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案例
7737200000039

第39章 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4)

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对培训项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张少林认为,培训应该由需求而定。索爱的人力资源部门将培训划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即必要的培训和非必要的培训。必要的培训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技能培训和管理层培训等。而非必要的培训则是指那些帮助员工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训。

对于必要的培训,人力资源部门规定,员工必须准时且全程参加。如果有缺席或迟到的情况,人力资源部将取消该员工的本次培训,并安排员工重新参加该培训,以确保高质量的培训。对于非必要的培训,人力资源部会根据员工的需求并结合企业自身的需求来制定。

比如在英语培训上,人力资源部门调查后发现,以前英语培训的重点是基础语法。实际上,索爱大多数员工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因此对于这些员工来说,以前的培训实际上浪费了培训资源,员工的英语培训应该更注重口语能力。于是人力资源部门制定了适合员工的英语口语培训项目,员工参加过培训后,口语能力真正得到了提升,因此口语培训受到了员工的欢迎。

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个别业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申请的培训项目,设计了一个培训需求分析表格。各业务部门在申请培训项目前,必须填写该表格。张少林介绍说,“通过填写培训需求分析表格,业务部门主管就可以判断这项培训是否真正有价值,应该选择什么种类的培训以及什么样的员工应该参加培训便一目了然”。

培训需求分析表转到人力资源部门后,人力资源部门会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认定培训有价值就会批准该培训申请。反之,则会将表格退回部门主管另行考虑。一次,一位经理为所在部门员工申请攻读MBA的培训费用直接找到了张少林,希望可以批准培训。张少林和这位主管认真地说,如果这位员工是公司认可的高潜力人才,或者这样的培训对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能带来价值,这个培训申请可以批准。最后这位主管经过考虑后放弃了申请。

张少林说:“索爱在培训上并不是吝啬,而是希望能有效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源,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索爱希望不是为了完成培训而培训,而是真正对企业对员工有价值地利用培训资源。”

三、人才本土化策略

随着索爱的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成为索爱全球战略布局的重点。现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占索爱全球销售总额的8%。2002年8月,索爱成立不到一周年,在北京成立了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产品(中国)有限公司。索爱的研发中心、工厂也相继在中国成立。

索爱中国深知本土化对索爱发展的重要性。本土化的优势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和人力成本的控制等方面都至关重要,同时,人才本土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员工职业发展天花板的顾虑。

索爱中国区总裁古尼拉上任伊始就确立了本土化策略。古尼拉认为,人才本土化是生产、研发、销售本土化的前提,在中国赢得本土化也就赢得了中国市场。

当时有很多外籍员工抱怨中国员工不能讲流利的英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沟通。古尼拉反问道,“你会讲中文吗?不会中文怎么了解中国市场呢”?

目前,中国是索尼爱立信目前唯一集研发、采购、生产、地区销售和营销于一体的市场,索爱中国的员工本土化程度已达到90%。

张少林还强调,索爱在本土化进程中设立了接班人制度,即每一位在职高管必须指定一个接班人。接班人制度鼓励外籍高管指定中国籍员工作为接班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索爱的本土化。接班人制度也保证了索爱在人事变动时的稳定性。

资料来源:陈艳艳.中国新时代,2006(12)。案例收集:朱志平。

【案例057】

西门子的“文化创新秘密”

从现在展望未来,从未来回溯到今天,150多年来,西门子在行业内保持着领导者的地位。关注社会经济的趋势、市场的趋势、客户业务的趋势、技术的趋势……西门子不断创新。而作为创新者,西门子也在改变着行业,改变着世界。

近日,西门子股份公司的执行委员会成员、西门子中央研究院院长魏瑞思在上海公开了西门子创新的秘密。

一、渐进式创新与革命性创新

对一家公司来说,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的必经之路包括整合产品组合、优化流程、减少产品的复杂性,以及根据成本设计,对现有业务进行扩展等。

这种连续性更新带来的创新方面的策略就是渐进式的创新。这一创新方式非常稳定。

而在魏瑞思看来,还有一种创新方式则显得不那么稳定,即革命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突破,但时间长、风险大,对市场的预测必须准确。魏瑞思说:“对于不连续性的创新,你必须要有耐心,必须要有直觉,必须要有全面的视角。”渐进式的创新对于每个公司来说是必须要进行的,而革命性的创新,可能是人们都有所畏惧和不愿意冒险的。

