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646000000033

第33章 陈轸诳韩绝秦(节自《韩世家》)

【《韩世家》导读】

韩国也是周初分封的诸侯之一,开国君主是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后为晋国所灭。其后人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予,至韩厥时为晋国六卿之一,势力逐渐强大。韩景侯时,与赵、魏瓜分晋国,正式列为诸侯。韩哀侯时灭郑,迁都新郑(今属河南)。七世之后,韩王安时被秦所灭,韩国被秦置为颍川郡。本篇以系年的方式,记载了韩国十余世约二百年的历史,编纂中借鉴了《左传》、《战国策》以及韩国史官编写的韩国历史档案等,要言不烦,简明扼要,篇幅比《赵世家》、《魏世家》都要短小一些。

韩国疆域为今山西东南角及河南中部,在战国七雄中算是小国,然而介于魏、秦、楚三国间,据天下之冲,首尾腹背受敌,能够支撑二百年,实属不易。司马迁在赞语中归功于韩厥存赵氏孤儿,有阴德之报。一些论者对这种说法是不赞同的,如苏辙、郝敬等人,但他们也未说出所以然来,这儿就不赘引了。

【原文】十六年,秦败我脩鱼,虏得韩将鳗、申差于浊泽[1],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2]。”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3]。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4]。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5],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6],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穀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穀将以楚徇韩[7]。”

韩王闻之,大悦,乃止公仲之行[8]。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

【注释】[1]脩鱼:地名,即春秋萧鱼,今河南舞阳县。鳗、申差:韩国的两位将领名。浊泽:地名,在今河南许昌县西。[2]公仲:韩国的相国,姓公仲,名侈。张仪:秦国的谋士,纵横家。以一易二:一;指拿一名都给秦。二,指使得秦国不至攻打韩国,而且还可一同伐楚。意为用一座城换来两件利益。[3]购:即讲和。[4]陈轸:战国时楚夏人,善游说,历仕楚。[5]信臣:亲信的臣子。[6]韩必德王也:韩国必定感谢你君王的。必不为雁行以来:韩国必定不会与秦国一条心来攻打我们。雁行,如大雁结伴而来。[7]不穀:王者自贬之称。徇韩:“徇”同殉,意为以死助韩。[8]乃止:便停止公仲西去与秦讲和。

【译文】韩宣惠王十六年,秦兵在脩鱼那地方打败韩国,又在浊泽那里俘虏了韩国的两名将领鳗和申差,韩国十分危急。韩相公仲侈对韩王说:“与邻国(指楚国)的关系不可依赖了。而今秦国想攻打楚国已经很久了。你不如因张仪的关系派人去秦讲和,送给秦一座名城,并准备兵士与秦一起向南攻打楚国。这样,秦既不来伐韩,又可同去伐楚,这是用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很好!”于是,韩王便指示公仲去执行。

楚王听说此事后十分惶恐,便召见陈轸并将此事告知他。陈轸说:“秦国攻打楚的想法已很久了。如今他又得到了韩国的一座名都,而且还准备军队,秦、韩合兵攻打楚国,这是秦梦寐以求的事。如今他已得到了,楚国必定遭攻击了。你听我为你设计:在国内进行动员,调兵遣将声言去救助韩国。命令战车挤满道路;打发亲信的臣子去韩,多用些车辆,多带些钱币,使韩国相信你是去救他的。纵然韩国不听信我们的,韩国也必定暗地里感谢你的,他必定不会与秦国一条心地来攻打我们。这是使秦、韩不和的计,秦国的军队虽然到来,楚国也不会有大的危害。韩国如能听信我们的,便会拒绝与秦和好,这样,秦国必定十分震怒而且很怨恨韩国。韩国与南面的楚国交往,必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他对应秦国时必定不会恭敬,这就是用秦、韩的兵,来解除楚国的祸呀!”楚王说:“可以!”于是,楚国便在国内进行动员,大肆举兵,声言救助韩国;命令战车挤满道路;遣发亲信大臣去韩国;多用车辆,多多地带上钱币。对韩王说:“我国虽然很小,但我国已经把兵卒全部发出来了。希望贵国按自己的心意与秦打交道吧,我将用楚国死助韩国。”

韩王听了这番话,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的行动计划。公仲说:“这是不可以的,秦国实实在在是要攻打我国的,然而楚国则以虚假之名来救我国。你君王要依赖楚国的虚假之名,而轻率地与强大的敌人秦国绝交,你必定被天下人嘲笑的。而且楚国与韩国本不是兄弟之国,又素来没有定约而谋划去攻打秦国。他见秦、韩的兵已要攻打他的形势,因此而发兵声言救韩,这必定是陈轸的计谋。而且你君王已经派人向秦国通报了我们的计策,而今不行动,那是欺骗秦国。你轻易地欺骗强大的秦国,而听信楚国的谋臣,恐怕你必定要后悔的!”韩王不听,于是断绝与秦的交往。秦国因此而十分震怒,便增兵,攻打韩国,打得十分激烈。然而,楚国的救兵却始终不到。

【鉴赏】诳者,迷惑、欺骗也。本文记叙的两位谋士公仲与陈轸各为其主,出谋献策,均为各自的国家利益,最终陈轸之策取得了成功,这是因为陈轸对当时的秦、韩、楚三国的政治形势和三国的君主有更深的了解。

文章先写韩国公仲之策。在韩败于秦,国势危急的情况下,公仲为韩王分析形势:一是与楚国的关系不能依靠,二是秦国欲伐楚已很久。在这种情况下,派人去疏通秦国谋士张仪,赂一名都,与秦讲和,共同出兵伐楚。这是以一得二之计。公仲是深明当时秦、韩、楚三国的利弊关系而提出的利韩之策,是有政治眼光的。

陈轸则从利楚的角度,先指出秦欲伐楚已久,今又得韩之助,楚已危极。怎么办呢?他抓住韩王庸懦、爱听谗言的特点,献策说:虚张声势,做出救韩的样子;再派亲信去韩,多其车,重其币,买通韩王左右,使之相信楚救韩之诚意。即使韩不听,至少使韩感谢楚国,不与秦联合伐楚。这样,秦必怨韩,而免楚国之患。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韩王相信了楚国之话,不与秦结交。

陈轸之策为公仲所识破,指出这是在秦、韩已有联合伐楚的形势下,陈轸使出的离间之计,欺秦必导致强秦的报复。但韩王不听,最后果然是秦、韩大战,而楚不来救韩。

公仲与陈轸,可谓斗智斗谋。陈轸之所以能诳韩绝秦,取得成功,不是说公仲没有眼光识破其计,关键在于韩王的庸懦与轻信。陈轸在对韩王的了解上,可谓比公仲略胜一筹。从表达来看,文章思路清晰,分为韩谋、楚谋、楚胜韩谋三个层次,应答对话,分析说理,有条不紊;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均有交代,自然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