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跑马镇情人
7649600000012

第12章 野史与官史-4

跑马镇四百年史

跑马镇原本应该叫唐马镇。最早溯源于明朝末年,也就是大约1640年前后,那时候,这块地方就叫唐马村。为什么后来又改成跑马村了呢?那还得从明朝末年说起。

话说明朝末年,卢象升将军率兵抵抗李自军起义军。他派遣手下的偏将唐得镇追击一支起义军。唐得镇出身将军世家,其父也是有名的将军。而这支起义军的将领叫马保义,此人虽是个书生,却颇有军事才干,他治军有方,兵士英勇善战。因最初的义军都是一个家族建起来的,所以手下各部头领以家族马姓为主,因此有“马家军”之称。这两位可谓是将遇良才,势均力敌。一直到了李自成兵败之时,才分出高下。事实上高下之分也是因大势所趋。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大顺兵一溃千里,马家军自然也难保。唐得镇一路追歼马家军,至一片大山之中,突然发现只剩百余人的马家军消失了。

唐得镇受了卢象升的将令,未完成任务,自是不甘心。于是,他也率一队轻骑兵长途奔袭,一路进入大山之中。没想到,他们却迷了路,在大山里转了很久。此时天下大乱,群雄纷起,满人又提兵入关,几方混战成一团,卢象升自顾不暇,也无法接济唐得镇。因无补给,唐得镇无奈之下,令手下兵士就地取材,屯田耕种,以自食其力。但唐得镇百折不挠,他一边指挥部队在大山里驻扎下来,一边不断派人四处侦察,寻找马保义等人的下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终于有手下来报,在南边的一个山寨里发现了马家军的踪迹。于是,唐得镇率人追去,欲将马保义擒住。没想到,就在他们找到这个山寨,要组织进攻时,马保义却派人送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此时,天下大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大顺国已经灭亡,明朝也已经灭亡了,现在坐天下的是关外来的满人。而且卢象升也已于一年前在河北与清兵激战时阵亡。因此,我们两家都成了清兵追捕的对象。毕竟都是汉人,何不化干戈为玉帛,就在这世外桃源生活下来,以避清兵追捕。

唐得镇不信,以为是诈,于是马保义就和唐得镇约定,派人出山查看。他知道出山的路,于是派一个手下,陪同唐得镇的人出去查看。唐得镇的手下回来后,报告说,马保义所言皆属实。唐得镇不得不面临现实。他和马保义达成协议,两家共同开辟这片土地。但他有一个条件,这地方就叫唐马镇。他是将军世家,要面子,唐姓必须在前。马保义原不想答应,可当时唐家势大,没办法,只好应允下来。于是,唐得镇召集手下,愿意留下者就留在此地,开荒种地,并想方设法把自己家族的人也接来,以避战祸。

就这样,两个原本对立的家族就在这么一大片马蹄状的土地上生存了下来,他们代代相传,繁衍生息,已历四百余年。

按说,此时两家已经讲和,本不该有争端。事实上,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两家也相安无事。但是,唐马镇这个名称一直让马家人耿耿于怀。当时,唐得镇和马保义都已经去世。马家的势力也发展了起来,两家基本上是势均力敌。此时,马家人自然又动了改村名的念头。光阴荏苒,转眼已经是康熙年间。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除鳌拜、灭三蕃、收台湾以后,天下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唐马村自然也不例外,数十年间,唐马村也已打通了和外界的交通。康熙皇帝怀柔天下,只要现在不反清,一切既往不咎,因此政策也有所宽松。马家人就不停地派人到县上、府上去申诉此事。后来,当地县令纠缠不过,就找到知府。当时在任的一位饱读诗书的知府大人把唐、马两个家族的要人都召集起来,开了会,相当于三方会谈。

只见知府大人稳坐台上,抚须笑道,你们二家无须再争,我有一策,可解纷争。他引经据典说,这地方原本就有名字。早在唐朝太宗时期,唐三藏取经经过此地,就曾给此地命名为“跑马林”,以彰此地桃林活命之功。原来,唐三藏取经时在此地迷路,腹中又饥饿,后见一片红光,知是菩萨指引,于是至红光处,发现了这片桃林,师徒几个摘桃果腹,并顺向找到了出路。唐三藏取经功成后就命此地为跑马林。既然有名字,那就恢复原名吧,就叫“跑马村”好了。听知府大人这么一说,两家这才无话了。然而后来,笔者曾遍查史料,也读过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等书,均无此记载。所以笔者以为,此乃知府大人的计策,编出来一个故事,以解两家纠纷。

