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7730800000008

第8章 精美肴选齿舌生香(6)

究其历史,金针菇在华夏神州,老早就有它的踪迹,但当时主要是自然界野生的。元时《农桑辑要》一书,就已记载了它的存在。可是后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湮没无闻。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闽南有关部门从日本引进新的栽培技术,主要是“黄化”技术,才使其从原先的褐色,变成娇黄柔嫩。神州名菌,从此从形态、色泽、口味上都起了根本的变化,成为中西合璧的绿色食品。

杭州最早制作金针菇菜肴出名的,是西子湖畔华北饭店的名厨罗玉桂。

1986年初夏,有关部门在华北饭店举办了一个蘑菇宴,笔者应邀得以赴宴品尝,始知这一名菇已经进入杭城,并以它多姿多态的花色品种,令人十分高兴。这个难能可贵的蘑菇宴,共上冷盘一个,小碟八味,热菜十一道,点心两种,全用猴头、银耳、草菇、香菇等蘑菇作主料做成。其中金针菇菜点就有五只:金丝双脆、金菇里脊、芙蓉金菇、金菇银茸酥糕、小鸡金菇酥,运用了凉拌、滑炒、烩、蒸、点心等五种制作方法。比如凉拌的金丝双脆,以爽脆的海蜇皮丝配以脆嫩的金针菇,浇以麻油、辣油、酱油,香、辣、脆、鲜、嫩,五美兼之,十分清口,食者无不为之倾倒。筵席的主要制作者,即是罗玉桂。罗还与食用菌研究者倪宗跃共着《中国食用菌菜谱》一书(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个蘑菇宴,一本蘑菇菜谱,使得杭州人逐渐熟悉了这种有益人体的绿色食品。

而今,杭城周围的农民已经大量栽培金针菇,每到冬春之时,纷纷上市,市民们都能吃到这种口味爽脆鲜嫩而又营养丰富的名菇。

金针菇,质嫩味美,最宜沸水焯后凉拌,又宜入汤制羹、配肉丝滑炒、做火锅菜……

朋友,寒凝大地金菇生,正是品尝好时光!

天目笋干甲天下

在浙江省西北部,绵延起伏百里的天目群山中,不但名胜古迹众多,更有满山遍坡的葱翠竹林。那里生长着毛竹、淡竹、石竹、紫竹等四十多个品种的竹子,素有“江南竹乡”之称。

每年入春后,各种鲜笋破土而出,大量运往杭嘉湖平原上的市镇和上海,为千家万户增添佳肴。到了春夏之交,天目山的野笋——石竹的嫩笋又开始出土,此刻,便是天下闻名的“天目笋干”上场之时。

天目笋干,主要由石竹的嫩笋制成。石竹嫩笋,粗约1畅5-2厘米,长约15厘米,色白或嫩黄、微青,质地脆嫩,且鲜中带甜。由于出笋之时,发得旺、老得快,一般需在发笋后半月内迅速加工就绪。竹农在此季节,纷纷带了行李,在石竹丛生的深山露宿,就地加工笋干。一般加工过程需经拗、削、煮、焙、揉、压等20多道工序。

加工好的笋干,一般按形态及质量分为“肥挺”、“秃挺”、“直挺”、“焙熄”等五个品种,其中尤以“焙熄”为名贵,乃全系笋干尖头制成。一般要1360斤鲜笋,25斤盐,才能制成100斤笋干,而100斤笋干才能摘取1斤又嫩又鲜的“焙熄”。

据《杭州府志》记载,“笋出天目者佳”。由于竹笋含有丰富的各种氨基酸,制成笋干后,味道特别鲜美。用来做汤、烧肉、烩菜、炖豆腐、做馅,都能增添鲜味。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用来做汤,能使“疰夏”的人,生津开胃恢复食欲。着名的新杭帮菜一绝——张生记的笋干老鸭煲,就是用老鸭、天目山笋干与金华火腿烹制的。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笋干不但为我国人民增添美味,而且远销港澳和东南亚、日本等地,深受海外同胞和世界各国人民欢迎。

