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
7716000000041

第41章 附件(2)

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显着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50%。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发展。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文明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实现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第三章)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永葆贵阳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功能分区

高效集约发展区。包括城市建设区和独立的产业集聚区,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主要功能是集聚产业和人口,高效集约开发,承担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功能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引导产业向“十大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建设,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云岩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改貌、清镇、扎佐等重点物流园区和金阳、龙洞堡等物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加速推进金融、科技服务、商贸等产业集聚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区。包括农业作业区和农村居民区。农业作业区要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设以“五区六带十板块”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农村居民区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适度集中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生态农村美好家园。

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包括石漠化地区、土石山区、采掘塌陷治理区,该区域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主,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和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有效保护和修复林草植被。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加快矿山地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加强环城林带、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南岳山脉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绿地资源的修复和保护。有效治理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黔灵湖、观山湖等湿地和河湖水系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内部构筑多条“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绿化景观走廊。

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百花湖和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车河和小关湖城市湿地公园,阿哈水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南明河、猫跳河、鱼梁河、麦架河等河湖水系,黔灵山公园、长坡岭森林公园、云关山森林公园、息烽温泉森林公园、鹿冲关森林公园、景阳森林公园、盘龙山森林公园、观山湖公园等实行强制性保护,依法严格禁止任何破坏性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努力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节城镇布局

中心城区。疏老城、建新城,以“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已建成的二环路和机场路、甲秀南路、花溪大道、贵黄路(艺校至清镇段),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15个功能板块,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结构。

城市新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新区,确保城市整体协调。

规划建设好贵安新区以及百花生态新城、花溪生态新城、天河潭新城、龙洞堡新城和北部工业新城,依托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和凯里、贵阳-毕节等经济带的建设,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中小城镇。对清镇市和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的县城,重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引人口和产业适度集聚。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第四章)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第一节生态工业

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节信息技术产业

着力谋划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数码视听及应用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三大产业集群,统筹发展服务外包、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

第三节生态旅游业

充分发挥贵阳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海拔适中、纬度合适的独特优势,提升“爽爽的贵阳”城市旅游品牌,打造具有民族和地域自然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旅游服务集散地和国际旅游城市。培育旅游集聚区,重点建设天河潭、青岩古镇、南江大峡谷、桃源河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加快南明河城市流域旅游文化街区、开阳喀斯特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度假区、乌当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建设。要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强对旅游聚集区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保护,科学规划建设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和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

第四节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家庭等服务业,建设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夏季会展名城。

第五节生态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农林业科技示范和山区现代农林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支持生态农林产品创建品牌、争创名优产品、驰名(着名)商标、地理标志注册。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健全检测、检验、防疫、认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拓展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满足城市消费需求。

第六节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的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城市矿产、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废气和废水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环保检测仪器仪表制造为主的环保产业自主创新,积极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除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新装备,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第五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染物源头整治,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构建健康安全友好的自然生态格局。

第一节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深入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湿地保护、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林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恢复。

第二节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达标建设,从严核定水域纳污总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控制和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和污染控制,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噪声等污染治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保护,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形成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加强资源、环境监管及应急能力建设。

第三节资源节约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围绕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餐厨废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进贵阳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以产业低碳化、服务业集约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规模化等示范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

第四节节能低碳发展

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严格控制火电、冶金、建材等重点能耗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严格控制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推广风光电一体节能照明系统,推进水煤浆锅炉改造工程。组建贵阳能源集团,实施产业园区和有条件的区(市、县)发展热电联产机组改造。推广农村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建设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后续服务管理。

大力推广新能源燃料应用,加大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力度,加强配套加气站建设。加快淘汰超标排放车辆。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加强绿色出行宣传,鼓励市民以步行、自行车、公交、轨道交通等绿色方式出行。

加强建筑围护结构改造、集中空调系统节能改造、建筑生活热水节能改造,积极开展政府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广泛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公共建筑物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城市节能信息监测系统。

全面树立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倡导产品供给、市场流通、最终消费全程低碳,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健全低碳市场服务网络体系,推动形成低碳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消费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建设节约型低碳政府,实行政府机关采购绿色产品和节能产品制度,全面推进政府电子化办公。培育低碳服务模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节能产品,严格控制过度包装。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地方补贴加大推广节能产品的力度。

(第六章)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要以生态文明理念谋划好未来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发展规划,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城市管理,建设人与城乡、城乡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爽爽的贵阳”。

第一节规划管理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单体设计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发挥贵阳山多、林多、湿地多的生态优势,彰显“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城市特色。推行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建筑设计图样,高水平建设山体公园。把湖泊、河流等水体引入城镇,增添城镇灵气。建设绿化精品,让林和城相互掩映。严格保护好城镇禁建区和通风走廊,控制用地开发强度,保持城镇通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合理安排农田保护、村落分布、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继续发挥省区市共同参与的贵阳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在规划环节加强生态设计,在建设环节加强生态审核,在竣工环节加强生态验收,在管理环节加强生态检查,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适时研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

第二节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有机衔接、内外快捷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推进贵广铁路、长昆客运专线、成贵铁路建设及渝黔、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同步推进货运枢纽建设,建成贵阳通往全国主要城市七小时干线交通圈。加快区域高速公路网建设,推进机场扩建,构建乌江航运通道。建设“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加快重点城镇、重点工矿区、重点景区与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和专用公路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进城市公交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系统,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构建轨道交通与多种交通方式互为补充的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新、老城区各组团间半小时通达。完善步行系统、无障碍设施,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促进市域快速公路、农村公路及城镇市政路网的相互衔接,形成主要中心城镇1小时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