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7729800000050

第50章 旅游经济地理(3)

(3)我国旅游市场的增长空间仍然较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暴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会加快,居民的消费类型、消费行为也会发生重大的转变,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2008年我国的GDP总量为300670亿元人民币,按照2008年平均汇率6.948∶1美元,折合43274亿美元,按照2008年末人口数13.2465亿人,我国2008年人均GDP已经达到3266.8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这意味着我国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1/2,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4)我国已进入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期

从旅游业的发展规律看,当前我国已进入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期。根据旅游活动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500~800美元阶段,是旅游尤其是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期。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67美元。这表示国内旅游正处于急剧扩张时期,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将仍保持持续高速态势。与此同时,我国旅游工作的重心将从国际旅游逐步转移到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共同发展上来,这对未来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5)世界旅游重心向亚太转移,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从世界旅游发展布局变化看,旅游重心有向亚太转移的趋势。在国际旅游方面,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正积极改变着世界旅游布局。据WTO预测,在未来20多年中,东亚太地区的旅游业将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欧洲3.1%和美洲3.8%的年均增长率。到2020年,欧洲旅游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将由目前的59%下降为45%,东亚太旅游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将由目前的18%上升到27%,超过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市场。世界旅游重心由西向东推移成为一种趋势。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中国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3710万人次,超过美、法、西班牙等老牌旅游发达国家。占世界旅游市场的份额也将从目前的不到3%(按入境人数2500万口径计算)提高到8.6%。

7.2 旅游资源

7.2.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动机各不相同,可能出于消遣、观光的目的,也可能出于求知的目的,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必须有旅游资源,而且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能够实现旅游者的这些目的。“吸引力”因素正是旅游资源的核心,针对不同主体的不同动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必然有不同的体现和载体。我们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可能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兼而有之。

2.旅游资源的分类

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将有助于更加科学地开发、建设和保护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以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将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在实践中被经常使用的有以下两类分类标准:

一是以旅游资源本身的属性及其组成要素为标准。1992年,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以资源本身的属性和组成要素为标准,旅游资源普查分类结构由“类”和“基本类型”组成,全部基本类型共有74种,归为6类。其中,自然旅游资源有3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人文旅游资源有3类(古迹与建筑、休闲求知健身、购物)。

二是以旅游资源本身的表现形式为标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常常按照各类旅游资源已有形式,将其分为三大类。

①自然旅游资源。它是指以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具体包括:气候条件(云雾景、雨景、云霞景、冰雪景等)、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名山大川、火山溶洞、地质奇观、草场海滨等)、动植物资源(长白山的梅花鹿、西双版纳的大象、海南岛的长臂猿、峨眉山的猴群、四川卧龙的大熊猫等)、十大传统名花(牡丹、月季、梅花、菊花、杜鹃、兰花、山茶、桂花、荷花、君子兰等)、天然疗养条件(五大连池的药泉、天然矿泉、疗效温泉等)。

②人文旅游资源。它是指以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既包括有形的,又包括无形的;既包括历史遗存的,又包括当代人造的。具体包括:历史文物古迹(例如各类宫殿建筑、军事建筑、楼阁庭院等)、民族文化及有关场所(例如民族历史、民族服装、民族工艺、民族餐饮等)、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体育和文化事件(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戏剧电影节等)、富有特色并具备一定规模的人造旅游资源(例如迪斯尼乐园)。

③其他旅游资源。除以上两类之外的旅游资源统称为其他旅游资源,通常包括那些能够反映或表现目的地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成就或特色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事物。具体包括:经济建设成就(例如,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许多海外游客的必经之地。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对许多国内旅游者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科技发展成就(例如宇航中心、卫星发射基地、知名企业的生产线等)、社会发展成就(例如河南南街村实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济突飞猛进)。这些社会发展的成就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人目的地居民对旅游者的好客态度(例如,夏威夷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7.2.2 我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旅游资源既有旅游资源的一般特征,同时,由于受中国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又具有其特殊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性、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地域性、时间分布的季节性和共生性、文化内涵的深远性和独特性等。

1.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悠久,人文地理环境丰富多彩。我国旅游的资源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数量也十分丰富。山川河流、峡谷瀑布、湖泊泉涌、沙滩礁岛、峰林溶洞、雪原冰川、沙漠戈壁、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园林建筑、风土民情、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等这些旅游资源,我国都应有尽有。不仅如此,各种类型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数量。