二、创新者的困惑

在长期的创新实践过程中,魏瑞思发现一个现象,愿景家、创新者和市场领袖很难集于一身。“很遗憾的是,有的时候这些创新者并不一定就成为一个赢家。”当新的技术周期不停地在我们周围发生时,对于企业来说,就要正确地预测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要么自己吃掉自己的业务,要么被别人吃掉。

“另外一个教训,就是老的技术会‘杀’回来。”魏瑞思说,千万不要认为新技术产生了,老技术就会自动消失。一个例子是,液晶技术到来之后,老的技术并没有消失,反而在技术和应用上持续创新。这使得前者不得不努力向市场证明自己的性能。因此,魏瑞思提醒说,创新的战略,要沿着技术的生命周期进行定位。要强调自己的基本技术,控制基本技术,同时还需要有远景和自己的业务流程。

除此之外,还要精通客户的业务和流程,了解客户的业务;在技术上具有领导力;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并且要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标准制定者,同时还要去和其他公司进行合作,必须要引领市场上的研发;优化创新流程;和顶尖大学合作。

三、创新文化四要素

对于公司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创新文化和优秀的人才网络。

作为软性的因素,创新文化看不到也摸不到,但对于企业却是不可或缺的。

到底什么是创新文化?魏瑞思认为有四大要素:首先,必须具有客户导向。

其次,管理层要关注创新,必须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创新目标,并且有一个适当的系统控制创新人员,还要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旦创新成功要给予到位的奖励。

第三,要创造一个敢于冒险的氛围。这里所说的冒险不是一味地蛮干,而是鼓励员工用挑战精神迎接困难。同时要赋予创新者充分的信任。

第四,追求卓越,要设立一系列的创新标杆。这些标杆来自行业内最佳的企业,同时要试图使自己的公司成为行业的标杆。

资料来源:王立伟.国研网,2006‐03‐08。案例收集:朱志平。

【案例058】

沃尔沃:安全是一种信仰

在购车日益普遍化的今天,一位汽车评论家说:“你若是追求身份,不妨去买辆奔驰;如果你要张扬个性的话,可以试试法拉利;对于想在碰撞中不受伤害的人士来说,沃尔沃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尽管世界上没有那个官方组织将“世界上最安全汽车”的称号授予沃尔沃,但沃尔沃的确是汽车安全的“无冕之王”。世界上第一辆沃尔沃轿车于1927年诞生于瑞典的歌德堡,它的两位创始人古斯塔夫·拉森(Gustaf Larson)和阿瑟·格布尔森(Assar Gabrielsson)自创立之初就对这个品牌提出了三个核心价值观:安全、环保和质量。在此后的近80年中,沃尔沃一直秉承着创始人的品牌理念,时至今日,沃尔沃汽车公司已经成为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和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并以质量和性能的优异在全球享有盛誉。

特别是在安全系统方面,沃尔沃汽车公司更有其独到之处。

虽然在外观上与奔驰和宝马的时尚、奢华相比,沃尔沃总显得逊色许多,但是在岁月的涤荡中,它能如此从容淡定,独立于潮流与欲望之外,这是因为沃尔沃从不卸下厚重的家庭责任,它把对生活与生命的呵护延伸为一种信仰。

一、撞击声下诞生的安全车形象

沃尔沃公司的创始人从公司创建之处就强调汽车的使用安全,古斯塔夫·拉森(Gustaf Larson)和阿瑟·格布尔森(Assar Gabrielsson)曾说过:“汽车是由人来驾驶的。因此,在沃尔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始终立足于一个指导原则——安全第一。”

早在1926年,沃尔沃在售出第一辆汽车之前就对沃尔沃轿车进行了首次撞击试验。在斯德哥尔摩至哥得堡的公路上,一辆名为“雅各布ov4”的沃尔沃轿车与一辆美国轿车进行了正面撞击试验。结果,进口的美国车几乎成为一堆废铁,而沃尔沃轿车只有几处撞击的伤痕,车子大体上安然无恙。

