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应该懂点潜规则
7716700000038

第38章 只有睿智的人才能生存——态度潜规则(3)

做事莫贪大要求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拒绝浮躁,脚踏实地地面对应做的事。不管是大事小事,都应当将它做好。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之所以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来,就是因为他们能真正地做到这一点。而大多数人,虽说在很多时候也知道这一道理,却没有坚持做到。他们在面对一些看起来普通、不起眼的事情时,会有所犹豫、怀疑,不知道那些小事值不值得去做,认为这些细枝末节即使是做好了,也不见得有多大的意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改变。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说到底,引起我们犹豫、怀疑的是我们虽然知晓做事不贪大的重要,但是却因为心理作用,不能做到做事不嫌小,也就是不能清晰地认识自我,过度地高估自己而引起的。如果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不愿意从低位做起,不甘于平凡并且无法保持低调做人,那么我们将很难改变自己的现状,进而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

张瑞敏先生说过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然而,生活中有些人眼高手低,只想做大事,而看不起小事。能做大事的人很少,不愿做小事的人极多。

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太多的人,总对小事和事情的细节不屑一顾。我们说年轻人要有理想,要有干大事的雄心,但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有把小事做细的韧劲。因为,把小事做好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而且小事中往往潜藏着成功的机会。

日本狮王牙刷公司的员工加藤信三为了赶去上班,急着刷牙时,竟致牙龈出血。他为此感到窝火,上班的路上仍是一肚子不舒服。但在心头火气平息下去以后,他便和几个要好的伙伴提及此事,并相约一同设法解决刷牙容易伤及牙龈的问题。

他们想了不少解决刷牙引起牙龈出血的办法,如将牙刷毛改为柔软的狸毛;刷牙前先用热水把牙刷泡软;多用些牙膏;放慢刷牙速度等,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他们进一步仔细检查牙刷毛,在放大镜下,发现刷毛顶端并不是尖的,而是四方形的。加藤信三想:“把它改成圆形的不就行了!”于是他们着手改进牙刷。

加藤信三经过实验取得成效后,正式向公司提出了这一改变牙刷毛形状的建议,公司很乐意改进自己的产品。改进后的狮王牌牙刷在广告媒介的作用下,销路极好,连续畅销十余年之久,销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30%-40%,加藤信三也由职员晋升为科长,十几年后成为公司的董事长。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牙刷不好用,在我们看来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很少有人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机遇就不属于他们。而加藤信三既发现了问题,又设法解决问题,结果他由此获得了机会。

加腾信三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羡慕的,但我们在看到他人取得成功的同时,还应当思考他人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他人的成功经历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经验,并且促进我们个人的发展。

从加藤信三的成功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点,那就是他有着正确的做事态度,并不因为事小而不为,而是尽心尽力将它做好。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做事态度,恰恰就在于他做事不贪大的作风和踏踏实实的钻研精神。

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有的人不屑于做具体的事,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了。有其职斯有其责,有其责斯有其忧。如果力不及所负,才不及所任,必然祸及己身,导致混乱。所以,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作出不平凡的坚持。

曾几何时,MBA就像一个金字招牌,似乎读了MBA,就意味着高职、高薪、荣耀、名誉,而近几年随着企业对MBA趋于理性的认识,MBA身价骤跌。难道这仅仅由于就业市场的低迷吗?归于企业不识货吗?归于没有伯乐吗?其实未必。这些学子们是否能从自身的浮躁心态上找些原因呢?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对MBA的实际能力提出质疑,“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成为最多的批评词汇。这些企业也提出了共同的问题:“你们为什么就不能从基层做起呢?”

西方有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们是否可说“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垒成的”?不论是世界500强的沃尔玛,还是中国制造业旗舰的海尔集团,都是在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中长大的。让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长大的硬道理。

做事不贪大、不浮躁,具有脚踏实地的风格,是我们成功的重要方法。努力做好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给自己足够的动力和方向,才能从此踏上成功的旅途。

做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舍弃才能得到更多

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只能是生活的侏儒。要想获得某种超常的发挥,就必须扬弃许多东西。

有人说,得与失犹如人生的两个支撑点:一个在空中悬挂,另一个在地下徘徊。得与失犹如走路,在人生无数的得失交替中前进。得与失绘成一个坐标,那是人生曲线,标志着奋争,更标志着品位。

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这是千百年来许多人所苦苦思索的。每个人所走的路不同,得失也千差万别,但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不管是感情、金钱,还是荣誉……总之,对这些身外之物,一定要做到:失要失得起,得要拿得起。一个人在面对得失时,应当泰然自若。得志时须心谦身平,不狂妄,不做得意忘形的蠢事。要知道,人生不仅有得意,也会有失意。即使成功不是靠机遇,而是靠自己的奋斗所得,但要想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更不可骄傲,否则也许得就变为失了。失意的时候,切忌自暴自弃,要明白,自己把自己打败才是最彻底的失败。

