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同净利润的比值,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盈余的质量。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收益的质量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实际收益能力再一次修正。其计算公式为: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例6-9 假定表中财务费用全部为利息支出,求该公司2007年度和2008年度的已获利息倍数。
解:2007年度的已获利息倍数=(960+340)/340=3.82
2008年度的已获利息倍数=(1395+400)/400=4.49
通过计算可以看到,公司2007年度和2008年度的已获利息倍数均远远高于1,说明该企业不但有较高的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为此,该企业可以增加负债数额,扩大对财务杠杆的利用,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五)带息负债比率
带息负债比率,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带息负债总额与负债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负债中带息负债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未来的偿债(尤其是偿还利息)压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带息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
其中带息负债总额=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
一般情况下,带息负债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偿债压力越低,尤其是偿还债务利息的压力越低;带息负债比率越高,表明企业承担偿债风险与偿还利息的风险越大。
例6-10 假定该公司2008年年初和年末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均为带息负债,求该公司2008年的带息负债比率。
解:年初带息负债比率=(700+2000)/4280×100%=63.08%
年末带息负债比率=(800+2500)/5075×100%=65.02%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该公司年末的带息负债比率比年初略高,但带息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较大,说明该公司承担了较大的偿还债务及其利息的压力。
任务3 掌握运营能力的分析
运营能力是指通过资产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来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率。运营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运用效率和周转情况所进行的分析,通过资金周转的分析,可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与各项营运资产是否保持合理关系,考察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效率的高低,挖掘资金潜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运营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有流动资产运营能力分析指标、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分析指标、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指标。
一、流动资产运营能力分析指标
反映流动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一)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一项指标。具体有两种表示方法。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是1年)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了年度内应收账款的平均收现次数。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其中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余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2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也可以按月份或季度平均计算。
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周转期)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周转期)也叫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是1个年度内应收账款平均周转1次所需要的天数。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营业收入
存货周转天数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之和,基本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营业周期。
(二)存货周转率
存货是流动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流动资产中变现速度最慢的资产,存货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到全部流动资产的周转。从而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存货周转率是分析企业存货周转情况的一项指标。具体有两种表示方法。
1.存货周转次数(周转率)
存货周转次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反映了1个年度内存货的平均周转次数。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其中平均存货余额=(期初存货余额+期末存货余额)/2
公式中,营业成本数字取自利润表,存货的期初、期末余额取自资产负债表,平均存货余额表示了年度内存货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则年度内各月份的销售成本与存货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可以按月份或季度来计算全年平均存货。
2.存货周转天数(周转期)
存货周转天数表示年度内存货平均周转一次所需用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
=平均存货余额×360/营业成本
一般来说,存货周转次数越多,天数越短,说明存货周转的越快,存货的资金占用水平就越低。因此,可以用存货周转率来衡量供、产、销等经营环节的综合管理水平。如果存货周转次数过低,有可能是库存管理不力或产品销售状况不好,因而造成了材料或产成品的积压,企业应当制定经济合理的采购批量和生产批量,采取积极的销售策略,但也可能是企业调整了经营方针,而必须增大库存的结果。因此,存货周转率的高低没有一个绝对合理的衡量标准,要考虑到存货的构成、行业和产品特点等各种因素。如果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或与本企业历史水平相比,存货周转加快,很有可能是由于商品适销对路,或者调整了存货政策,以至于库存降低的结果。但是,存货周转也不是越快越好,如果存货周转率过高,也可能说明存货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是因为存货水平太低,甚至经常缺货,或者批量太少、采购次数过于频繁等原因,都会加大与存货有关的成本。
(三)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资产利用效率的另一主要指标。一般可采用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和流动资产周转期(天数)来衡量,计算公式分别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期初流动资产总额+期末流动资产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平均流动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多,说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说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所占用的时间越短。企业生产经营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工作改善,都会在周转天数上反映出来。
二、固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指标
反映固定资产运营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固定资产周转率,也称固定资产利用率,是企业年营业收入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净值
其中固定资产平均净值=(期初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净值)/2
固定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固定资产平均净值×360/营业收入
该项比率主要用于分析企业通过有效使用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产生销售额的能力。
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该比率越高,说明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越高,管理水平越好;比率偏低,说明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较低,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运用固定资产周转率时,需要考虑固定资产净值因计提折旧而逐年减少,因更新重置而突然增加的影响。在不同企业间进行分析、比较时,还要考虑折旧方法不同对净值的影响。
但是,如果固定资产过于陈旧或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为固定资产净值较低,这一比率就会大幅度提高,这一比率对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就可能没有多大意义。
三、总资产运营能力分析指标
反映总资产运营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它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可以用来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资产总额=(资产总额期初数+资产总额期末数)/2
总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平均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反之,则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越低,最终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应采取各项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程度,比如提高销售收入或处理多余的资产。
例6-15 假定该公司2006年年末的资产总额为10800万元。
计算表明,该公司2008年度的总资产周转率比2007年度略低。这是因为该公司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增长程度(3.11%)虽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程度(7.59%),但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增长程度(19.12%)却大大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程度,总资产的利用效果反而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指标的计算均以年度作为计算期,在实际中,计算期应视分析的需要而定,但应保持分子与分母在时间口径上的一致。如果资金占用的波动性较大,则企业应采用更详细的资料进行计算。如果各期占用额比较稳定,波动不大,季度、年度的平均资金占用额也可以直接用“(期初数+期末数)/2”的公式来计算。
【讨论题62】
新星公司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为77万元,主营业务净利率10%,按照主营业务收入计算的存货周转率为7次,期初存货余额为8万元;期初应收账款余额为12万元,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万元,速动比率为1.5,流动比率为2,固定资产总额是50万元,该公司期初资产总额为80万元。该公司流动资产由速动资产和存货组成,资产总额由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组成。
要求:(1)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2)计算总资产周转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任务4 掌握获利能力的分析
获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或者说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不论是股东、债权人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都非常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股东们关心企业获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利润分析,是因为他们的股息是从利润中支付的,而且企业获利增加还能促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使股东们获得更大的资本收益;债权人关心企业获利能力,是因为利润是企业偿还债务的重要资金来源;企业经营管理者重视获利,是因为利润是衡量他们经营业绩最重要的标准和获取个人收入的依据。因此,分析获利能力,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重要内容。
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是由其经营性的经常理财活动决定的。企业的资金筹集、运用、耗费、收回及分配等一系列经营活动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收益水平,企业的利润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要素有机统一于企业资金运用过程,并通过筹资、投资活动取得收入、补偿成本费用而实现的。因此,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营业毛利率、营业利润率与营业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指标。此外,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获利能力指标还有每股收益、每股股利、市盈率等。
一、营业毛利率、营业利润率与营业净利润率
(一)营业毛利率
营业毛利率是毛利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其中营业毛利是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差。
其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
营业毛利率表示每一元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后,有多少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获利。毛利率越大,说明在销售收入中营业成本所占比重越小,企业通过营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营业毛利率是企业营业净利率的最初基础,没有足够大的毛利率便不能获利。
(二)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企业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其中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
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获利能力越强。
(三)营业净利率
营业净利率是指企业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表示每一元营业收入带来的净利润。该比率越高,企业通过扩大营业收入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企业在努力增加营业收入额的同时,必须改进经营管理以降低成本,才能相应增加净利润,使营业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该指标受行业特点影响较大,因此在分析时应结合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二、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该项指标越高,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获利能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