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应该懂点潜规则
7716700000011

第11章 挖掘人脉中的金矿——社交潜规则(3)

松下幸之助以其管理方法先进,被商界奉为神明,他就善于给别人留有余地。后腾清一原是三洋公司的副董事长,他投奔到松下公司后,担任厂长。他本想大有作为,不料,由于他的失误,一场大火把工厂烧成一片废墟,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后腾清一十分惶恐,认为这样一来,不但厂长的职位保不住了,还很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这辈子就完了。因为他知道松下是不会姑息部下的过错的,有时为了一件小事也会发火。但这一次让后腾清一感到欣慰的是,松下连问也没问,只在他的报告后批了四个字:好好干吧!

松下的做法深深地感动了后腾的心。由于这次火灾发生后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他心怀愧疚,对松下更加忠心效命,并以加倍的工作来回报松下,他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那个工厂。

松下给下属留了余地,也给自己留了余地,拥有了更快发展的道路。如果松下断了后腾清一的路,自己快速发展的路也就没有了。要记住,敲碎别人的饭碗,自己的饭碗也脆。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你有多么强大,你的地位有多高,权有多重,财富有多少,都应该给自己留些余地。否则,即使你当时得到了些什么,你也必须为你得到的有所付出。不失不得,这是天理。

古人说得好:“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给别人留余地,实质上也是给自己留余地。断尽别人的路径,自己的路径亦危。让别人活得轻松,让自己活得阔绰,这就是让三分,留余地的妙处,是处世交往的良方。

称呼是门学问,熟悉每一张名片的内容

在当今社会,与人交往,求人办事,无论是打探点“情报”,还是咨询点问题,即使是问路,也离不开对别人的称呼。要知道,称呼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程度。透过称呼,可以大致反映这个人的职业,性格,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受教育的程度等等。

高质量的称呼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指称呼基本恰当,合理,态度温和,由衷地面带微笑,懂得文明用语。一句高质量的称呼,犹如春风扑面,能让人产生愉悦感,为进一步交谈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直接影响到办事的成功率。我们常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心理学认为,人的感情具有互导性,你对我冷淡,往往会引起我的类似反应;你对我热情,常常也会唤起我内心的同样情感。

有的人,大大咧咧,见人没有称呼,总是“喂、喂”地招呼,大有领导布置任务式的气派,像是给人下达指令一样。不用说,这种人别人给他软钉子碰,自己也会蒙在鼓里,该办成的事也办不成。有的稍好些,虽没有大驾光临,盛气凌人,高人一等的派头,但也没有平等,尊重人的心态,虽然没有碰钉子,但事情也可能办不成。有的人也许就是因为不懂高质量的称呼而给人留下了不良印象,从而失去了可贵的发展机会。

张立是公司人事处的工作人员,在公司工作半年多了,平时有事情都去请示公司的副总。出于称谓的好听,平时张立都称他为徐总。可是有一天,公司的老总来了。在与老总和副总的谈话中,张立也习惯性地先称呼“徐总”,然后直接和他汇报情况。看着老总不对劲的眼神,张立这才意识到自己作为人事专员,已经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就这样不知不觉把老总给得罪了。事后老总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张立心里至今总觉得有个疙瘩,起码给平时难得一见的老总留下好印象是不可能的了。

在这件小事里,张立首先犯的是在特殊场合里称呼误用的错误。通过张立这件小事我们可以发现:称呼语的使用是很重要的。

心理学认为,人的第一印象最重要。但如何称呼,让别人听了高兴,愿意与我们继续交谈,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值得我们研究,思考。通常,在医疗部门,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可称对方为医生,护士,大夫;在工厂,可称对方师傅;在教育部门,可称对方为老师;这些大家都认为妥当。但在办公室里,情况就比较复杂些,很多人都为如何称呼别人苦恼过。尤其是那些初涉职场的新人,在称呼同事时总是左右为难——直接叫名字吧太鲁莽,叫哥哥姐姐又有些套近乎的嫌疑,叫官衔在别人眼里又有谄媚的味道。

在进入单位的第一天,不少新人喜欢毕恭毕敬地称呼同事们为老师。其实“老师”这个称呼并非万能的,有些人就不太喜欢被别人叫做“老师”,而是要求直接喊自己的名字。遇到这种情况,你最好先要留心听听别人是怎么称呼的或者问问同事,千万不要冒冒失失按照自己想当然的方式来称呼对方。这里还要给新人们提个醒:如果你一下子记不住很多新同事的名字,不妨随身带一个小记事本,大概记下同事的名字和他们负责的工作。毕竟,能够快速记住别人的名字能帮助新人们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

同时,适当地用昵称可以改善同事关系。当你和同事相处的时间长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处得比较随意一些。这时,在相熟的同事之间,你还可以更亲密点,使用一些可爱的昵称。这样一来,原本紧张的办公室气氛就会显得轻松很多。不过,给别人取的昵称一定不要带有侮辱、嘲弄的成分。另外,在公司以外的工作场合,最好不要当众随便叫对方的昵称,这会让人觉得很尴尬。

