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休闲管理
7738100000017

第17章 休闲空间研究(6)

2.创新商业购物功能,完善游憩设施的规划建设

目前,北京路RBD的主要功能是购物与休憩,缺乏多层次的购物体验与互动,且大多数商业设施业态与功能传统单一,尚未融入现代流行时尚元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京路RBD游憩功能的发挥。因此,北京路要建设高档城市RBD,必须引入现代流行时尚体验式的商业元素,改造现有商业设施,优化其功能。实现中小商业企业经营升级,向专卖、品牌化方向发展,走精品、典雅和特色之路,大力促进网络商业和动漫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商业业态发展,将商业设施注入游憩功能,使之成为游憩产品的重要部分。

3.整合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提升其文化品位

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边区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历史文化遗地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唐清海军楼遗址、南汉御花园、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十多个朝代的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现今,这一区域虽历经十多个朝代及两千多年的沧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这一奇特现象,不仅创造了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罕见的历史景观,同时也造就了这块神奇土地灿烂无比的历史文化。北京路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岭南文化和商都气息都是树立特色形象的根本,在北京路的建设中注入文化的元素,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突出千年古城、西关风情的文化资源。其中,北京路的千年历史景观和十多个朝代的遗址是难得的人文资源,应该将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有选择地进行开发,打造5A 级旅游精品,突出“千年古风”,采取一票通行的方法,将这些体现广州二千多年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道路、景观带连接起来,构成一道精彩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增加文化旅游氛围,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文化娱乐和休闲空间,提升北京路的文化品位。

第三节 环城休闲游憩空间

一、环城休闲游憩空间的内涵

国外对城市周边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早有研究。一些旅游研究将城市周边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基本类型,早在1987年,Stephen L.J.Smith 就在其《区域旅游资源分析》一文中,在国家尺度上将旅游划分出城市旅游、户外游憩、度假/划船、城市边缘旅游4个类型。1993年,David B.Weaver 根据旅游活动随距离衰减的现象,将城市居民出游目的地划分为专业旅游带、中心商务区、地方邻里区(localneighborhoods)、胜地带(resort st rip)和乡村外围(rural periphery)5个带,显示出旅游研究者对城市周边旅游的特别关注。Donald Getz、Randel A·Smith 与JohnD.Lesure1、Scott2D 等人的研究也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周边旅游的特征。

在29世纪99年代后期,国内城市周边旅游研究逐步出现。1999年,吴必虎等在对上海市郊区旅游开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 )理论,对城市周边旅游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并初步建立起规范研究的框架。该理论将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国家级或省级旅游目的地,一起称为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 )” 。

环城游憩带,也叫环城旅游度假带。环城游憩带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和外地客人的户外休闲游憩需求,充分利用大城市郊区的区位和环境优势,通过景观道路把各具特色的户外休闲游憩中心有机串联所形成的环城游憩系统。由于受地形、道路或其他障碍物的限制,环形结构往往呈不规则状。环城游憩带的纵深距离目前尚存争议,因城市规模、辐射力、交通便捷性和旅游景区点布局的实际而有不同的距离标准,环城半径从15~109公里不等。环城游憩带是现代大城市郊区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城市旅游体系中,它与城市中央游憩区共同构成城市游憩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据预测,在国家旅游发展体系中,其发展趋势未来将占据国内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在目前结构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ReBAM 的特征

(一)旅游用地特征

旅游用地是环城游憩带的物质表现形式。如根据1996年吴必虎对上海市郊9区县的调查,131处景区景点共占地1840km2。各类景点的用地规模差异较大,其中有占地9.067km2以下的微型景点,也有占地在200km2以上的大型景区。其中体育娱乐项目占地尤多,超过其中一半以上。

(二)ReBAM 的交通结构与游客行为

从交通连接特征和游客行为角度看,ReBAM 通常呈放射状网络体系,城市居民多集中于近距离区域,而一部分外地游客多环绕于快速干道发达的中距离区域。

据已有研究表明,一般距城市中心309公里以内,且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的Re‐BAM 空间是城市出游活动密度最大区域。

