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休闲空间概述
休闲空间,是西方国家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起源于18世纪的杂志、咖啡馆和音乐室中,之后持续发展,至19世纪的城市街心公园、运动场和假日旅游之中,到29世纪初已成为城市建设与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2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休闲空间的规划设计与模式呈多样性,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
一、休闲空间和城市休闲空间
“休闲空间”是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场所之一,它既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又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果实,也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亦是展示不同民族、地区文化个性的舞台,更是保持和保留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沃土。
recreation space,来自英文,我国台湾学者译为游憩空间,泛指人的消遣、游玩、社交的场所。我国学者在几年前翻译的“西方休闲研究译丛”中均译为“娱乐”或“娱乐空间” 。但“游憩空间”较之“娱乐空间”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在西方,“游憩”(recreation)是休闲研究(leisure studies)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recreation 是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的一种体现。这是一个合成词,前缀re,表达“不断”、“反复”、“重复”的意思;而creation 的意思是创造。recreation 原意是指“业余消遣或娱乐的方式,有身心的放松,休憩”之意。所表达的思想是:要创造就要有休闲生活、就要有玩耍行为、就要做适当的游憩活动、就要为行为者建造游憩的场所。正因为人有了休闲的生活、有了玩耍的行为、有了适当的游憩活动和游憩的场所,人的创造力才得以更好地发挥,人的教养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行为中提升。recreation 深刻地揭示了休闲与创造及人的多方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与recreation 近似的几个英文词,诸如play(本能的一种要求,实质表达的是人的一种文化现象)、game(有规则的竞赛)、amusement(娱乐、消遣)、entertainment(娱乐、娱乐表演)、sport(运动,尤指文体运动,或运动会)意思都有相似性,但在内涵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休闲空间是指摆脱了一切工作、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后的活动场所,在其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休闲空间从本质上讲是行为环境,是由人们的休闲活动和所处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空间只是一种功能载体、活动的诱因、影响的条件、信息的刺激要素。空间只有与活动相结合,才构成一种活动的场所,才有实际的社会效益和场所效益。
城市休闲空间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及周围都市圈范围内对市民开放的、并能满足不同层次休闲活动要求,且经过一定人工作用的户外行为环境。
二、城市休闲空间的特性
休闲活动对空间的特殊要求构成了城市休闲空间不同于其他城市空间的特点,即开放性、场所性、多义性、宜人性、生态性和文化性。
(一)开放性
按照凯文·林奇的观点,“开敞空间”(Open Space)应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来界定,强调一个空间若准许市民自由活动,可以利用,那么它就是开放的,不与权属、大小、类型或地景特色有关。开敞空间在具体形态上包括街道、广场、公园、滨水区、绿地及其各类空地等。城市休闲空间是“开敞空间”的一部分。
(二)场所性
场所性揭示的是城市休闲空间与休闲活动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城市空间好像是一个容器,它为各种社会生活活动提供场所,但它不是消极的容器,它可以诱发人的活动,是活动的促媒器。能构成休闲活动场所的城市空间需具备的重要条件是有适合休闲活动内容的空间形式。此外,休闲空间还要有适合休闲活动的空间容量,有完成相应休闲活动的时间保证和方便的交通条件。
(三)多义性
在城市休闲空间中,休闲活动之间或休闲活动与其他活动之间的兼容构成休闲空间的多义性特征。人活动的偶然性和城市生活的多元化使得作为人们休闲活动场所的城市休闲空间理应是一种多元功能的多义性场所。城市休闲空间吸引不同目的、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四)宜人性
现代主义城市理论对功能分区的过分强调,背离了生活具体的多样性,城市机体的割裂造成环境死板枯燥,缺乏生气和人情味。城市人口的聚集,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原有城市空间结构,过去亲切的由人主宰的空间逐渐消失减少。
(五)生态性
城市休闲空间的生态性描述了城市休闲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空间这一人工环境与大自然相互依从,构成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是城市休闲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造环境比较起来,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清新的场所,不至于使人产生厌烦的紧张感。城市中存在的人际间的疏远关系,自然环境的亲切感能给予适当的补偿。基于生态考虑的城市休闲空间是有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活力和自然气息的城市空间。
(六)文化性
“文化”是一定民族生活习俗的方式。文化通过符号系统习得和传递,文化的核心由来自历史传统而积累的观念所构成。文化虽然是人工活动的产物,但也是制约人类行为的模式。“休闲”(recreation)是一种极具民间性色彩的文化存在,一种来自大众日常生活本身的客观性状态。城市休闲空间的文化性主要表现为:城市休闲空间是城市记忆的场所;城市休闲空间应该反映一定地区的文化特征;城市休闲空间应该反映休闲作为大众文化类型的特征。
三、休闲空间分类
(一)休闲空间根据空间位置分类
根据不同的空间位置,休闲空间可以划分为室内休闲(Indoor Recreation)、城市内部休闲(Urban Recreation)、都市圈外休闲(Extra‐urban Recreation )三种类型。
1.室内休闲(Indoor Recreation )
室内休闲是指以家庭娱乐为核心的客厅休闲空间,主要以电视、网络等视听活动为主。电视自1928年发明后,它给人类休闲方式带来的巨大变更是发明者始料不及的,在家庭休闲方式中是最主要的方式。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视听装备的多样化,以及休闲方式的泛化,看电视的参与率将逐步下降。但是网络、高保真音响等视听技术的发展又会将人牢牢地“锁定”在居室内。“在家”休闲娱乐参与率不降反升。
2.城市内部休闲(Urban Recreation )
城市内部休闲,又称城市游憩商业区,主要指城市中集住宿、饮食、娱乐、商业各项休闲旅游设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既为旅游者提供观光、旅游、购物、休闲的各项服务,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休闲场所,也有称城市内部休闲岛。