职场上的人事变动非常频繁,当领导遇到降职的情况时,你该如何称呼他们呢?称呼他们原来的职位怕新领导听了不高兴,直接叫姓名又免不了让大家觉得你为人太势利,遇到新旧领导同时在场时那就更尴尬了。对此,礼仪专家的建议是:不宜立即“改口”,最好还是延续以前的称呼。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称呼是有一定惯性的。就像我们称很多退休的老领导时带上他以前的职务一样,新上任的领导一般不会计较。

另外,跟你打交道的并非都是熟人,如果遇到不知道对方的单位、姓名、职业、年龄的情况时,你事先就要有充分的准备。交际刚开始时,一般双方都要互相介绍,但比较简略,速度也快,印象难以深刻。因此事先要对会见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人物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经过介绍后,印象就比较深刻。有交换名片的就更容易些,你可以快速熟悉名片的内容,记下对方的职务,这样一般就能准确地称呼了。

为了避免“祸从口出”,有时候,称呼的问题确实需要好好琢磨琢磨。我们不妨多花些心思,让得体的称呼为你开启成功交际之门。

是赞美还是吹捧,取决于你的态度和分寸

同样是戴高帽,但赞美人人都喜欢,吹捧则让人厌恶。赞美能为你赢得好感,吹捧却让你遭人鄙夷。赞美还是吹捧,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和分寸。

弗兰西斯·培根在谈到恶意吹捧和善意赞美时指出:“赞扬是出于善意和尊重。”赞美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是有分寸的。荀子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谀谄我者,吾贼也。”这里所说的“是我而当者”,就是恰如其分的赞美,而吹捧则是赞美不该赞美的东西。可以说,多数吹捧者是别有用心的:或借吹捧你达到某种不可明说的目的,或希望通过吹捧你,让你也吹捧他,或是借吹捧这人,来贬低那人。

过分粗浅的溢美之词会毁坏你的名声和品味。不论用传统交际的眼光看,还是用现代交际的眼光看,阿谀谄媚,吹捧拍马都是一种卑鄙的行为。正人君子鄙弃它,小人之辈也不便明火执仗应用它,即使“马屁精”,也会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

高帽子人人喜欢戴,可是有时候,赞美的话却不一定人人都会说。一不小心,就成了令人生厌的吹捧。因此,把握好赞美的态度和分寸,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赞美的态度要诚恳。赞美别人最关键的是假戏要真做,态度要诚恳,不要犯对方的忌讳。倘若你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向对方说一些听起来舒坦愉悦的话语,即使是礼貌性的赞美,有时对方非但不接受你的心意,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很虚伪,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因此,诚恳认真的表情是改变对方心理的重要策略。纵然你说的话完全与事实不同,是真正的假话,但只要是极具诚意地表示,对方仍会相信这是你的由衷之言,自然就会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这是很多事实都证明了的道理。

曾有个人到一家自行车店里去买自行车,由于知道自己的腿不是很长,于是选好车子付了钱之后,便请老板把车座调低。谁知车店的老板一番仔细观察后,以极具真诚的表情说:“先生,你的腿绝对是长的!”顿时,这个人就没话说了,飘飘然地望着老板把自行车的座位调高。然后,飞速地骑着被调高座儿的自行车离开了。

路上,这个人想着老板充满自信又果断的“你的腿绝对是长的”这句话,内心感到说不出的高兴。虽然他明知道老板的赞美是不符合事实的,但即便如此,这个人还是很感谢那个老板,当然不是向他的假话感谢,而是对他那“以认真的表情作礼貌性赞美”的态度表示由衷的谢意。毫无疑问,当作礼貌性的赞美时,你的最佳策略便是“认真的表情”,在用认真的表情恭维对方时,最好是能够把既干脆又果断的说法及语气派上用场。比如说,在与他人打招呼寒暄“你看起来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之后,马上再补上一句“看起来比你的实际年龄年轻多了!”,虽然对方明知道你这是假话,可他也会油然而生一种飘飘然的满足感,对你也会产生良好的印象。因为喜欢被人赞美年轻,是人之常情,没有人会拒绝这种赞美。

其次,赞美要情真意切。虽然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使对方高兴。能引起对方好感的只能是那些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赞美。相反,你若无凭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他不仅会感到莫名其妙,更会觉得你油嘴滑舌、诡诈虚伪。例如,当你见到一位其貌不扬的小姐,却偏要对她说:“你真是美极了。”对方就会认定你所说的是虚伪之至的违心之言。但如果你着眼于她的服饰、谈吐、举止,发现她这些方面的出众之处并真诚地赞美,她一定会高兴地接受。真诚的赞美不但会使被赞美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还可以使你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使自己对人生持有乐观、欣赏的态度。

再次,赞美要翔实具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非常显著成绩的时侯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翔实具体,说明你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之类空泛飘浮的话,不但不能引起对方的好感,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