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护理学实训指导
7737500000013

第13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3)

第十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COPD)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本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急性呼吸道感染常为急性发作的诱因,常导致肺、心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一、心理社会评估

肺心患者多数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加上疾病迁延不愈,劳动力丧失等身心痛苦长期的困扰,患者常对治疗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或拒绝治疗。亲人对患者的痛苦也会渐渐习以为常,关心不够。因此,护士应亲近患者,理解他们的反应,做好患者、亲属与单位之间的沟通,调动各方面的潜能,促进有效应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肺、心功能不全或缺氧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发绀与COPD急性感染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防御功能降低有关。

(4)体液过多、水肿与心功能衰竭有关。

(5)低效型呼吸型态与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障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心力衰竭有关。

(6)潜在并发症:肺性脑病、电解质紊乱。

(7)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水肿等有关。

(8)照顾者角色困难或家庭应对无效、无能/妥协性与照顾者长期身心疲乏、经济拮据及与患者缺乏沟通等有关。

三、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除观察咳痰、喘息等变化外,要关注患者头痛的主诉,有无意识障碍,球结膜水肿、皮肤出血点、淤斑。出入量尤其是尿量,血气分析,电解质的检查结果。对心衰者应了解其体重、皮肤水肿和盐摄入情况。评估家人对患者的关心和帮助情况。

(2)按医嘱给予抗炎、止喘、祛痰、补液等治疗。

(3)做好持续低流量吸氧的护理:氧浓度一般在25%~30%,流量1~2L/min,经鼻持续吸入,必要时可通过面罩或呼吸机给氧,吸入的氧必须湿化。肺心病采取持续低流量给氧,既能提高PaO2改善缺氧,又不致加重CO2的潴留。

氧疗时的注意事项:

1)保持气道(包括鼻塞/导管)通畅。

2)维持吸入氧流量/浓度的恒定。

3)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发绀及意识状态的变化。

4)及时、正确采取血标本做血气分析,了解分析结果。

5)室内严禁明火以防事故。

(4)慎用安眠镇静剂:患者烦躁不安时要警惕呼衰、电解质紊乱等。切勿随意使用安眠、镇静剂以免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

(5)心理护理:对治疗信心不足,十分痛苦。护理人员在解除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要关心、体贴、理解患者,使其得到温暖,树立抗病信心,密切配合治疗。

四、健康指导

肺心病常反复急性加重,随肺功能的损害病情逐渐加重,多数预后不良,病死率约在10%~15%,但经积极治疗可以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内容除针对原发病外,应强调如下内容:

(1)回避污染环境,鼓励患者坚持戒烟。

(2)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卫生宣教,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增强抗病能力。

(3)积极防治原发病的诱发因素,如呼吸道感染、各种过敏原、有害气体的吸入、粉尘作业等的防护工作和个人卫生的宣教。

(4)自我监测心、肺功能变化。

(5)按医嘱用药、吸氧及随诊。

(6)有心功能不全时应限制水、钠的摄入。

(7)调整姿势,呼吸困难患者的姿势应既有利于气体交换,又节省能量。

(8)向患者和家属传播有关医疗设备(如雾化器、吸入器、给氧装置等)的使用、清洁及维护方面的信息和技巧。

第十三节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面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一、分类

(1)根据血气的变化将呼衰分为低氧血症型(Ⅰ型),仅PaO2有下降,PaCO2常降低或正常,后者PaCO2为升高,同时有PaO2下降。

(2)根据呼衰发生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因突发病因,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呼衰,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所致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O2、CO2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本节将予重点阐述。

二、心理社会评估

重症呼衰患者面临生死的考验,加上机械通气,进入ICU等应激状态,他们都有复杂的心理反应,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其感受与需求,因此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主动亲近患者、关心患者,积极采取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手势、沟通板等)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及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安排其与家人或密切相关者的探访以缓解心理压力,满足其爱与归属方面的需求,促进康复。

三、护理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气肿引起的肺顺应性降低、呼吸肌衰竭、气道分泌物过多,不能维持自主呼吸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黏稠,呼吸肌衰竭,无效咳嗽或咳痰无力有关。

(3)急性意识障碍与缺氧和CO2潴留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有关。

(4)自立能力缺陷与长期患病、反复急性发作致身体每况愈下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呼吸肌衰竭和呼吸道感染加重而致食欲下降、疲乏有关。

(6)有感染的危险与痰液潴留,清除气道分泌物无效有关。

(7)语言沟通障碍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脑组织缺氧和CO2潴留的影响致语言表达障碍有关。

四、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

观察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尿量和皮肤色泽等,观察各类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呼吸兴奋剂)。密切观察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根据血气分析和临床情况合理给氧。

(1)Ⅰ型呼吸衰竭无二氧化碳潴留,中枢对二氧化碳有正常的反应性,根据缺氧的轻、中、重度程度,可分别给予低浓度到高浓度吸氧,即1~5L/min。

(2)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低氧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主要靠缺氧来刺激,只能采取控制性给氧,即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

(3)对于急性呼吸衰竭,如呼吸心跳骤停、电击、溺水、中毒后呼吸抑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给予50%以上高浓度氧或行高压氧治疗。

3.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更换体位和多饮水4.危重患者的护理

(1)危重患者每2~3h翻身拍背一次,帮助排痰。对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加强湿化吸入气体。

(2)神志清醒者可每日2~3次做超声雾化,喷雾吸入,每次10~20min。

(3)危重患者或使用机械通气者应做好特护记录单。

(4)重危患者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预防发生褥疮。

(5)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

(6)病情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按人工气道护理要求。

对于经过积极治疗和处理,病情仍趋于加重者,应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行辅助通气。气管插管为分泌物吸出提供了有效的急救措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护理要求为:

1)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固定要牢固,松紧适宜,防止脱落或扭曲。

2)保持气管切开伤口处清洁,每日更换敷料1~2次,如疑有感染,需做局部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3)充气气囊每4h放气一次,以防止气囊长期压迫气管黏膜,引起溃疡或坏死。

为防止气囊以上部位分泌物流入下气道,加重感染,气囊放气之前应吸净口咽部的分泌物。

4)吸痰时要注意无菌操作,每根吸痰管只用一次,用毕煮沸消毒。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避免黏膜损伤,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以免加重缺氧。痰液黏稠时,吸痰前先注入生理盐水3~5mL,以稀释痰液。吸痰后可滴入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5)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的湿化作用丧失,吸入的气体必须加温湿化,可采用蒸汽或超声雾化吸入等措施,防止痰液干燥结痂。

(7)建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按机械通气护理要求。

五、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和转归。

(2)鼓励患者做缩唇腹式呼吸以改善通气。

(3)遵医嘱正确用药,熟悉药物的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等。

(4)鼓励患者适当家务活动,尽可能下床活动。

(5)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暖,季节交换和流感季节少外出,少去公共场所。

(6)劝告戒烟,如有感冒尽早就医,控制感染加重。

(7)若痰液增多、色变黄,咳嗽加剧,气急加重或出现神志改变等应尽早就医。

(8)急性呼吸衰竭时,及时去除原发病或诱因,可以缓解病情。慢性呼吸衰竭经治疗一般可以缓解病情,关键是预防。要积极治疗导致呼吸衰竭的疾病。治疗休克和严重感染时,要控制输液速度,保持出入量平衡,避免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是防止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

(沈健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