡村地区的“乡村性”旅游供应业,包括旅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旅行社等。江荣吉(2001)认为在休闲农业中,三次产业在形式上是相加的,但其效果是相乘的,即有1+2+3=6=1×2×3,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4.休闲农业的市场分析

卢云亭(1995)认为观光农业具有市场定势性。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由城市流向农村,特定的观光农业地吸引特定的目标客源,客源在不同的季节冲着不同的旅游项目而来,形成时空上相对稳定的市场流。郑健雄(2004)认为特色是休闲农业产品生命力之所在。城市居民去农村观光、休闲、度假的目的就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耕文化,感受淳朴的乡情乡味。他以乡村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为经,以资源利用或保护导向为纬划分出生态型、农业体验型、度假型、乡村体验型等不同的休闲农业产品,并将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在乡村旅游产品谱系中作了定位。

5.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休闲农业自29世纪89年代在我国出现以来,虽然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问题。王亚芝等从缺乏政府的统一管理、引导和支持,缺乏科学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原有人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从业人员素质差及缺乏培训,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缺乏特色与创新,经营规模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吴卫东等指出由于人们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清,导致休闲农业存在脱离农业经营的问题。韦林娜等以兰州观光休闲农业为例,指出休闲农业还存在着餐饮、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融资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郑雨尧等认为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存在农村劳动力趋向老龄化、女性化,农业兼业化,土地寻租,环境污染,农民利益遭到新一轮威胁等问题。刘春香指出由于多数观光休闲农业景点的旅游功能多为其生产功能的延伸,使得人们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不足。梁新阳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有些项目受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和品位,甚至半途搁浅,致使发展后劲不足。

对于我国休闲农业现存的问题,学者们纷纷献计献策。张建国等从转变旧观念、以农为本、加强相关政府机关的调控和指导、制订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准确市场定位、突出特色、建立高素质人员队伍、借鉴先进经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宣传、提高科技文化内涵、开展多样化经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朱明等认为应对休闲农业功能进行准确定位,以便对不同效益进行客观评估。 邹统钎提出应建立循环经济激励制度。李舟认为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应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实现旅游活动和服务的生态化。程叙等从土地利用多功能的角度,分析了休闲农业用地的特点和类型,提出了休闲农业用地在利用、利益分割、管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二、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实施新的休假制度,促进了短途旅游的发展,使人们休闲需求不断增加,尤其希望在农村生态环境中放松自我,因而发展休闲农业市场潜力巨大。休闲农业既能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超前发展,又使得休闲农业在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矛盾的状况。当前我国政府正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以促进农业与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背景及需求分析

1.城市扩张,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客源。

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由于城市环境、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希望回归到自然,感受乡村的田园风貌,体验农村生活以实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据北京市调查,每年有67.3%的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全市有15.3%的市民到郊区旅游5次。可见,城市的扩张导致城市人口大规模增加,从而为休闲农业旅游提供广阔的市场基础。

2.居民收入增加,为休闲旅游提供可能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9美元时,观光性旅游需求急剧膨胀;人均GDP达到2009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9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可见,居民收入的增加,为休闲农业旅游提供可能性,成为休闲农业目的地的潜在客源。

3.新休假制度的实施,加速休闲农业的发展

2008年1月1日,新的休假制度正式实施。小长假增多、带薪休假制度更加完善,使得短途旅游成为新宠。正因为如此,使得都市周边的休闲农业在此契机下飞速发展。

4.道路交通系统改善,减少市民出行障碍

一般来说,农业休闲旅游大多数是短途旅游,以自驾车为主。目前城市私人汽车迅速增加,为城市人外出郊区旅游提供了交通条件。此外,交通系统日臻完善、各类公交辅助查询系统逐步建立使得市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日渐成熟,尤其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时机已经到来。

(二)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这与旅游的初级阶段极为相似。29世纪99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回顾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兴起阶段(1989-1990)。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旅游,举办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了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广东深圳市就举办了荔枝节活动,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旅游,并借此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收到了良好效果。河北涞水县野山坡景区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针对京津唐游客市场推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旅游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第二阶段:初期发展阶段(1999-2000)。

该阶段正处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上日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河北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江苏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四川成都郫县农家乐、福建武夷山观光茶园等。这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