食雕奇葩

炎夏三伏,骄阳如火,走进杭州菜馆,品尝一只用西瓜雕刻而成,内装鸡丁、虾仁、干贝、火腿粒等鲜美配料的西瓜蛊,使人回味无穷。看着那装料的西瓜,被雕刻成一个花团簇拥,或者龙飞凤舞的盛器,你就会在品尝美味之余,陶醉于雕刻艺术之中,感到赏心悦目,热浪便开始在身边消退,一种美的意境占据了心灵。

雕塑家们常用木头、水泥、金属、泥土、石膏作为雕刻的材料,而饮食界的艺术大师,却用水果、蔬菜、面团、肉类、鸡蛋进行艺术加工。白瓷盘中的“曲院风荷”,黄瓜拼成“荷叶”,衬着火腿刻成的“荷花”,与实景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青花瓷盘中的“双喜临门”,用食品的自然色彩去塑造喜鹊与梅花的相依形象,同样栩栩如生,可与国画大师笔下的工笔画造型媲美。这种别具生面、独创一格的食品雕刻,其实也是雕塑艺术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其中的一个流派,当然更重在讲究色彩的鲜艳与形态的逼真,比较注重写实的手法。

这种食品雕刻,在我国南宋时期是一个鼎盛的时代。周密的《武林旧事》第九卷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农历十月,宋高宗赵构幸临清河郡王张俊府,张俊进奉御菜250种之多,其中就有用蜜饯雕刻的食品12种。这些雕刻食品,用的材料有笋、冬瓜、木瓜、金橘、青梅、姜、橘子等,雕的花样则有鱼、花、荷叶、球儿等。这些雕刻食品能够进奉帝王,技艺一定是十分高超的,花样也定然栩栩如生,可惜没有留下这些南宋食品雕刻的图案与雕塑家们的名字,以便今人研究、学习。

食品雕刻是餐桌艺术的主体之一。今日食品雕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技艺亦越来越精湛。追溯其历史渊源,当可在南宋的典籍记载中找到引伸的脉络,这是值得国人引以为傲的。可见华夏雕塑艺术,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地进入各个领域,特别是进入饮食方面,可见其之奇妙精巧,使人叹为观止。

别具一格的素“虾爆鳝”

隔壁巷里住着一位老太太,年轻时上过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现在已70多岁了。眼不花耳不聋,每天看报,市面灵得很。每逢路上碰到我,总是唠唠叨叨地说:“你啊!在《经济生活报》上写虾爆鳝的文章,说得活龙活现,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啦!唉!可惜是荤的,我不能开戒……”

今天买菜又碰到她,她还是唠叨,没忘虾爆鳝。我便笑着说:“您想尝虾爆鳝,又不能开戒,杭城有的是全素虾爆鳝呀!”老太太一听,眼珠睁得桂圆大:“真的?在哪里?你打听清楚了,我请客!”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我陪她来到延安路闹市的一家素菜馆,一个30岁左右的师傅接待了我们。

素虾爆鳝上桌了。一段段金黄色的“鳝背”,微带褐色,散发着浓香;一颗颗“虾仁”,白中透出玉色。老太太见了,尖声嚷道:“啊呀!这是荤的呀!黄鳝、虾仁不是清清楚楚的么?”

我再三对她讲,是素的,她就是不信,筷子一动不动。没有办法,只好把做菜的师傅请来说明。做菜的师傅笑眯眯地对不肯下筷的老太太说:“你放心,‘鳝片’是用香菇做的,‘虾仁’是用荸荠做的,油用的是菜油、麻油,没有一点荤的东西!”

