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生(家庭健康生活)
7680000000029

第29章 家庭常见疾病(28)

(1)局部止血。皮肤表面的切割伤,如果伤口不大,局部可用纱布块按压止血,待出血被止住一般不会再出血。如果伤口大而深或为复杂的伤口,如咬伤、撕裂伤或砸伤等,即使伤口小也会出血不止。对此可用纱布或棉球蘸正常人鲜血或血浆敷于伤口上,然后盖上纱布块加压包扎。对于关节内出血,可采用局部冷敷,卧床休息减少患部活动。对软组织血肿,可采用加压包扎。如血肿压迫了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或发生了内脏出血以及外伤出血不止时,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2)药物治疗。近年来应用花生米外衣(血宁片)口服可使出血减轻,但应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只适用于肾脏出血和关节出血,可减轻关节炎症,促进积血吸收,减少肾脏出血;对羧基苄胺和止血环酸等能抑制血浆素原活化素的作用,从而保护已形成的纤维蛋白不被溶解,达到止血的作用,但肾出血者忌用。

4.家庭护理:

主要的护理措施是保护病儿不受外伤,不做剧烈的或有危险的游戏;家中不养猫、狗等动物,教育孩子远离这些动物,以免被抓、咬伤;为防止发生外伤出血,家中应准备纱布块、绷带、棉球以及云南白药等止血药,以便及时止血。血友病的预后是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重症病儿多于5岁内死亡。年龄越大,逐渐知道保护自己,受外伤的机会减少,可使病情转轻。因此,平日家长要注意观察病情,如病儿出现内出血、外伤出血不止时,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5.预防方法:

本病为先天性遗传缺陷,目前尚无法预防其发生。只能预防其出血。因为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意外损伤,其次为手术后失血。器官内出血和颅内出血也非常危险。因此家长、教师、病儿本人都应掌握预防外伤出血的知识。

(1)病儿从小就应格外受到照顾,减少剧烈活动,防止碰撞,避免外伤,尤其是咬伤、撕裂伤或钝器伤都可引起严重的出血。

(2)对病儿忌作肌肉注射,必要的预防接种可用小针头作皮下或皮内注射。尽量避免手术,必须手术时,术前应输血。

(3)家长、老师和病儿都应了解出血的原因和预防出血的重要性。从小应培养,病儿安静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习惯,成人后选择适当的职业。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疾患,一般认为是因过敏反应引起的,但致敏原常不容易找出。有的可能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有的可能是某种药物所引起,也有的可能因吸入花粉、昆虫叮咬或注射某种疫苗而引起。本病多见于3~7岁的儿童。

1.疾病特点:

(1)大多数小儿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发病较急,一般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3)皮肤紫癜常为发病的最先表现。紫癜大小不等,高出皮肤表面,呈紫红色,压之不退色,可融合成片,严重者偶可发生溃疡和坏死。紫癜多见于四肢伸侧和臀部,以下肢和踝、膝等关节处为明显,常呈对称性分布,并多为分批出现,容易反复发作。

(4)约有2/3的病儿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有的为钝痛,以肚脐周围或下腹部为明显,用手按压时病儿可感到疼痛。可伴有腹泻和轻重不等的便血,大便呈柏油样或为红色。严重者还可出现呕吐。凡以腹痛、便血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紫癜,被称为腹型。如果腹痛发生在皮疹之前,容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等。

(5)约有1/3的病儿出现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多累及大关节,如膝、踝、腕、肘等。可以一个关节受累,也可以多个关节同时受累,并有时表现为游走性。此种关节受累,症状消失后不留后遗症。凡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常被称为关节型。

(6)大约有1/3~1/2的病儿在皮疹出现1~8周后发生肾脏受累,出现血尿或微量蛋白尿,严重的有大量蛋白尿、血尿、浮肿、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等。

(7)有时可发生鼻出血、牙龈出血、肌肉出血,严重的还可出现脑出血,此时病儿表现为惊厥、失语、暂时性瘫痪等。

2.区别要点:

