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休闲管理
7738100000002

第2章 休闲理论与研究(1)

第一节 休闲与游憩、旅游

一、休闲的定义

《说文解字》中将“休”解释为“人倚木而休”,“闲”通“娴”,即“女在家里为娴” 。

从无休止的生产劳作中解脱出来,做自己喜爱的事,独立于自然和他人的束缚,这是个体对生活的追求之一。休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指示器,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和闲暇时间的持续增多,休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对“休闲”一词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把休闲等同于旅游、游憩、闲暇等早已司空见惯。在此,我们把国内外学者对“休闲”一词的理解加以归类评述,以便我们对休闲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从时间的角度定义休闲

基斯特和弗瓦认为:“休闲是人们从劳动和其他工作中解放出来,自由地放松、转换心情,取得成就并促进个人发展的可利用的时间。”May &; Petgen 认为:“休闲是生存问题解决以后剩下来的时间。”凯普兰发现,如果把休闲定义为,“自由时间”,则我们的社会中就存在四种不同形态的自由时间:“富有者持久而自愿的闲暇,失业者临时而无奈的空闲,雇员们定期而自愿的休假和伤残者长期的修养,以及老年人自愿的退休。”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自由时间对于不同的拥有者来说是不同的。王宁把休闲看成是“在工作时间和其他必要时间以外的闲暇时间内进行的自由活动” 。楼嘉军指出:“所谓休闲是个人闲暇时间的总称,也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和合理的使用。”

由上所述可知,学者们从时间的角度定义的休闲一般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拥有的闲暇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自己可以支配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更为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时间的利用,是个人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各种非工作性活动,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正常的人类行为,是一种社会建构和发展人的个性的场所。

(二)从心理体验的角度

休闲心理学家大多将休闲看做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包含了对获得快乐的自我表达。如格拉齐亚就把休闲视为一种愉悦的感觉,他认为休闲和休闲活动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所有的休闲活动都能给人们带来休闲的感觉。其他学者如纽林格(Neulinger)、曼内尔(Mannell)也都认为休闲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是一种以人的闲适、放松、愉悦、发展等为目的的“精神状态” 。他们认为,休闲是为了做或体验某种东西而自由选择的一种感知;自己醉心于其中的活动越是与工作无关,目标性越强,那么这样的体验就越有可能被定义为休闲。纽林格甚至希望可以用某种方式来测量休闲,即使这种测量必须是针对个人的感知。

从体验的意义上来定义休闲,是将休闲看做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愿选择,从而揭示了人们选择休闲的心理本质和内心动机。但这一定义存在的缺陷是:由于一项活动是否被定义为休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个人的体验,同样一项活动,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休闲,而对于另一个人则可能不是。

(三)从生存状态的角度

这类观点主要以亚里士多德及其追随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休闲是生存的一种自由状态,是对必然性的摆脱。这一定义无疑是所有休闲定义中最为抽象的。来自哲学领域的休闲学者们认为,休闲与人的本质相联系,它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密切相关,是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后,为不断满足多方面需要而处于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因此,休闲常被用来表述人们从容、宁静的状态,被看成是一种优雅的存在状态。马惠娣认为休闲与闲暇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闲暇时间只是计算时间的一种方式,是休闲的物质基础,而休闲则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和理想。” 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欢作乐,也是寻找生命的意义。

这类概念更多的是从哲学的意义上对休闲进行定义,考察的主要是休闲的哲学本质,认为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化、人类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都是为了追求自由,为了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使人真正“成为人” 。而人类真正的自由是在闲暇时间里发展的,因而休闲才是生活的本来目的,而不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四)从经济学角度

在早期的经济学理论中,休闲就被看做是一种时间的非生产性消费。持这一观点的经济学家把时间本身看做是一种消费品,因而休闲就是一种以时间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如欧文(Owen)就认为,休闲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用于生理、工作和家务劳动以外的自愿性活动的时间消费。事实上,消费者的休闲更重要的是一种物质和服务的消费活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时间的减少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在工作之余用于恢复体力和脑力的时间已经非常充裕,因而休闲中消遣和休息的成分日益减少,休闲成了一种更积极的自主选择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说休闲是时间的消费,不如说休闲是一种以闲暇时间为载体的对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消费活动。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定义“休闲”如下:所谓休闲是个人在工作和其他必要劳动之外的时间里进行的主要以物质和服务消费为主的活动,从而满足闲适、放松、愉悦、发展等身心状态的需要。

二、休闲与游憩

《雅典宪章》中将“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recreation)”列为城市的四项功能。因此,在城市研究、旅游研究领域里,“leisure and recreation”总是被译为“休闲与游憩” 。可见,休闲和游憩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