老太太半信半疑,吃了一块“鳝片”说,里面确实是香菇,但“肉质”像爆过的鳝片一样有韧劲,而鲜味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吃了一颗“虾仁”,果然是荸荠做的,而且爽脆带甜,非常可口。她高兴地眉开眼笑,说:“啊呀!我住在杭州,还不知道这里还有这样的好菜,要不早就来吃了!”

我请师傅介绍全素虾爆鳝的做法。他告诉我们,将大片水发香菇剪成两寸半长宽条,挤干水分,扑上干淀粉,先炸后煸,经过两次油锅,然后调以各种佐料,淋上麻油出锅,形态就完全像鳝背,味道更不用说了;至于虾仁,用去皮荸荠肉,以马蹄花刀刻成虾仁坯样,也是扑上干淀粉,先炸后滚。经两次下锅,配以各种调料制成,其形态逼真而口感爽脆。最后在锅中珠联璧合,就变成了“鳝背”金黄、“虾仁”洁白的全素虾爆鳝了。

杭州“羊菜”三绝

一位研究酒文化的朋友看了我发表在《经济生活报》(《今日早报》之前身)副刊“花市”的《羊年说羊》一文,来寒舍小聊,想尝肥羊美味佳肴。这不由使我想起杭州的“羊菜”三绝。

我约着朋友来到了清河坊,找到一家不大不小的百年老店——羊汤饭店。

我说:“杭城羊菜三绝,就集于此!”

朋友还有点将信将疑,勉强跟着我走进这家貌不惊人的羊汤饭店。不一会,服务员端上我所点的蒜爆羊肉、羊肉烧卖、大片羊汤,外加朋友嗜之如命的杯中之物。

朋友好像是初次尝羊菜,都要我为其介绍。我说,蒜爆羊肉者,以蒜末生爆纯精之羊肉片;羊肉嫩香,又带蒜味,鲜美之至,且有壮阳强身之食疗功效。南宋时,杭州诸菜以炒、熬、煎、烧等法制作,并无“爆”法,此乃北方烹法南下,以南料北烹制成,且用蒜为之生香,亦是北人之手法,可说是集南北技艺之大成。朋友点头称是。又问肉质为何如此之鲜嫩?

一旁服务员插嘴道:“这是选用肥羊腿肉,上浆后以旺火速爆而成,所以鲜嫩!”说时,一笼热气腾腾、香气氤氲的羊肉烧卖送上桌了。服务员介绍:“这是被杭州市民选为十佳名点之一的羊肉烧卖!”

朋友尝了一只,直道“好吃”。

我告诉他,这原是山西风味。烧卖原称“梢梅”,因面皮包肉时,顶端面皮捏成一束,高高耸起,犹如花芽交错的树梢白梅花,故名。后流传江南,转音之误,遂称“烧卖”。羊汤饭店之羊肉烧卖,精工重料,趁热品尝,可口之至,故被市民们一致列为“十佳”之一,可谓名不虚传也,且又是杭州独家风味。

吃罢烧卖,嘴中有些干,两碗大片羊汤正中下怀。

朋友这会又调侃了:“这汤,该是平平常常的羊汤了吧?”

“非也!”我正言而道,“西亚的阿拉伯人,以羊汤拌饭当作奉客的上品美食,追溯历史可达伊斯兰教建教之前,盖以千年为计。而丝绸之路上的西安,有名点羊汤泡馍,具有汉唐风味。两者之间的新疆,古称西域,维吾尔人有美食‘库尔打克’(维语,意即羊骨头汤)。由此看来,巴比伦(在今伊拉克、叙利亚一带)与中国两个世界文明古国,均有羊汤应世,尚不知是中国羊汤传至西亚?抑或是西亚羊汤传至中国?总之,羊汤的中外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更不必说它浓酽如奶、浓香迷人了!”

