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志异
7710100000001

第1章 序

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国传统戏曲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在元明时期便已相沿成习,如北杂剧《西厢记》之于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南戏剧目《白兔记》之于宋话本小说《新编五代史平话》,昆山腔剧目《牡丹亭》之于明话本小说《杜丽娘还魂记》等等。入清以后,随着地方戏的勃兴,元明以来的讲史和演义小说更成为许多剧种争相编演的热门题材,陆续演绎出如封神戏、三国戏、西游戏、水浒戏、精忠传、杨家将等一系列连台本戏,广泛搬演于民间,一直流传至今。可见,古典小说与传统戏曲历来有着深厚的血5关系。近千年来,古典小说在为传统戏曲44不断地提供众多创作题材的同时,也向传统戏曲输入了古典小说的美学观念、人文精神、结构模式和表现方法,对传统戏曲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这些古典小说中的故事、人物能在文盲充斥的国度里,为山野村夫、市井小民所接受乃至家喻户晓,也是同戏曲舞台的形象演绎和广泛传播分不开的。对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的关系进行专题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化特质和发展规律,对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各门类间的共性与个性,也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浓郁人文意识和浪漫情致的文言小说集,其故事的传奇色彩与戏曲观众的欣赏口味十分投合。清代中叶以来,一些篇章陆续被改编为传奇及地方戏剧目。戏曲聊斋戏的出现,使戏曲反映生活的视角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转向了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给古老的戏曲舞台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在诸多剧种的聊斋戏中,若论剧目之众多、特色之鲜明、流传之长久、影响之深远,则当以川剧聊斋戏为最。据杜建华同志统计,川剧聊斋戏约有大幕及折子戏130余出,是川剧传统剧目的重要类别之一,对川剧剧目体系的形成和舞台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些剧目,如大幕戏《刀笔误》《打红台》《绣卷图》《胭脂配》《甄刘5》《一只鞋》《碧波红莲》《聂小倩》,折子戏《青梅赠钗》《尔成说亲》《痴儿赶凤》《柳林劝兄》《教鬼学》《投庄遇美》《宫会》《审红》等,不仅堪称川剧中的上乘之作,在中国戏曲剧目中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这些在巴蜀文化土壤中生成发展的聊斋戏剧目,在原着的基础上扩展了故事容量,发展了人物形象,丰富了思想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如同“红学”研究一样,也是我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显学。建华同志将川剧聊斋戏视为聊斋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川剧剧目的一个特殊类别,对二者的互渗互动关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进行专题研究,是很有眼光的。

这在戏曲学乃至文化学的研究领域,都是一个富有开创性的选题。我想,这也是《(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戏》被选入文化部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的一个原因。

这一课题包含的时间跨度约200余年,内容涉及《聊斋志异》、川剧以及与之相关的清传奇、京剧及其他地方剧种,范围涵盖剧本文学、舞台艺术以及戏曲历史、巴蜀文化诸多方面,其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作者近10年的努力,这部25万字的专着终于完稿。综观全书,可以看出它有这样一些特色:

一、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对《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戏百余年间的互渗互动关系进行了全过程、多侧面的动态研究,既有演进过程的纵向描述,又有诸方面的横向探讨,构成了在这一交叉学科研究中自成一体的系统性。特别是对聊斋故事的地方化和聊斋戏舞台艺术的个性化、综合性探讨,将这一课题的研究带入了过去较少触及的领域。

二、通过百余年间聊斋故事向川剧演化的内因和外因的广泛探索,既阐明了《聊斋志异》与川剧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格的一致性,又揭示了社会变迁与巴蜀文化的兼容性的内在联系,从而突破了剧目本体研究的局限,使其上升到剧种学和文化学的研究层次。其中关于川剧聊斋戏随着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潮的变化而不断获得与之相应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采的论述,对研究戏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资料占有丰富。作者广泛搜集、仔细查阅了各剧种数百个(种)聊斋戏剧本及演出、文献资料,并尽可能对杂剧、传奇、说唱曲目及现存相关资料进行周密的查对和比较。许多关于舞台演出、表演技艺的资料均系亲自采访老艺人、老剧人所得,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四、研究方法得当。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系统论、比较学及文化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入手,力求把握研究对象的多种内外部联系,始终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因而其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该书通过对一部古典小说和一个地方剧种间长期形成的多方面关系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典小说与传统戏曲在历史渊源、剧本文学、舞台艺术及其现代发展等层面的深层联系,为中国文化史和戏曲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一项空白。在立论及论题的阐述上,观点新颖,资料翔实,方法正确,逻辑严谨,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着。

杜建华同志是我所熟悉的一位年轻学者,大学毕业以后,20多年来在戏曲研究领域笔耕不辍,着述颇丰,曾出版有专着《巴蜀目连戏剧文化概论》、文集《寻找新的文化坐标》,并主编了《川剧表现手法通览》,参与主编了《川剧剧目辞典》等,还发表过不少有独立见解的戏曲研究论文,均获社会好评。在当今商品经济潮流中,乐于从事民族艺术研究者已为数不多。建华同志能在此道中孜孜以求,学有所成,实属不易。这种奉献和执着的精神是理当提倡并予以嘉勉的。2000年她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这是她应得的一种荣誉。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到研究民族艺术的行列中来,将这一事业继承和发扬下去。

郭汉城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

200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