除根据上述临床表现特点识别过敏性紫癜外,还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过敏性紫癜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可出现皮疹、便血及血尿,但在查血时可见过敏性紫癜血小板计数是正常的,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明显减少,急性期常少于2万/微升,而且出血时间延长。

(2)当阵发性腹痛的发生先于皮肤紫癜时,应注意与急腹症相区别。急腹症常有固定的压痛点、腹肌强直,腹部拒按。而过敏性紫癜所致的腹痛多无固定的压痛点及腹肌紧张强直。

(3)有便血时,需与肠炎、菌痢相区别。肠炎、菌痢一般便血量较少,而且粪便中常含有黏液和脓液,并伴有腹泻和里急后重感。

(4)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为突出表现的过敏性紫癜,应注意与风湿热相区别。风湿热除关节有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外,常有发热及心肌炎表现,有的还可出现皮下结节或舞蹈症。

(5)以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紫癜,应与肾小球肾炎相区别。肾小球肾炎不会出现皮疹、关节肿痛等。

3.家庭治疗:

(1)抗过敏治疗。可酌情选用以下药:

①苯海拉明,每日每千克体重3毫克,分3~4次口服。

②扑尔敏,每日每千克体重0.35毫克,分3~4次口服。

③泼尼松,每日每千克体重1~2毫克,分3次口服。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一般可应用1~2周。但须注意,该药对腹型、关节型疗效较好,对肾型疗效不佳,对单纯型皮肤紫癜无效。

(2)对症治疗。

①鼻出血时,可用1:1000肾上腺素浸润棉球填塞。

②牙龈出血时,可用4%碘甘油涂于牙龈处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③便血量多时,应禁食,并及时送医院补液。

④在整个治疗期间,可用维生素C,每次0.05~0.1克,日服3次。

(3)中医中药。

①紫草15克,银花、赤芍、白芍各9克,生地15克,白茅根、生黄芪各15克,茜草10克,三七粉1.5克(冲服)。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②水牛角粉10克,银花15克,连翘、紫草、丹皮各10克,白茅根、生地各15克,丹参6克,赤小豆30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4.家庭护理:

过敏性紫癜属儿科较重的疾病,一经发现最好是住院治疗。如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在家治疗时,家长应做好以下护理工作。

(1)饮食。病儿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不吃鱼、虾等可能射超过敏的饮食。对于怀疑导致发病的食物,应避免再食用。对于有消化道出血的病儿,要给予流食并限制食量,对于便血明显者,应禁食并送医院补液。

(2)休息。病儿在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控制活动量减少发生外伤,以防引起或加重出血。

(3)注意观察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发理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①原有腹痛及黑便通过治疗已消失,又再次出现明显血便者。

②在治疗过程中发生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经用上述止血方法无效者。

③经治疗其他症状已好转,又出现腰痛和血尿者。

④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烦躁不安、头痛、呕吐,甚至发生抽风、昏迷者。

5.预防方法:

预防本病再发生的根本办法是,积极寻找引起过敏的因素,避免再接触。

佝偻病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主要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维生素D是保证孩子骨骼正常发育的重要物质,缺乏时,体内的钙、磷代谢就会发生失调,钙就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位,致使骨骼发生病变。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有五方面。

(1)从饮食中摄取的维生素D量不足,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小儿,容易缺乏维生素D。

(2)接受日光照射不足。由于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D,除由食物供给一小部分外,其余部分是由人体皮肤内所含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转变而成。这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因此孩子缺少室外活动,长时间不接受日光照射,或在寒冷地区不能开窗晒日光的小儿,很容易患佝偻病。

(3)孩子生长过快,所需维生素D量增多,以致供不应求。

(4)患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等也会影响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与利用。

(5)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适宜,也是导致佝偻病的原因之一。

1.疾病特点:

(1)孩子多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不活泼、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仔细观察时,孩子多汗与室温、穿盖及气温无关。由于汗液刺激头皮和摇头擦枕,致使后头部的半圈头发脱掉,形成环形脱发,医学上常称其为“枕秃”。这个过程常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2)病情继续发展,由于骨骼缺钙可造成颅骨软化,骨板变薄,用手指按压头顶或枕部中央,能使其稍微凹陷,犹如按压乒乓球一样。5~9个月以上的病儿的颅骨外形变成近似方形,头颅外观显得又方又大,常被称为“方颅”。病儿长到2岁时前囟门也未能闭合,出牙也晚,有的在10个月以上还未出牙,有的出牙顺序颠倒,牙面有横纹,易患龋齿。病儿双侧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呈钝圆形隆起,用手触摸时会感到像一串珠子,有的可以用眼看到。有的病儿胸骨凸起好似鸡胸,或脊柱后突或侧弯。下肢可出现畸形,形成“O”形腿或“x”形腿。病儿的头颈软弱无力,坐、立、行走都比正常孩子晚。

2.区别要点:

(1)佝偻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更为多见。根据病儿的年龄、喂养史、生活环境及上述表现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

(2)在诊断佝偻病时,还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①临床上有两种比较少见的佝偻病类型,即先天性佝偻病也称为胎儿型佝偻病和晚期佝偻病。前者是母亲在妊娠期间营养不良,严重韵缺乏维生素D,母亲本身已发生重度骨软化病,以致影响了胎儿的发育,故孩子出生后就有佝偻病的表现。后者在5~12岁开始发病,特点是骨骼生长缓慢,四肢弯曲显著,腰椎明显前凸,骨盆狭窄,膝及背部常感酸痛无力,若病情继续发展,可形成侏儒样畸形,而且成熟延迟。

②呆小病。特点是耍幼儿生长发育迟缓,出牙晚,囟门闭合也晚,体型矮小,智力低下,皮肤干燥,舌大唇厚,声音粗,体温低于正常。

③脑积水。特点是囟门及头颅增大,而且骨缝裂开,眼球呈“落阳状”,囟门饱满等。

3.家庭治疗:

用药物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防用药过量与不足而影响疗效和招致药物不良反应。

(1)西药:

①没有发生骨骼改变的病儿,可口服浓缩鱼肝油或单维生素D制剂和钙剂。维生素D,每日5000~10000单位,口服,连用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同时口服葡萄糖酸钙,每日1~3克。

②发生骨骼改变的病儿,可用单纯维生素D制剂,每日15000~40000单位,口服,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同时口服葡萄糖酸钙,每日1~3克。注意,每日应用大剂量维生素D时,不可再同时用鱼肝油,以免孩子发生维生素A中毒。

③应用肌肉注射维生素D时,病儿如无骨骼变化,则用维生紊D2,每次40万单位,或用维生素D3,每次30万单位,一次肌注即可;如病儿已出现骨骼发育异常,则用维生素D3,每次60万单位肌注,每1~2周注射1次,连用2~3次,总量120万~150万单位。肌注2~~3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口服。在注射维生素D时,要同时口服钙剂。

(2)验方。在治疗佝偻病时,在上述正规治疗的基础上还可酌情选用以下验方。

①鸡蛋壳数个,焙干研成细粉,每次服6克,日服2次,米汤送服。

②乌贼骨、龟版各10克,茜草根6克。每日1剂,水煎,加红糖适量,分2次服。

4.家庭护理:

(1)饮食。应给病儿选择含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蛋黄、猪肝、海贝、排骨汤等。

(2)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使病儿多接受日光照射。冬季寒冷时,在不使病儿受凉的情况下,中午应抱出室外晒日光;对于大点的孩子,可多作室外活动。

(3)病儿的衣服要宽松、干净,由于病儿出汗多,应勤洗澡勤换洗衣服,以保持皮肤清洁。

(4)家长应注意不宜让病儿过早、过多的站立,一般可于9~10个月左右扶起站立,到12~15个月时学会独立行走。否则下肢承受不了身体的重量,容易导致下肢畸形。在搬动病儿时,动作要轻巧,不要压肋骨,换尿布时不可用力牵拉病儿的腿以防损伤骨骼。

(5)注意观察病情:

①由于佝偻病患儿身体抵抗力弱,夏、秋季节易患腹泻及消化道疾病,冬、春季节易患呼吸道疾病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所以家长平日要仔细观察,发现病儿出现以上疾病的征兆,要尽快找医生诊治。为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应按规定到当地防疫部门进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