巧烹洋蔬菜

改革开放以来,“洋蔬菜”不断进入我国市场,早年有玉米笋,近七八年有荷兰豆、西芹、西兰花、日本南瓜、佛手瓜等,而眼前农贸市场又出现紫甘蓝、樱桃番茄,等等。先说荷兰豆吧,其形如中国豌豆荚,而色如翠玉,其嫩无比。中国的豌豆荚太老不能吃,而荷兰豆主要吃其荚子,豆粒却微乎其微。因其清香柔嫩,做荷兰豆菜,不需放肉及其他辅料,撒点蒜末或放点豆酱即可。西芹,又称美国芹菜,也有说原产意大利,其梗茎形态犹如国产芹菜,粗粗一看,像是老得咬不动的样子,其实比中国的芹菜软嫩得多,香味虽清淡一些,但可食部分却远比中国芹菜多。我试烧两种菜肴,一是以其梗切片与胡萝卜片、冬笋片同炒,命名为“素三片”,味美爽口;二是取茎梗与叶共用,切碎与肉末同炒,做成“肉末西芹”一肴,荤素互补,其味亦甚美也。佛手瓜,形如金华佛手,但肥白一些,问卖者怎样做,说是可以炒肉片,买了两只切片炒肉,脆嫩之感,在葫芦与黄瓜之间,也是一种新鲜的味道。

日本南瓜形体比国产南瓜小,常呈椭圆形,一般在300克至1000克之间,皮色暗绿,肉质较厚为橘黄色,吃口特别酥糯,营养价值也比较高,与中国南瓜中的名种黄狼南瓜相比,糖分含量要高1畅4倍,铁、钙含量分别高出40%,而纤维素要高20%。一般适宜炒食与做汤:炒可以清炒,也可以和咸鸭蛋黄一起炒,后者风味特异;至于做汤,与熟咸肉、虾仁、笋片相烩,软糯清口,别具一格。

西兰花样子像花菜,但比花菜要脆嫩,营养价值也比花菜为高;维C含量高1畅5倍,胡萝卜素则要高95倍。炒食时火宜旺,速度要快,以保持清脆口味,否则风味易失;配肉片、黑木耳炒之,味道鲜美。紫甘蓝色泽迷人,与一般常见的黄色卷心菜相比,铁质含量要高75%左右,此菜宜沸水焯后冷拌,炒食不但影响色泽,而且风味全变。樱桃番茄,又名“圣女果”,色同番茄,而形若樱桃(有的像马奶子葡萄),是一种变形的番茄,其果汁浓美,营养丰富,特别维C的含量较一般番茄高60%,宜配冷盘生食,亦可当水果食用。

还有一种西葫芦,外形半似青南瓜,杭州人过去从未见过,据说陕西产得较多。而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新疆南部的阿克苏生活时,却是常吃的,看来来源于新疆。是否是西汉张骞通西域时带回的当时的“洋蔬菜”?已无史载可考。

此菜宜于切片清炒,或与肉片同炒,味在青南瓜与葫芦之间,比青南瓜爽口。

美味的“活化石”鲎

杭州自古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之称,山珍海味,水陆八鲜,莫不集于此地。但有一种海鲜,宋元以来逐渐少见,那就是形态奇特的、古老的鲎。

几年前,在一次偶而逛街时,很难得的在杭州湖墅地区的一家水产店里,见到了它的真容:脸盆大的形体,浑身穿着青灰色的“盔甲”,还长着一根剑尾,少说也有八九斤重。脚盆中是一雌一雄两只鲎,相依相靠,看来颇有亲昵之感。

鲎这种海鲜,在内陆城市极为罕见。它属于肢口纲、剑尾目、鲎科,常称“东方鲎”及中国鲎。头胸部背甲如马蹄形,腹甲呈六角形,腹后有一条强直的尾巴,称之为“剑尾”。看它的外形,酷似一只巨型的长尾甲壳虫。最奇特的是,鲎的眼睛长在背上,上下左右共有九只,美国科学家据此发明了电子鲎眼,获得诺贝尔奖。它有三亿五千万年家族史,比恐龙还要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