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率研究
7735600000026

第26章 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产业效率损失——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2)

所谓产业组合(Industrial Group),是相对于单个区域的某一产业而言的,它由全国各个区域的同一产业组合构成。鉴于此,我们对产业组合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前,有必要借助单个产业的技术效率问题作一点说明。CRS曲线表示的是单个产业的最优规模生产前沿,VRS曲线表示的是相应的可变规模生产前沿。由于CRS假设只有当所有决策单位在最优规模上生产时才是适用的,而当市场不完全、资金约束等原因存在时,单个决策单位并不会在最优规模上生产。所以在可变报酬条件设定下对技术效率进行测度时,技术效率TE就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E)和规模效率(Scal eEfficiency,SE),即TE=PE×SE,其中纯技术效率PE为APV/AP,规模经济效率SE为APC/APV,技术效率TE等于APC/AP。技术效率TE表明,实际生产点距离最优规模CES生产前沿的距离,PPC的距离越长,说明技术效率的损失越大,技术效率损失也可以用1-APC/AP表示。纯技术效率PE表示的是实际生产点距离可变生产规模前沿的距离。规模效率SE则是对可变生产规模前沿与最优规模前沿的距离的测度,如果SE=1,则说明生产单位是在最优规模上进行生产。如果技术效率TE的值为0.8,其经济含义就是说在保持产出水平不变时,可以使投入节约20%,或在保持投入水平不变时,能够使产出水平提高20%。

假设全国的某产业I是由M个地区的i产业组合构成;单个地区产业im的投入有K种,产出有L种,那么对于产业im来说,投入又可以表示为向量xm,产出为向量ym,某产业I的投入则可以表示为矩阵K×M,产出为矩阵L×M。当单个地区产业的生产位于生产前沿下方时,即给定一定的投入,产出并没有达到前沿水平,则说明这一产业存在着技术效率损失。

而全国的产业是各个地区产业的组合加总,所以当各个地区产业的技术效率存在不完美时,那么全国的“产业组合”也应当存在技术的非效率问题。

从上述部分易知,单个产业的技术效率容易测度,但由于全国“产业组合”的整体技术效率并不等于各个地区该产业的技术效率的简单平均,所以当我们对“产业组合”的技术效率进行测度时,碰到的问题正如朱顺林(2005)所提到的,那就是全国的产业组合技术效率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分解和测度?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产业组合的技术效率并不等于各个地区该产业的技术效率的简单加总,为区别单个区域的产业技术效率的概念,我们在本章中继续使用朱顺林(2005)对产业组合技术效率的界定,即把全国所有地区的该产业进行加总组合成为一个代表该产业全国总体技术效率水平的“虚拟产业”,而且只要各个区域产业的加总集合是一个凸集(Con‐vexSet),那么代表全国的“虚拟产业”便会与一个假想的地区的技术效率相等。假如T的值是0.85,那么就表明全国的这一产业不需要增加任何投入就可以使各种产品的产出提高15%,或在保持各种产品产出水平不变时,就可以使投入减少15%。对于第二个问题,即要对产业组合技术效率的不完美进行测度,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找出影响产业组合技术效率不完美的因素在哪里。

在借鉴郑毓盛等(2003)和朱顺林(2005)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把生产点P推移到最优规模生产前沿的B点,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各个地区产业自身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效率问题;二是各个地区要改变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产业结构扭曲问题;三是要促进要素市场的完善,建立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推进要素在区域之间进行合理流动,从而使各个地区的产业选择“适当”的投入从而达到最优的生产规模。也就是说,导致产业综合技术效率不完美的原因主要是:①各个地区产业自身生产过程中的纯技术非效率问题;②由于要素市场扭曲导致了产业结构扭曲,而产业结构的扭曲导致了产业的技术非效率;③在要素价格扭曲条件下,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不能实现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企业生产中的要素投入是在错误的价格信号引导下进行的,这会导致产业的规模效率存在不完美问题。从以上分析可知,产业组合技术效率可以分解为各个地区内的产业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产业结构效率。其中后两种因素是要素市场扭曲的产物,二者的乘积就是要素市场扭曲导致的效率损失。进一步,我们还可以把产业组合规模效率定义为要素市场扭曲导致产业投入量的扭曲,而产业结构扭曲可以定义为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产业投入价格的扭曲,并且根据它们的关系可以推知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越高,则由这两个指标乘积所表示的效率损失就越大。

接下来的部分我们主要是对产业组合的纯技术效率、产业组合的规模效率和产业组合结构效率具体测算的一个分析说明。对于产业组合技术效率(TPE)和产业组合规模效率(TSE)的测算,我们继续沿用朱顺林(2005)的方法,把组合产业纯技术效率定义为各个地区纯技术效率的加权平均值,其中权数为各个地区某一产业的实际产出在全国同一产业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

而对于产业组合的规模效率,同产业组合的纯技术效率类似,我们用各个地区的产业规模效率值进行加权平均获得。

最后,上述指标的关系可以进行简单说明。全国组合产业的实际产出为图中的P点。这时我们可以得到全国的产业组合技术效率指标为AB/AP。根据上述对产业组合技术效率的分析,这一指标的不完美是由三个因素导致的。一是各个地区的产业纯技术效率。可知,如果各个地区的产业的实际产出从P点移到PV点,那么这部分效率损失就会消除。假设各个地区的产业都达到了最高的技术效率水平,其组合产出点D点,则AD/AP就是各个地区产业的组合纯技术效率指标。二是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效率。虽然D点实现了纯技术效率,但在要素市场扭曲的情况下,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扭曲并没有得到纠正。假设经过调整,适宜的产业结构位置在C点,则AC/AD就是各个地区产业组合的产业结构效率指标。三是各个地区的产业规模效率。在要素市场扭曲的情况下,各个地区的产业并不会在最优规模上生产。可知,如果要素价格扭曲得以消除,则各个地区产业的实际产出从PV移动到PC点时,那么这部分效率损失就会消除。我们把组合产业的规模效率指标用AB/AC来表示。综上可知,全国的组合产业技术效率可以分解为上述三个因子,其关系式可以记为:AB/AP=(AB/AC)×(AC/AD)×(AD/AP)。

第四节实证分析及研究结果

本节首先对实证分析采用的数据和变量给予说明,然后基于计量分析软件对产业组合技术效率进行分解,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阐释。

一、数据与变量说明

本节选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9-2005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技术效率损失的研究。之所以选用制造业,一方面,是它在总量上占有较高比重,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在对产业技术效率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还试图对中国各地区间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扭曲问题进行探讨。

在变量的选择上,我们用产品销售收入来表示产出,用固定资产净值余额表示资本投入,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劳动力投入。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我们分别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各地区的产品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净值余额进行平减,得到了用1999年价格表示的各变量的实际值。然后,我们使用DEAP2.1软件对产业组合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分解。

二、分析结果

1999-2005年产业组合技术效率测度及分解结果的报告。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全国的制造业来说,产业组合技术效率在1999-2005年总体上保持了一种下降趋势。具体来说,产业组合技术效率的值在1999年最高,为0.733,在2003年最低,为0.6890,到2004年又上升为0.707,到2005年又下降到0.690。这说明在1999年,在保持制造业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投入降低约27个百分点;或保持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制造业总产出提高约27个百分点。而到2005年,如果使投入保持不变,则可以使制造业总产出提高近3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在考察期内我国制造业的资源利用潜力还远未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