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案例
7737200000020

第20章 国际企业的经营环境(6)

业界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目前国内零售业的局面是中小超市“补贴”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巨鳄。供应商不惜亏本也要挤进沃尔玛、家乐福的采购渠道,视之为提高知名度和打品牌的最有效手段,因为这意味着其产品和生产流程得到了国际企业的认同。这种认同甚至比政府部门的认同更有价值,中小商场、便利店、小卖部等传统渠道都追随这些大零售商进货,他们才是供应商真正的利润来源。

专家指出,在发达国家,一般都有控制大型零售商垄断行为的法律法规。如美国针对超市店大欺厂、向供货商提出种种条件、要求供货商交进场费等情况制定了《罗宾逊波特曼法案》,规定对有可能垄断市场的商家,不许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不许向供应商要求特殊折扣及不合理费用。还有一些国家对大店、小店的营业时间做出规定,要求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的营业时间不能过长,为便利店、中小型超市提供生存空间。

2005-2006年,外资在包括卖场、百货、家电等专业店在内的多种零售业态掀起了此起彼伏的并购、拓店狂潮,也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

“中央有关部门曾就此召集了专家和业内人士低调研讨了这一轮新的并购热潮。”一位参与研讨的上海专家称。

经过几轮的论证,多数专家的结论是:外资的大举并购并不会影响所谓的“经济主权”,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包括商务部、上海经委等中央和地方部门的认同。“相比于重工业、制造业而言,决策层认为零售业规模较小,且极为分散,不存在危及经济主权的可能。”

专家称,目前决策层的观点是,在继续坚持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基调下,加强在财务审计、税收待遇方面的政策制定水平和监管能力,同时鼓励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内资零售企业的市场化竞争,以尽快适应市场,并成长壮大。

但专家们仍然担心,拥有了黄金位置的先天优势之后,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日子自然是更加有滋有味了,日益壮大的市场份额,势必成为向上游供应商漫天要价的“筹码”。

专家们强调指出,外资在我国肆无忌惮的掠夺式经营,根源在于我国在商业立法上严重滞后,缺少一部类似于《商法》的上位法以及《大店法》、《专卖法》等众多的商业子法。用健全的法律制度去规范企业,才能给外资、内资企业一个公平竞争和经营的环境,也符合全球惯例以及加入WTO时的承诺。

【案例029】

康冠:看大型企业如何解读电子商务

长期以来,由于电子商务和网络本身具备的特征,人们普遍认为中小企业更容易依靠电子商务这项新兴商业模式获利。而大型企业可能由于本身机构的繁杂且自身已积累了稳定的客户源等原因,不能明显地受益于电子商务。但是深圳市康冠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则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解读。

康冠外销部经理廖波帆先生认为:电子商务既是企业获取订单的交易平台,更可以作为一种广告手段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增强企业的影响力,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形象。

一、与时俱进

“一个企业的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康冠在技术、思想、管理等方面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2002年,康冠已经成为国内显示器领域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内外多家着名电脑品牌的OEM生产伙伴,康冠在跃居大型企业行列的同时,又积极投身到电子商务的行列中。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和趋势,不把握这样的新机遇,自己就会首先被时代抛弃。”选择有影响力、具有实际推广效果的电子商务平台,借助其影响力来提升自身的价值,这就是康冠从电子商务上看到的广告效应。

二、寻找合作

为了全面展示和提升企业形象,树立起广而告之的品牌效应,康冠开始寻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作为自己的合作对象。最终,康冠选择与中国制造网(Made‐in‐China.com)合作。中国制造网以其独有的域名吸引着世界各地采购商的关注,并在全球着名的搜索引擎中享有不错的排名。一开始合作,实力雄厚的康冠就成为了中国制造网的“Audited Suppliers”(认证供应商),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瑞士SGS 集团的实地认证,还参与了其他的付费广告服务,展示了康冠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让其产品在第一时间就获得买家的信赖,有助于企业的口碑营销。

在赛迪顾问的最新统计中,康冠的OEM业务已跻身全球该行业的前四位,这在国内同行业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取得ISO 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的企业之一,这都为康冠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增加了重要筹码。

【案例030】

美国汽车巨人集体沉沦

美国汽车业总是坏消息不断。从2005年福特公司的经营危机到2006年的通用之困,如今美国第三大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又将被戴-克公司出售。

什么原因造成美国汽车业如此动荡不堪呢?

在日本汽车工业强大攻势下,美国汽车巨头的地位正岌岌可危。最令人丧失信心的消息是,数周前市场传出,戴-克公司有可能出售连连亏损的美国克莱斯勒。这是十年里克莱斯勒第二次被推上拍卖场。1998年5月,戴姆勒-奔驰公司以350多亿美元的价格并购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2003年9月,当丰田的汽车销售量第一次超越克莱斯勒的时候,《纽约时报》就颇为忧虑地表示:“美国汽车工业多年来所惧怕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那时,丰田汽车公司只是把克莱斯勒挤出美国三大巨头行列。今天,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其中一员将由此而消失。

谁将能像当年拯救克莱斯勒、通用那样成为拯救美国汽车业的功臣,现在一切还是未知数。

一﹑工会之累

在遭受外国汽车制造商猛烈打击的同时,底特律的这些汽车公司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关闭自己的工厂。

福特2006年度亏损127亿美元,比2005年的亏损整整高了21亿美元。

2006年1月份,福特宣布将在2012年前再裁员3万人,并关闭14家工厂。

通用汽车也好不到哪里去,2008年之前它得关闭12家工厂,而克莱斯勒也在2007年2月宣布将裁减1.3万个职位,即使如此依然难以扭转颓势。

显然,这些举措并不是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工会(UAW)所希望看到的。

2006年年底特律车展期间,与光彩夺目的香车、名模形成对比的则是,数百名底特律汽车工人在展馆外打出“一个人受伤就是所有人受伤”、“叛徒还我养老金”等抗议标语。

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工会这个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工会组织,为美国的汽车产业工人争取到了全额支付的医疗费用、法律咨询、对子女的照顾、退休金、假期、教育补贴以及失业保障金。

在与通用、福特以及克莱斯勒订立的劳工合同中,UAW一再声明,即使在工厂停业期间依然要付给工人全额工资,而且如果没有工会同意,不能无限期地关闭工厂。

如此,美国汽车公司又多了一项任务——不断与UAW谈判。长久以来,两者彼此或有让步。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拯救危机之中的克莱斯勒,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工会做出了降薪、工资冻结、废除员工生活补助等一系列让步。现在,或许应该是这些汽车巨头让步的时刻了。

然而,面对这样一份高额福利清单之时,任何巨头都会有所顾虑。以通用为例,2006年,通用为现有雇员、退休人员及家属支付的医疗保险就高达50亿美元,养老基金更是高达860亿美元。正如《纽约时报》记者米什莱恩·梅纳德在《底特律的没落》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无形中使每辆车的成本增加了12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