3.都市圈外休闲(Extra‐urban Recreation )
都市圈外的休闲,也可以称为环城游憩空间(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 ),是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国家级或省级旅游目的地。
(二)休闲空间根据供给性质分类
按供给性质分,休闲空间可分为公共和商业两种。
1.公共供给性休闲空间
公共供给性休闲空间指依赖于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非盈利休闲设施和服务,如歌剧院、音乐厅、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
2.商业性休闲空间
商业性休闲空间是指商业机构和组织提供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游憩产品、设施和服务,包括宾馆、饭店、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主题公园、游泳池、划船俱乐部、马术场、滑雪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等。
第二节 城市内部休闲空间
旅游城市化趋势,使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休闲、游憩吸引的中心。以居住地为中心的市民日常休闲游憩地可以定义为城市内部的休闲岛,这些地方可以供本地市民进行自发性的或者社会性的游憩活动,也可以为外来旅游者观光旅游、休闲游憩提供服务,使城市空间富有生机和魅力。
一、城市内部休闲空间分类
城市内部休闲空间根据服务主体分,通常可以分成面向本地空间的休闲空间、同时面向市民和游客的休闲空间、面向外地游客的休闲空间三大类。
(一)面向本地居民的休闲空间1.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及绿化带围绕而成的开敞性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真正意义上的广场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时代,称为Agora,即集中的意思,是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是当时活跃的民主气氛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古希腊人将自己对空间的理解和审美情趣渗透到了广场的设计当中。经历了古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两次兴建的高峰,形成了图拉真广场、圣马可广场、罗马圣彼得广场、卡比多广场等一批古代欧洲城市的典范。长期以来,城市广场一直是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社交性外部空间形态,对加强人民的交流与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就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人们把它称作是“欧洲最美的客厅” 。
城市广场不同于大型建筑物前的开敞空间或者公园中的小型广场,而是特指那些处于城市中心地区,规模较大,对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起到直接的、重要的影响作用的场所,它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成都天府广场等。因此,城市广场是一个包含了由各种安排适宜的设施所构成的、积极的外部空间和人群活动方式的整体。
城市广场通常可以分成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商业广场和交通集散广场等。
2.城市绿地
城市生活不可避免会造成人们与自然的疏离,因此,人类本性中亲近自然、亲近绿色的特征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休闲游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政府部门规定城市园林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环境绿化用地、生产用地、防护绿地以及城市和郊区风景名胜区五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1991)也将城市绿地分成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两大类。公共绿地是向市民开放的有一定休闲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是本地市民在室内的主要休息与游憩用地之一。
(二)同时面向市民和游客的休闲空间
同时面向市民和游客的休闲空间包括以下几种。
1.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主要指综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两大类,前者包括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等,而后者主要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主题公园、游乐公园、历史名园等。
2.城市滨水区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陆地和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城市滨水区包括一定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临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滨水区往往因为在城市中有开阔的水面而形成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地域。在城市规划中,这一地段称为“蓝道”(blue ways),其与绿化带构成的“绿道”一起,构成了开放空间和水道紧密结合的优越环境,是许多城市的点睛之笔,也是市民休闲的最经常选择之一。
城市滨水区经过长期演化,通常有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积累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特色、地域风格的城市文化景观,各类型的古建筑、特色街道、民俗风情和环境艺术等共同构筑了城市文化景观带,如巴黎塞纳河沿岸、伦敦泰晤士河畔。另一种则是由于滨水地区污染、产业转移等原因而走向衰落。对于后者,以游憩和商务活动复兴城市滨水区已在国内外有了很多成功的例证,如美国巴尔的摩港、上海的苏州河、南京的秦淮河、成都的府南河等。通过在滨水区修建公寓、办公楼、购物中心、亲水广场和步行街,充分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
3.文化艺术场所
文化艺术场所主要是指文教娱乐场所(如文化宫、博物馆、网吧、杂技场等)和艺术场馆(如音乐厅、歌舞剧院、美术馆、电影院等)。这类场所既能满足本地居民的精神需求,又为旅游者了解本地精神面貌和民俗风情提供了条件。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丽水金沙》和杭州的《西湖印象》等都可为旅游者在当地旅游的过程中增添精神层次的享受。
4.体育运动场所
体育运动场所主要包括体育(场)馆;球类运动场所,如高尔夫、保龄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健身房,如综合性健身房;专类健身房,如瑜伽、跆拳道、柔道、舍宾等。
5.商业游憩区
商业游憩区主要包括城市CBD、商业步行街(特色商业步行街、美食街、购物街)、娱乐场所(KTV、迪吧、洗脚房、按摩室、浴场)、疗养地(老干部中心、温泉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