从此,沃尔沃轿车开始树立安全轿车的形象,并屡获大奖,如麦克王子道路安全奖、欧洲碰撞四颗星奖、英国房车赛总冠军等。

而进行汽车碰撞测试的传统也在沃尔沃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在2000年建成的全球最先进的汽车安全试验中心——瑞典沃尔沃汽车安全中心,每年总共有大约450次的碰撞测试在这里完成。在至今7年多的时间里,沃尔沃在其汽车安全中心完成的碰撞测试已经突破了2000次,而每一款新的沃尔沃车型都要接受100~120次的碰撞试验。

二、高产的汽车安全产品发明家

自1927年成立至今,沃尔沃始终坚持以关注人身安全为准则的安全理念,其创始人就曾说过:“无论做任何事情,沃尔沃始终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安全。现在是这样,以后还是这样,永远都将如此。”每一年,沃尔沃都要投入大量的费用进行安全方面的产品研究和开发,并不断地对已有成就进行改进。这种自省的精神使沃尔沃在汽车安全产品的研制方面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为汽车工业奉献了大量具有前瞻性的安全发明。

早在20世纪40年代,沃尔沃的汽车上就配置了诸如胶合挡风玻璃和安全车厢笼架等创新产品。在1959年,沃尔沃推出了由波哈林发明的三点式安全带,它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挽救了最多生命的技术发明之一。在卡车方面,沃尔沃也推出了多个创新方案,包括安全驾驶室、可变形方向盘以及ESP 电子稳定增强系统等,这些方案都已成为整个汽车业的标准。

时至今日,为了从全方位保持沃尔沃在汽车安全领域的优势,沃尔沃依旧在不断地推出新的安全措施,并重点研发可预测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各种系统。沃尔沃依靠多年来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公司的产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迈上一个新台阶。

1.更优化的主动安全系统

为了便于对驾驶环境作出更加全面的评估,为驾驶员提供更多帮助,沃尔沃汽车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可监测车外交通情况的先进功能,其最新型的主动安全系统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世界首创的可覆盖盲点的摄像机监视系统;二是带距离监测功能的智能巡航定速系统;三是出现撞车危险时可发出警示并自动增强制动力的装置。

2.更智能化的驾驶信息系统

IDIS智能驾驶信息系统,于2003年首次配置在全新的沃尔沃S40型轿车内,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拥有这项设备的汽车。该系统可不间断地监测汽车的某些功能,例如转向盘的转动情况、油门踏板的动作过程、转向灯的使用频率以及踩刹车的力度等。该系统可以让驾驶员在最适当时刻获取最需要的信息,在遇到严重情况时不会受次要信息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

3.更具人性化的安全设计

随着儿童乘车安全问题关注度的提升,沃尔沃的工程师们研发了双阶段内建式儿童安全座椅,不仅座位可以调整,而且安全带的紧束位置也可作调整,避免不当的安全带位置在意外时伤害到儿童身体。

除了儿童使用的安全座椅外,沃尔沃还考虑了“准儿童”——胎儿和他们的妈妈,这在当今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沃尔沃安全中心设计的一个计算机模型可用来详细记录安全带及安全气囊对子宫、胎盘和胎儿的影响,以及胎儿如何进行相对于其母体的运动等信息,这些信息在不久的将来可用来试验新的座椅和其他安全系统的设计。

三、沃尔沃的取舍之道

与宝马、奥迪或丰田生产车间里先进繁忙的生产线和严整高效的制造过程相比,沃尔沃的生产方式是相对落后的,然而这正是沃尔沃的聪明之处,因为它清楚自己的定位与选择,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集中精力打造自身品牌的特色。这也正是沃尔沃在安全方面获得盛誉绝不是偶然的原因。几十年来,公司始终将安全作为品牌的核心理念,并为全方位地经营这个核心价值倾注了大量心血。

1.巨额的资金投入

在汽车制造方面,沃尔沃秉承安全设计理念,不惜血本采用多H 结构和高强度钢材。首先在车身结构设计中,同为福特集团旗下品牌的马自达,在其车身的底部、侧面和顶部这三个部分采用了三个“H”形的刚架结构来加强车身刚性,而沃尔沃则采用了多H结构,并通过采用4种刚性不同的钢材来制造骨架,这样能够更好地减少碰撞时的车身形变,保护乘客。其次,在用料的选择上,沃尔沃使用了21%的加强钢和极高强度钢,车身有近60%的部位是经过加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