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田雨要嫁李云龙。田雨对妈妈说:“妈妈,他是个英雄,我喜欢他,崇拜他。”多么一致的表达,但是妈妈在和女儿谈论感情的时候却有了这样的话语:“太抽象了,你懂得什么叫英雄吗?我认为,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造福人类,使人们走向光明,这才可以称为英雄。比如说,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他偷来了火种,为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女儿,你不要滥用英雄这个概念,现在怎么可能有英雄。阮籍说,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田母是超理智的,女儿的感情要用阮籍和普罗米修斯来论证。
忽视自我和他人,只有情境,这就是超理智。理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于理智的时候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了。当我们无法去正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的时候,就会选择进入大脑,用“脑袋”说话,减少谈话的情感层次,只谈问题的内容、原则,我们会变得过度理性,有很多的道理可以讲和说服,我们以理服人,用数据说话,凡事都要讲出是非对错,但是我们却恰恰在这时候把与对方的情感连接切断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赢了道理,输了感情。我们全然忘记了,这个世界,非要有个对错吗?关系,非要用是非来衡量吗?感情,有对有错吗?
叔本华常说,与其用道理来说服一个人,不如照顾到他的情感需求来得更有效些。两个人的沟通也是如此,与其讲一堆道理证明他错了,去说服他,不如一句安慰来得更好。因为后者照顾到了他人的感受,而那堆道理是没有感受的。
超理智就是这样一种姿态,发生了什么是重要的,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是视而不见的。只有事情本身重要。
因为超理智的人很像一台电脑在运作,只处理信息不处理感受,因此也会被称为电脑型。
你说人应该讲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明白超理智之前,你需要先回答一个问题:感情重要还是真理重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对于超理智者来说,真理是唯一的,超越一切的,即使伤害感情也要讲理。
超理智有这些特点:
身体雕塑姿态:僵硬不动地站立挺直,脑袋微微向上仰,两只手臂侧放或交叉抱于胸前。
常有的行为表现:僵硬而刻板、冷淡、严肃、不近人情、无聊。常有的感受:仅显露少许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空虚、害怕失去控制、脆弱、容易感到被拒绝。内在经历:
*如果我能说服你,你就会支持我。
*我不能坦承我的心,不能随便对人敞开自己,不能轻易表达真实的自己,那会让我感到被拒绝,我懂得很多但没人懂得我的心,我正在感觉自己被远离,体验不到存在感,空虚。
常见的生理影响:
*干燥性疾病,包括黏液、淋巴液以及其他分泌液干燥性疾病。
*癌症、皮肤病、淋巴系统疾病、背痛、单核白血球增多症、心脏科疾病、单核细胞增多。
常见的心理影响:强迫性的、反社会的、紧张症的。
资源:
*有知识的。超理智的人是博学的,懂的道理特别多,知道的处事原则和标准也很多。
*注意细节的。超理智的人总能注意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像个侦探一样,无孔不入。
*善于解决问题的。超理智的人能将视角聚焦于问题,能找到相关的方法解决问题。
*逻辑的。超理智者逻辑能力非常强。
意义:利于解决问题,在事情层面上做出结果;将一切事件合理化;将自尊心埋在智慧的词藻之下。
缺失:解决了问题,忽视了情感连接,伤害甚至失去了关系。
判定的方法:
*根据沟通三要素,在沟通中处理关系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双方的感受,只顾着解决问题,就是超理智。
*解决事情而忽视关系中的感受,以解决事情为主体,而不顾是否促进关系,常常就是超理智的表现。
*固执、钻牛角尖、较真等死抱着道理不放的行为,也可能是超理智。
打岔
很难找到适合的话语来形容打岔。当你尽兴地谈论着某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会突然冒出一句“几点了?”等改变话题以分散注意力,他们不能专注于一件事上、总是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言不及义、打断话题。有时候,他们沉默不说,任你语言轰炸,都与他们无关。
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你想和他讨论一件严肃的事情的时候,他的无厘头会把你叉开。喜欢沉默自闭的人是这样一种状态,他根本就不在和你的沟通状态中。