三、环城游憩的出游方式和消费结构

一般而言,环城游憩的出游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居民周末的自费出游;二是企业组织的奖励性出游;三是部门组织的会议性出游。前者属于散客旅游,是最主要的出游方式,它又表现为携妻带子的家庭游、甜甜蜜蜜的情侣游和三五成群的朋友结伴游等形式。

四、ReBAM 的开发模式

目前,我国环城游憩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利用郊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立旅游休闲度假区

例如市郊休闲公园、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以满足城市旅游者度假休闲需要。

(二)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便宜的地价、建设主题公园

包括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游憩地——景观房产,即房地产开发与旅游度假相结合,集居住、休闲、运动于一体。以此来弥补中心城市的不足,并利用各种方式来增强旅游者的游览效果,提高参与性、娱乐性与享受性。

(三)利用乡村环境与旅游资源开发乡村度假休闲旅游

当今,旅游者厌倦了喧嚣的都市环境,而向往和追求回归自然、走向自然。农村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悠闲意境,让人从中了解各地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为我国休闲旅游开辟一方崭新的天地。

同时,环城游憩开发应与城市内部的旅游开发具备功能上的互补关系,郊区的旅游功能应当适应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持续利用和居民反复出游的需求,即郊区应该具备生态化、多样化、综合性和服务层次逐步提高的旅游开发结构。近郊区可以采用满足市民周末休闲度假式需要的园林、森林和农业观光为基调的综合开发;远郊区则应以郊野公园建设、郊区乡村保护区和郊区生态文化建设等为开发方向。

五、环城游憩带发展现状

(一)环城游憩行为日益普及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加快、旅游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把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看待,但休假时间有限,长线出游受到限制。城郊以其距离城市中心近、交通方便,同时又保留有森林、田园风光的优势较适合都市居民的短期休假,使得城郊旅游应运发展。此外,这些年家用轿车普及很快,自驾车出游成为近年旅游发展的新方式,城郊景点因车程短、路况好等优势也得到了自驾车族的青睐。

(二)环城游憩带建设发展迅猛

市场需求会促使产品的发展,许多城市开始注重环城游憩带建设。目前国内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环城游憩带建设已趋向成熟。城市郊区新景点不断涌现,度假酒店、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观光游、农家乐、采摘游等旅游形式渐趋多样。环城游憩带建设已成为城郊土地利用中的亮点。

(三)环城游憩行为中度假需求逐步增多由观光游览向度假休闲的转变是旅游者成熟的阶段。城郊景区的易达性有助于提高旅游者环城游的回头率,游憩行为也会随之向度假方式转换。目前,环城游憩带建设中也在积极引导,如建设度假酒店、开展多项休闲活动等以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满足其度假休闲的需要。

六、环城游憩带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环城游憩带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注意到由于受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知识素质、投资规模以及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环城游憩带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各景区景点诸如产品同质、同构、主题不鲜明,旅游项目建设档次低、品位差、缺乏规划,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环城游憩带的持续、有序发展。为此,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满足城市居民对环城游憩带的三个共性需求

这三个共性需求即休闲气息浓、娱乐项目多、康体要求高。市民需要的是改造的乡村、改造的自然,在追求乡村环境和亲近自然的同时,最终体现的还是城市生活的本质。一些自然景区把粗制滥造解释为体现“原汁原味”,那是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真实需求的。

1.构造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的复合性

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的复合性表现在休闲和度假两个方面,但其又与纯粹的观光性项目和度假性项目有所不同,它更多地体现了项目的混合性和兼容性。

2.精心建设环城游憩带各景区的独特卖点

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和旅游产品的复合性,决定了景区产品的同质化,这就要求景区要策划第一,突出主题。如郑州金鹭鸵鸟观赏园以鸵鸟养殖和观赏为品牌,以大片的槐树林为背景,组合了地面、水上和空中系列休闲和娱乐项目,获得了良好收益。

3.注重培育文化差异与文化竞争力

在选择卖点时,各景区还应注重在培育文化差异与文化竞争力方面下工夫。

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追求文化差异,形成文化竞争,是对环城游憩带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品牌打造的基础上赋予其文化内涵,提高景区的文化品位,才能真正使二三流的资源成为一流的产品。

(二)注重环城游憩带的可持续性利用

环城游憩带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资源对城市居民而言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应该根据其有限的承载力,科学规划,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城市周边这块具有优良生态环境的“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