无论如何,跑马村的名字就这样下来了。后来,到了嘉庆年间,这里又成为了跑马镇。这一块地方也发展得越来越大。一个真正像模像样的集镇真的成形了。可新中国建立后,这里又先后成为跑马村、跑马乡。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再次成为跑马镇。

当然,关于名字的由来,后来还有很多纷争,此处按下不表,单说两个家族的数百年恩怨。

再说这唐、马两族都曾是大家族,家族文化十分丰厚。虽然同住跑马镇,但基本有个势力范围。唐家在西头,临河而居;马家在东头,傍山而居。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历来在此地有“唐仁马智”之说。

除了明争以外,两家也一直暗斗。在教育小孩的时候,往往比照的对象都是对方家族的能人,说一定要超过某某,以光宗耀祖。直至笔者小时候,父母教育时,还时常说这样的话:“一定要为马家人争气”,“一定要超过唐家人”,“马家人的振兴就靠你们这一代人了”。不过,这两家有一点倒也有趣,自打迁至跑马镇后,唐家多出武将,而马家多出文人。所以又有“文马武唐”之说。有人说这是地理环境使然。笔者则以为是家教族学使然。唐得镇本是武将,而马保义原是书生,合情合理。当然,到了后来,尤其是同治年间,两家就不那么明显了,文武兼备,人才辈出。几百年间,这里先后出过十位举人,三位进士,一位将军,一位副将。文官最大的是马家的,做到了江南总督;武将最大的要算国民政府的一位将军了,抗战期间此人便是中将,后在内战而死,被追认为上将。

另外,两家中间虽没有明显的楚河汉界,但基本上以中间的主道为分。然而事实上,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两家在此跑马镇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两族的族长均由鹰派人士担任,努力保留自己的独立性。因此数百年间,两个家族既有过通婚的例子,也有过多次的打斗。现举几例。

同治年间,唐家的一位公子看上了马家的一位小姐,这位马家的小姐对其也颇有意,原本是郎情妾意,两厢情意,美事一桩。可是马家偏不答应,于是以苛刻的条件相胁。马家提出,唐家的公子必须中了举人,才能娶马家小姐。他们以为这下他们的婚事就会黄了。因为自打到了跑马村以来,唐家一向以练武为家传,出身行武的不少,可就是没有一位出身科举的。谁知这位公子是位痴情的种子,他偏偏发奋读书,几年后真的就考上了举人。只是这时,被封锁了消息的马家小姐以为郎君移情别恋,早就嫁到外地作了他人妇了。唐家公子虽未抱得美人归,但倒是自此使唐家风气大转,有了读书种子,故近百年来唐家也文人辈出。

另外一例就是喜剧了。

那是民国年间。这回是马家的公子爱上了唐家的小姐。这位小姐的一位伯父是国军高级将领。而此时,马家势微,原本门不当户不对。可这两位情深意坚,又兼唐家伯父深明大义,最终让二人出国留学,有情人终成眷属。

至于争斗,就更多了。

乾隆年间,两个家族为争镇长,曾在镇外的河边比武弄文,最终马家以文略胜一筹。

这算是文明的争斗了。

嘉靖年间,天下蝗灾,为争良田和灌溉,两家曾暴发了大规模的械斗,全镇男女老少几乎倾巢出动。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把祖传的兵法战略都用上了,在这山间排兵布阵,大打出手。最终三死二十余伤。

咸丰年间,两家又因两个小孩争斗之小事,争闹不休,各不相让,最终酿成了一场械斗,据载,两家各出动了上百人,在西山口决斗。后来官府及时派人赶到,这才没有酿成大伤亡。

历代官府对此十分苦恼。到了同治年间,一位县令想出了个“掺沙子”的办法。他觉得跑马镇之所以不断争斗,是因为这里就是两家的势力。于是,他不断移民到这里。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两家非常顽固,外人虽可以居住在这里,但却根本无法进入他们势力范围。