从目的上看,休闲与游憩都是为了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游憩是含有修养、娱乐、消遣、恢复健康等意义的一种行为,其特征是在自愿、有选择的、没有承担义务的情况下,利用非义务性时间完成的行为。而休闲则含有必然性生存的成分,是人受外在目的、因素的制约而进行的活动。

从经济上看,在休闲和游憩过程中不一定存在消费。休闲“以缩短劳动工时为前提,劳动工时的缩短会使劳动时间更紧凑,劳动条件更好,休闲活动更丰富,对劳动产生更有益的影响。因此,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

从时间上看,休闲活动泛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根据个人意愿来打发和消磨时间的活动,但休闲不等于游憩。游憩活动可以在闲暇时间内进行,也可以在非闲暇时间内进行。只有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游憩活动才是休闲活动,而许多休闲活动也不是游憩活动。

从空间上看,休闲的空间没有严格的规定,室内空间也可以进行休闲活动,如在家看电视。而游憩则是在离开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城市游憩空间由小到大可划分为:社区游憩空间、城市游憩空间和地区游憩空间。

因此,游憩可定义为游憩者自主离开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以满足人们的休息、消遣、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游憩者的旅行和停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是人的自主性生存所表现的活动。游憩行为包括旅游行为和单纯意义的精神消费的游玩行为。城市游憩设施配置具有既要为本地市民服务,又要为外来旅游者服务的特点。

三、休闲与旅游

休闲与旅游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一提起休闲必然会联想到旅游,一说到旅游便会和休闲相挂钩。李仲广也曾写道,旅游从本质上与休闲没有任何区别,旅游是那些发生在异地的休闲。

休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生活方式,休闲必然会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影响,与之密切相关的旅游业也将面临新的变化和新的任务。

从时间上看,休闲是指“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即当工作、生活事务、睡眠和其他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可以自由使用的时间,因此,分布在每一天,不局限于节假日。从活动意义上看,它是指满足个人爱好和兴趣的活动,因此内容极其丰富,不局限于旅游。从经济上看,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尽管旅游的首要目标和最终结果都不是经济问题,但是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种,其收入和支出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在旅游过程中,必然存在消费,而在休闲过程中则不一定存在消费。

旅游,准确地说是游憩活动中的经济活动部分。作为一种产业,其收入和支出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可以将其界定为有物质消费行为的游憩活动。

小结

目前,休闲已成为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健康、积极的休闲成为引导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动力和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休闲成为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提高的标志;作为一种产业,休闲将精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纳入整个经济活动,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完善休闲的概念,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休闲学科体系,引导人们积极、健康地休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休闲理论研究进展

一、西方学者的休闲观

(一)国外休闲研究的历史背景

尽管从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等思想至今已有2509多年的历史,但正如保罗·朗格让先生所说:“就休闲的现代形式、范围、内容来看,它是大工业社会的产物。” 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得人们的自由时间增多,可以用于各种发展自我的“非生产性劳动”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普遍提高;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家用设备的现代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发展,一方面使规模化的休闲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城市生活的压力和单调也使社会化的休闲消费成为必要。这些构成了休闲研究的最初起因。

29世纪初,随着经济危机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的繁荣被打破。

西方国家面临着众多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此期间休闲研究并无太大进展。直到29世纪五六十年代,休闲问题才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之中。这是因为,一方面,战后重建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得以复苏,社会重新恢复繁荣;另一方面,“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以“贝弗里奇计划”为蓝图的福利国家模式。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也为更加广泛、多元、深入的休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现实背景。

29世纪89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进入和平与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都为休闲研究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尽管西方学者为“休闲”的定义已争论了几百年,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正如K.Roberts(1999)在《现代社会中的休闲》一书中所指出的:“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休闲时间、休闲花费、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参与比例都在不断增加。人们的财富——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都越来越取决于其休闲,休闲兴趣和休闲活动正在成为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核心。”

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休闲统计体系,但不同国家、不同组织所提供的数据,多少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休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美国休闲学会发布的休闲白皮书(White Paper of Leisure)中所引用的一组数据,1999年美国人用于娱乐性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总支出为2809亿美元,加上用于休闲的住房、服装、餐饮和教育的开支,休闲花销总额超过10009亿美元,大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3。也就是说,美国人将1/3的时间、1/3的土地、1/3的劳动力和1/3的资本用于休闲。因此,休闲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核心。29世纪99年代中期,休闲业已成为西班牙经济的第四大产业,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01年英国人全年花费在旅游和休闲上的开支为642亿英镑,就业人数为359万,各类休闲企业达22.3万家。据韩国休闲产业研究院估计,2009年韩国人休闲服务消费达169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4倍。2003年休闲市场可能相当于韩国GDP 的2.5%,除餐饮、博彩、酒水消费外,年人均休闲消费占家庭支出的5.2%。 显然,休闲已从凡勃伦所说的一个阶级名称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消费门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预测变成了现实经济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特征。在此背景下,休闲研究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休闲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