自我、他人、情境全部忽视了,这就是打岔。有时候在某个情境里,谈论某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焦虑、害怕,总是想逃离,一分钟也不想多待,一句话也不想多说。我们会不经意地改变话题,中断谈话,将话题叉开;或者心不在焉,一副木讷的样子。或者我们会来回走来走去,离开现场,仿佛沟通从来都没有发生。或者我们会退化而过度活跃、无厘头、滑稽,讲一些“哎,我那天在商场看见一件好看的衣服。”等无关痛痒的话。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避开那些令人感觉到不舒服的话题。
打岔的人,像个开心果一样,从来没有稳定下来过,永远都处在活跃与快乐之中,一刻也不能安静。想法跳跃那么快,从东马上就跳到了不相干的西,好像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即使静止,也是没有人能走进去的静止,自己呆在那里静止,像是自闭了一样。
当然,那只是看起来的快乐。因为打岔型的保护自己的生存方式就是,从任何有压力的话题上转移开。
打岔有两种形式。积极打岔:即他在你面前,参与沟通,但是没有重点,总岔开话题。消极打岔:选择逃避,直接离开、冷战或者在你面前沉默不语,漫不经心。两种打岔都是为了完成逃避,都忽略了自我、情境和他人三要素。
打岔有这些特点:
身体雕塑姿势:消极打岔:转过身去,直接不面对,不搭理。
积极打岔:站着但又驼背,两膝向内,手心向上,双臂伸出,头部歪向一边,摇晃着,漫不经心的样子。
常有的行为表现:活动力过多、或活动力不足、沉默自闭、不灵敏、争取注意力。
常有的感受:仅显露少许真正的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焦虑、悲伤、空虚、害怕失去控制、易显示脆弱、困惑。
内在历程:
*如果你没有办法和我正常对话,你就没法再怪我,你就会原谅我。
*没有人在乎我、我是不被重视的、我的存在是无所谓的、我感觉到紧张和焦虑、不想待下去了。
常见的生理影响: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肠胃疾病、恶心、糖尿病、偏头痛、晕眩、易出事故、平衡及协调方面的毛病。
常见的心理影响:迷茫、不合时宜、精神病、自闭、困惑的、不恰当的、行动控制不佳、缺乏同理心、妨碍他人的权益、学习上的无能。
资源:
*幽默、好玩。打岔的人喜欢无厘头,没有规条,能打破常规做事,出现很多幽默。
*自发性、创造力。打岔的人思维分散,能够辐射很宽,进而创造。
*有弹性。打岔的人从来不拘一格,不刻板。
*和事佬。打岔的人见不得冲突,因此他会是一个能够调和紧张气氛的人。
意义:因为抽离了自己而实现了逃避现实、逃避责任,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心不在焉,好像威胁真的不存在了一样。
缺失:逃避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无法促进关系。
判定方法:
*忽略了沟通的三个要素,就是打岔。当一个人不在状态的时候,整个人的心都没有沟通,不关心情境问题,不关心别人的感受,不留意自己的感受,就是打岔。
*不在状态,逃避,不解决问题,注意力分散可能是打岔。
发生在身边的沟通姿态小插曲
事件一,关于排队
有一次我去办理证件,人特别多,要排很久的队,门外的人排在走廊楼梯口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几个人被叫进去,在屋里排队,这时候屋里的冷气就会吹出来,带来丝丝凉意。外面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
当再有人出来喊人的时候,顺便带了一句“你们往后站,不要大声说话。”不同的应对姿态会有不同的反应:
指责的人会抱怨:“你们关着门,还不让外面的人说话。你们在屋里享受空调,我们在外面这么热。你们应该人性点,让我们到屋里排队,外面热死了,反正屋里也是排屋外也是排。”然后人家会瞪他一眼,或者跟他吵。
讨好的人:“好好好。”他们或许并不知道人家为什么要这么说,也觉得委屈,但更多的是害怕,怕人家这么热的天心烦,不给自己好好办理,耽误了自己的事。他马上闭嘴,并期待屋外的人都闭嘴,免得屋里的人生气,然后人家会直接忽视掉他,关上门。
超理智的人:“你们办理这个需要走哪些程序呀?”“你们这个办理程序其实应该这样缩减或改一下比较好。”“抱怨有什么用,抱怨是一种负面的能量,你嚷嚷和不嚷嚷效果是一样的。积极的人就不会抱怨,他会享受这段时光,把它当作锻炼的机会。”他会问很多,想很多,教育人很多,懂得很多,但是自己做的并不多。当他说完,人家或许会和他聊几句,但聊完了该干吗干吗。
打岔型的人:“今天真是热啊。”积极的打岔者会插几句无关的话,消极的打岔者则会表现得特别木讷,往后赶的时候就往后退几步,叫的时候要叫好几遍才能听到,整个人不知道在干吗。人家会直接看不到他。
一致性的人:“你们也挺不容易的,我们虽然热,但只来这么一次。你们天天接待这么多人,屋里人一多就吵,一吵就心烦,外面吵了里面更烦。”人家会接上一句“可不是吗!”。
我想结果也不一样吧,当他们进去办证的时候。
事件二,关于道歉
讨好(常常低头,不知所措地绞手):请原谅我,是我没做好,是我太笨,很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指责(语气硬,大声地):天呐,你的胳膊太碍事了,被我碰到了!下次把你的胳膊收好,这样就不会被我碰到了!
