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享受孩子成长
76907900000004

第4章 写在前面

享受孩子成长

十分幸运,读大学时,我的一位老师经常跟学生们分享她的育儿经验,她的儿子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少年天才。尊重生命、陪伴孩子、早期阅读等家教理念犹如一粒粒种子,悄悄地播撒在我的心田。看着老师讲述时的神采飞扬,我相信她一定非常享受孩子成长。我暗暗在心里发誓以后也要像老师那样做一个享受孩子成长的妈妈。因为老师的分享,从大学开始,我就对家庭教育与儿童青少年成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今,我的热情有增无减。

受恩师启发,从准妈妈开始,我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国内外育儿与家教书籍,并在孩子出生后,把书中学来的道理尝试用于育儿实践中。孩子还是幼童时,我们一家人就一起走进书香世界,早早养成了阅读习惯;我们制定家庭公约,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规矩与界限;我们观察昆虫趋光性,了解大自然的神奇;我们走进田野乡村,感受“粒粒皆辛苦”;我们参加志愿者活动,体验服务的乐趣;我们诵读古诗词,穿越时空与先贤为伍;我们走出武陵山脉,探索外面的世界。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自己也从一位柔弱女性成长为一名坚强母亲,尽力去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我意识到榜样是最好的教育,在孩子八岁那年,我赴美留学深造。次年,我们一家三口在夏威夷团聚,我也开启了同时做学生和妈妈辛苦但幸福的旅程。通过专业学习、家长培训、家长学校以及学术会议等,我逐渐了解了西方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考察美国的教育实践,我深入当地家庭、学校和社区,去获得现场教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中西教育比较和思想文化碰撞,逐渐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教育体系。这些新理念新方法犹如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家教试验田,孩子就是其中的一株小苗。

孩子初来美国时,由于语言文化的不适应,哭闹着要回国回家乡。在日记里,他把自己比作独自穿行在野兽出没的森林里的又聋又瞎又哑的无助者,来表达他内心的害怕与不确定。在国内小学,儿子一直都是优等生。来到语言文化陌生的新环境,听不懂、看不了、说不来,他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但是,在我和先生的鼓励与指导下,儿子迎难而上,平稳过渡。一年后通过考试选拔,被夏威夷两所名校Punahou和Iolani同时录取。孩子选择了前者。

进入Punahou学校后,孩子找回了自信,重拾优秀。朋友们开始催促我写书分享育儿经验。其实,早在儿子同时被两所名校录取为初中生时,很多家长就开始跟我探讨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孩子成长的问题。但我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不过,从那时起,我悄悄启动了写作计划。

按照国际惯例,孩子年满十八岁是成年的标志,他们可以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可以获得正式驾照等。孩子年满十八岁也标志着家庭教育阶段性地完成,父母也从孩子的主体责任人退居为孩子身后的目送者。因此,我认为孩子完整的成长周期有利于脉络清晰地展现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与教育需求,也有利于运用跟踪法与追溯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位重要的学术引路人曾对我说:如果你的论著试图去教育读者,或者读者有被教育的感觉,那就悖逆了教育无痕和润物细无声的原则了。但凡经典的教育著作都是通过案例、故事和经历的分享与呈现让读者产生情感连接并获得感悟,从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此外,如果你能把不易理解甚至晦涩的教育理论以贴近生活与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将惠及更多人。

对于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我深以为然。我一直相信细节决定成败。在家庭教育中,细节同样决定养育孩子的成败。因此,我尽可能注意家教案例的细节描述,希望读者从我陪伴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中获得灵感和启发,用于自己孩子的教育。

最近,我还惊喜地发现,年轻的父母们见多识广,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条式的育儿方法,也不再盲从,更愿意独立思考,从真实生动的育儿案例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他们更理性,开始更全面、更长远甚至用国际化视角来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以上,促使我完成了这本书,希望把我的经验分享给正在养育儿女的父母们以及关爱下一代成长的各界人士。这本书以时间为轴,依托三个部分记录了从胎教到幼儿启蒙直到孩子走进哈佛大学十八年的教育历程。通过自己亲力亲为的真实育儿故事,分享养育孩子,特别是养育男孩的中西结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同时,由于所学专业背景,也会呈现一些教育评论与思考以及中西教育比较。每篇文章都配有核心提示语,文尾设有感言专栏,方便读者阅读和记录。

父母给予孩子生命,孩子丰盈父母的人生。父母陪伴孩子长大,孩子让父母遇见更好的自己。衷心祝愿天下父母都能享受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