不曾得到的东西未必是最好的,同样,得到的东西,也未必是自己真正所需的东西。人是世界的匆匆过客,在这个看似短暂的人生之旅中,得点儿,失点儿,又何妨呢?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境,不要让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总之一句话: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坦坦荡荡,磊磊落落。

如果不这样面对,那么得失带来的就是一种思想的负担。思想负担过重,人生会感到劳累和烦躁。要去掉这些累赘的负担,就要有一种宽阔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泰然处之。

有这样一则寓言:场院上,一头毛驴要吃草。毛驴左右两边各放着一堆青草,岂料,毛驴犯了难,是先吃这一堆,还是先吃那一堆呢?最终,毛驴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

还有一则故事更是耐人寻味:两个牧童进深山,不小心进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驴饿死,狼累死,其原因是共同的:不会选择。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一生中的每时每刻,其实都在选择中度过。有人这样说:品味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作出选择,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作出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选择。

要做到两全其美往往是很难的事情,要选择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抓住重点,学会放弃。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他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

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的、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杨振宁:“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感到自己做实验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输,非常希望通过写一篇实验论文来弥补自己实验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谢泰勒的关怀,但要他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告诉您。”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他想起了在厦门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他们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脑海浮现,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不强。最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从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转至理论物理研究,并最终于1957年10月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诚然,放弃有时候是十分困难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和智慧。人生之树,只有舍弃空想与浮华,才能撷取丰硕甜美的果实。

做人最难掌握的是分寸,时刻提醒自己别过分

常听人说做人难,说话难,其实难就难在一个“度”字上。度,也就是适度——适当限度,是一种程度,也是一种界限,也叫分寸。人在行为举止或言谈中最难掌握的就是分寸了。人常说某人少分没寸,也就是说这人说话做事过分了,超过限度了。

在生活中,将人际关系一次用足,做生意一次赚够,很多人以为这样做很聪明。的确,这样做能够很快地得到一定的回报。但其实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在断自己的财路。古人强调“直道而行”,就是教人要先学做好人,才能依照正道去做事。不过,话说回来,许多好人也未必会百分百地直道而行。人与人见面三分情,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了和谐相处,有时也不得不牺牲一点原则,委婉相处。遇事只要让人一步,自然就有回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放之四海而言,许多事都是这样的。最忌讳的就是贪得无厌,做人做事太过分。因为太贪婪,太过分,往往会留下悔恨。

人人都得做事,大事、小事、家里事、外边事……人活一辈子可以说事事不断。做人做事的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同、上司赏识、下属拥戴、同事喜欢、朋友帮助和爱人依恋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这种大环境下,人想“出头”天经地义,想表现自己,也并没有错。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应该是适应挑战的必然选择。

某公司高级职员张绍,平时工作积极主动,表现很好,待人也热情大方。但有一天,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那是在会议室里,当时好多人都等着开会,其中一位同事发现地板有些脏,便主动拖起地来,而张绍一直站在窗台边往楼下看。突然,他走过来,一定要拿过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来差不多已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帮忙,可他却执意要求,那位同事只好把拖把给了他。刚过半分钟,总经理推门而入。张绍正拿着拖把一丝不苟地拖着。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从此,大家再看张绍时,顿觉他假了许多。以前的良好形象被这一举动一扫而光。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表现自我的方式和尺度。要知道,表现要分场合、分方式,如果表现得使人看上去矫揉造作,很是别扭,好像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似的,那就另当别论了。不少人为了博得大伙的肯定与赞赏,总是费尽心思找准时机努力表现自己,这就使他的表现显得虚假而功利,反而让人讨厌。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做人做事的分寸呢?正如《菜根谭》所言:“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是的,做人做事贵在恰到好处。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不是给别人看的,只是以实际行动行使着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并且秉持着真诚的、全心全意为他人利益着想的心态,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认可与效果。如果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刻意表现,往往过犹不及,反而使事情陷入僵局。

大仲马在俄国旅行,来到一座城市,决定去参观这个城市最大的书店。老板听到这个消息,便想方设法做点让这位著名作家高兴的事情。于是,他在所有的书架上全摆满了大仲马的著作。大仲马走进书店,见书架上全是自己的书,很吃惊。“其他作家的书呢?”他迷惑不解地问。“其他作家的书……”书店老板一时不知所措,信口说道:“全……全都卖完了!”话一出口,连他自己也傻眼了。书店老板本来是想赞美和讨好大仲马,但他的所作所为实在太过,完全不符合实际。缺少真诚的表现,使双方都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使事情完全背离了他所希望的结果。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事例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做人做事不能太倔强、太死板、太刚硬、太自傲、太聪明、太老实、太软弱,说话不可太满,路不能走太绝……可方可圆,能屈能伸,当忍则忍,随机应变,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做人做事能够权衡利害,把握轻重,外表大度圆融,内心见棱见角,如此处事待人才有回旋之地。

可以说,人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就是分寸,看看我们所处的环境,因为有一个完美的尺度,才端庄和谐。看看我们周围的人们,因为有一个衡量的分寸,才使人生既有失败的懊恼,也有成功的欢欣。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最大学问。总之,做人做事不要太过分。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