超理智(面无表情,冷漠地):因为你路过的时候把手伸到了我的地方,因为这里人太多,因为这里太热让人想擦汗,所以我不小心碰到了你,我认为这里面有我的责任,也有你的责任。
打岔(看着别的地方,假装没发生):咦,怎么回事?难道今天是星期一吗?
一致(看着对方,真诚地):真对不起撞到了你,你还好吗?痛吗?
沟通姿态说明
每个人的沟通姿态都不是单一的
很多人在学习萨提亚之初,都喜欢给自己或他人一个标签,你是指责型的人,我是讨好型的人,他是打岔型的人。事实上这四种不健康的沟通姿态,只是我们常用的沟通模式而已。我们每个人都有他擅长和习惯使用的模式,但绝非仅仅使用某种。
当我们在重要的人面前,害怕失去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讨好。当我们在在乎我们的人面前,我们觉得不会失去的时候会使劲指责。我们在感觉很受伤没有办法面对的时候会选择超理智,当我们想逃离的时候又会打岔。我们面对领导的时候习惯讨好,面对下属的时候又惯于指责,我们在不同的情境、角色中,会采用不同的应对风格。
我们每个人都会用到这四种姿态,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中会用到不同的姿态。
我们不能忍受一直使用同一种姿态沟通,我们拥有着丰富的内在。当压力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最习惯和第一反应使用的,那就是我们最熟悉和最常用的。熟悉自己常用的姿态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当沟通发生,觉察自己正在使用哪种姿态,也是一种了解自己和自我成长的好方式。当觉察了以后,就可以决定,要不要继续使用这种方式来沟通。
姿态间是相互转化的
如果长时间维系某种姿态,就会感觉到疲惫和痛苦,这时候姿态就会产生转化。这也是中国易经里最简单也最真挚的哲学: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否极泰来,泰极否来。
也许你会因害怕失去男/女朋友而不自觉讨好,同时也可能会在一个你觉得不会失去的男/女朋友面前使劲指责。
当我们持续讨好,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无疑是痛苦的,当压抑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然后转化为指责,巨大的指责。所以我们会见到一些平日里脾气很好的人,突然会发很大的脾气,莫名其妙且让人害怕。那些情绪,就是讨好的时候被压抑得太多而一次性爆发。
当我们用指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发泄完的时候自己是爽了,但同时也发现伤害了别人,这时候就会容易产生内疚、自责等情绪,进而又要讨好,希望对方不要责怪自己。所以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人,骂完了别人又开始来哄。
超理智者会用讲道理来解决情境,道理解决不掉问题的时候就会转化姿态。当问题持续不能解决的时候就放弃解决,逃避,成为打岔,或者说服失败的时候就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成为指责,放弃自己的观点屈从对方而成为讨好。
打岔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话题触及打岔者的某个情结的时候,就会产生情绪或兴趣,成为其他姿态。
除非我们学会一致,学会真实地了解自己,做自己,一致性表达,不然当压力来临,我们会一直在几种不健康的应对姿态里走来走去,限制我们和他人之间的连接。
姿态不是表象,而是自动化反应
沟通姿态绝对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分明。谁在使用什么姿态,只有他自己知道,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
警察拦住了我们的车子,我们会毕恭毕敬地讨好,那是一种一致的讨好,并不是我们所讲的不健康的应对。因为那时候我们是带着觉知的,是有照顾到自己的感受的,我们为了尽快结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故意讨好。根据我们的判定,照顾到自己的需求,照顾到了违章的情境,照顾到了警察,我们是一致的,只是我们的表象动作是讨好而已。我们称之为选择性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