前文说过,数百年间,两家各出能人,谁家出大人物之时,便是扬眉吐气之时。因而,时有东风压倒西风,也有西风压倒东风之时。至民国时,唐家经数代集聚,也有说法是碰上了好风水,文武兼备,终于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唐家占了官家身份,而马家却出了几个啸聚山林之徒,盗拓之行,素来为跑马镇人所不耻。因此马家人在跑马镇也自觉低人一等,纷争反倒少了。

此后,国共两党相争,又逢日寇入侵,奇怪的是,唐家大都倾向国民党,马家则倾向共产党。当时的共产党游击队的领导人便是马家人。两家随天下大势,时分时合。合作时力量异常强大,连日本人也奈何不得,因此他们想尽办法,欲挑起两家争端。但这两家却在民族大义面前绝不退步。两家相约,先退外寇,再行内争。结果合两家之力,日军侵华八年,硬是未能踏入跑马镇半步。那一时期,是两家的蜜月时期。两个家族通婚的也有几例。

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又打了起来。此时,马家人和唐家人各成一派,随着两党势力的此强彼弱,时而你在山上,我在镇上;时而我在山上,你在镇上。弄得几个唐马家族结婚的,妻离子散,惨不可言。幸亏内战只有三年。最终,中国内战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三年自然期间,跑马镇的唐、马两家再次联合起来,对付灾害。他们开山辟林,结果,整个跑马镇居然无一人饿死,创造了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当时的村长,正是马家的马豪义,是笔者同辈的族兄。

改革开放时期,受惠于中共中央的政策,跑马村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经过数百年的历史进程,跑马村的人已经认识到,唐、马两家,合则两利,争则两伤。因此,他们下决心摒弃前嫌,携手共建家园。尤其是到了唐三思就任村长之时,跑马村更是开始了跳跃式大发展。

唐三思有大抱负和大智慧,他引进人才,开厂办实业,最终让数百年的跑马村发展成了今日的跑马镇。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拿出那本市志,拜读马爷爷的大作。在这篇只有几千字的短文中,他居然把跑马镇四百多年的历史说得清清楚楚。看来,这位马爷爷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专家。文字虽短,其中的考证却不少。包括我前些天在杂志上看到的关于跑马镇的由来,也被他的考证给否掉了。不过,这个偏僻的小镇居然有这么久的历史,却让我顿生了一种自豪感,感到自己来这里工作也不算冤枉。

那么,这是否就是父亲要我到这里来的理由?而他,生活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怎么会知道这么一个小镇,而且牵挂着这座小镇呢?

这个谜团,看来得留着慢慢去解了。

在路上,我曾问唐晓梅,要不要看那本市志。唐晓梅摇了摇头,我早就知道了。文章里的内容,马爷爷早就跟我讲过了。

我说,这位马爷爷可真有意思,我越来越喜欢他了。我发现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神秘的东西。

唐晓梅笑笑说,这是当然。他身上的故事可多着呢,昨天讲的,只是其中一个罢了。你不知道吧,他还是有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据说还参加过美国宇宙飞船的研制工作呢。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中途退出了。对了,这个事你不要问他啊,他会不高兴的。

文章里的唐三思,应该就是唐晓梅的父亲唐镇长了。他这名字可真有趣。子曰:三思而后行。倒是像他。看来他父亲也希望他是个深思熟虑的人。马爷爷对他的评价居然有这么高,在跑马镇历史上,简直具有崇高地位了。

在深夜里思考这样的问题,真是件要命的事。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就变得成熟了。我知道,在这个小镇,西边正热闹着,这个小镇的人们生来喜欢享乐,他们此刻正享受着人生;而东边呢,则沉睡着,周围非常安静,那些喜欢思考的人,像镇长,也会像我一样,此刻正在思考着那些远离自己的话题吗?享乐和思考,这两样这么紧密地和小镇结合在一起,是不是也跟这几百年的历史有关?

此刻,月光升上半空,透过窗户照进来,屋子里顿时一片惨白。窗外,高大的法国梧桐将树影投进屋里,在月光里摇曳着。路边,一个长长的声音传了过来:天——蓝——啊——天——蓝——啊……又是那个声音。这段时间以来,每隔几天,这个声音就会在街上出现,就像过去打更的人那样。住在这里的人似乎也早已习以为常了,除了我。我一直没有弄清这到底是个什么声音。没有人愿意跟我解释,大家都对此讳莫如深。

不过,我也没心思来管这个声音了。一个案子已经摆在了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