2.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地域性

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普遍的广泛性。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内陆,从南海礁岛到黑龙江畔,从高原到盆地,从高山到峡谷,从城镇到乡野,都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尽管我国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但由于各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各地旅游资源迥然不同,表现出显着的地域性。东北的冰天雪地、雾凇树挂、滑雪场,与海南岛的椰风海韵、阳光海水沙滩、红树林共存;东海之滨的渔村盐场、城镇园林,与西北内陆的沙漠绿洲、草原驼铃相辉映。西南的石林与溶洞、江南丘陵的红层丹霞、四川盆地的方山、罗布泊的雅丹、柴达木的风蚀盐湖、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火山熔岩等自然风景多种多样;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肉孜节、壮族的山歌、黎族的打竹舞、高山族的杵舞等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同是园林,北方皇家园林辉煌奢华,气势雄浑;南方私宅园林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此外,中国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还具有相对的集中性。名山大川往往集中了大量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例如,长江中游与下游地区既有三峡、洞庭湖、庐山、太湖、西湖等自然景观,又有白帝城、秭归、江陵、当阳、赤壁、岳阳楼、武汉、九江、南京、扬州、上海等人文景观;风景名胜黄山就集中了72峰、24泉、20潭、16溪、14洞、3瀑、2湖、400多种观赏植物、200多种观赏动物等旅游资源。

3.时间分布的季节性和共生性

由于中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季节变化明显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四季交替,景象更迭:

春季阳光和煦,鸟语花香;夏季高温重湿,万象峥嵘;秋季天高云淡,果木飘香;冬季雨雪纷扬,山河骨露。北京香山红叶,只在深秋一现,钱塘大潮在农历中秋与明月共生,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越多个气候带,这就使得在黑龙江冰天雪地、冰雕树挂、人们滑雪滑冰的同时,海南岛仍然花果飘香,人们游泳潜水,冲浪竞舟。由于受垂直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高山地区也出现“一山共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从山麓到山顶更迭出现从热带到极地的景观。

4.文化内涵的深远性和独特性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五千年血脉相承,世代相传。我国的历史遗存、文物古迹、风土民情、风味食品、工艺制品、文化艺术,乃至自然风景,都无不打上古老文化的烙印。在已发掘的古人类遗址中,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8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是世界上发现的晚中新世到早新世各类古猿中第一个古猿头骨化石。据考证,云南“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猿人”,距今约80万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距今约69万年,他们已能用火;我国所发现的大量古墓葬中,长沙马王堆汉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古长城修筑历史延续了2500余年;京杭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都江堰于公元前256年建成;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园林艺术,相传始于轩辕皇帝时代;梅花、菊花的栽培历史都在3000年以上,盆景艺术始于唐代;养蚕取丝织绸的历史已有4000~5000年,古代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辟;古老的陶瓷艺术也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秦始皇登泰山、汉武帝封五岳,都在2000多年之前;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都有近2000年的历史,无不显示出我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深远性。我国的旅游资源还以其独特性而着称于世,如江南水乡景色、内蒙草原风情、西南地区的奇峰异洞、新疆绿洲、东海之滨的舟樯渔火、雄伟的万里长城、辉煌的紫禁城、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水、迷人的苏州园林等;“天涯海角”绝不止是花岗岩上的普通摩崖石刻,它记录的是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朴素认识,更是古代中华文人的苦难命运的写照;赤壁的悬崖、寒山寺的钟声,将永远向世人述说一种古老的文化。

7.3 旅游经济地理区划

7.3.1 旅游经济地理区划的意义与原则

1.旅游资源分区的意义

旅游资源分区的意义在于:

①旅游资源分区有利于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区域特色与优势,为制定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和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②旅游资源分区有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使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地方风俗民情得到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③旅游资源分区有利于旅游业的合理布局,提高效益,也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④旅游资源分区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特点,根据市场要求推出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展特色旅游活动,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旅游资源分区的原则

(1)差异性与相似性原则

地域差异性是旅游资源分区的基础和依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原则,包括旅游资源成因、演化上的相对一致性、特征的类似性、功能的相似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等。

(2)综合性与层次性原则

在分区时,要综合分析区域中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结构。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是相对的,因此,旅游资源分区也应该是多级的,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旅游资源大区、旅游资源亚区和旅游资源区。

(3)主导因素原则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其中某种类型的旅游资源起主导作用,形成了该旅游资源区的个性特征。因此,在分区时要找出该区域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分析出反映该区旅游资源特色和形成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确定旅游资源区域界线提供主要依据。一般情况下,气候、地貌因素常作为自然旅游资源分区的主导因素,这在第一级旅游资源分区中尤为明显。

(4)行政区域相对完整性原则

行政区划在历史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旅游资源分区时应与现有的各级行政区划尽可能的统一。这样,既尊重了行政区划的现有布局,又便于行政区域协作和统筹规划与管理,有利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