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管理——过程理论实务
7627200000043

第43章 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5)

在工业社会中,OEM(包括ODM)可谓司空见惯。因为出于制造成本、运输方便性、节省开发时间等方面的考虑,知名品牌企业一般都愿意找其他厂商OEM。在找别的企业进行OEM时,知名品牌企业也要承担不少责任。毕竟产品冠的是自己的牌子,如果产品质量不佳的话,少则有顾客找上门投诉,重则可能要上法庭。所以,品牌企业在委托加工期间肯定会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但也有种说法,称OEM产品代工结束后,质量仍不敢完全保证,故此,当有的商家告诉你某件产品的生产商是某大品牌的OEM产品时,绝不要相信其质量就等同于该品牌。你唯一能够相信的,是这家制造商有一定的生产的能力。

OEM是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趋势下的一种必由之路,也是资源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在欧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建立有OEM性质的行业协会,至今OEM生产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日本企业为迅速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最早采用国际OEM的生产贸易形式。“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亦与OEM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其中,台湾早已成为全球PC机最大的OEM基地,印度亦是通过OEM的方式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在IT业,从技术到零部件到软件的功能模块,谁是全能?康柏总裁菲费尔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用最直接的方式赚钱!”,并公开表示要省去那些所谓的资产(厂房、设备、办公楼等)带来的负担。甚至有人称:OEM造就整个IT产业!美国耐克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运动鞋供应商,自己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只专注研究、设计及行销,产品全部采用OEM方式,成为目前世界上OEM经营的成功典范。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加快,OEM需求商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挑选OEM供应商,特别是向加工制造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2.OEM 模式的现实意义

1)OEM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企业的竞争战略正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为重心生产型方式,向注重新技术应用,迅速推出新产品为重心的市场经营方式转化。据IDC的数据显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平均1012年,而进入90年代以后,这一数值下降为618个月。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电子信息时代,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竞相加大了对新产品研发的投资力度,为了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占领市场,许多大企业将关键性部件自己生产,而将辅件以OEM方式承包出去让其他企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保证缩短生产周期,又可以将节省下的用于生产设备的大量资金用于研究开发,使企业在市场响应速度方面保持了一个良性循环,同时企业还可根据市场态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生产规模,从而有可能保持一个适应市场发展动态的,灵活的弹性生产机制。

从另一个角度讲,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用于生产设备方面的投资必然加大,为了降低机会成本而大量采用OEM方式进行生产,不能不说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草船借箭”之策。

2)OEM适应大品牌的发展需要品牌与渠道在商品最终价值形成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激烈的竞争使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在消费者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更多营销渠道合作伙伴的支持,才能通过与渠道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使产品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渗透。为此许多经营业绩良好的跨国公司一直注重品牌形象及营销渠道的建设。因此充分利用OEM方式将已经成熟的产品或其他企业有生产优势的产品推入自身的营销渠道中,利用自身在增值服务方面的优势去赢得更广范围的消费者,这又可称之为“借鸡生蛋”之良策。

3)OEM适应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MS)逐渐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中,质量已逐渐成为了生产过程中的可控因素,这就为OEM厂商代工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这正是OEM方式在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信息产业行业中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这也正像IBM、HP这样的只有十多万员工的跨国企业却推动几百亿美元销售额的原因之一。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渠道建设中去,也为企业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供了根本保障。

4)OEM适应为顾客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在信息经济时代,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含量逐渐提高,最终消费者不可能凭产品科技含量判断对自身的适用性,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基于解决方案的全方位的服务。现代企业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考核企业发现消费者需求并为之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单一产品的重要性正逐渐降低。而现实问题是如何满足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个性化特征的消费需求。

OEM方式提出了一个好的途径:即企业以自己专有技术为基础,融入以OEM方式生产的其他产品,从而为客户提供适合各自需求的解决方案,这样既推动了企业自身技术的发展,加强了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又使客户从全面的解决方案中得到了更全面及时周到的服务。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被OEM的企业也在企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发展,这充分体现了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另外,以OEM方式进行经营可更加有效地配置有限的企业内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的层次,提高经营管理的效能。

5)OEM适应建立新型竞争优势的需要现代经济的发展已改变了人们对单纯性竞争的看法,竞争与合作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两大动力。在自身有优势的产品上,使用竞争对手的OEM产品使自己的优势更突出,同时竞争对手也有了新的发展空间,竞争变成了合作。同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很难有一个企业能全部掌握一次产品的全部专利技术,通过相互间以OEM方式提供产品即可保证知识产权的完整性。从而避免纠纷或重复开发所带来的资源的浪费,又能推动某项技术的市场影响力,使之成为新的工业标准,或是集团联盟的标准,使无序的竞争变得相对有序。

3.OEM 模式的利弊分析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成长都参与过OEM,特别是加工贸易中主要以OEM贴牌生产为主,所以有必要从OEM生产方企业的角度,分析一下OEM方式的利弊和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相对于购买方而言,供给方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然而,采用OEM方式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1)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如近年来,国内家电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趋于饱和,某些国内制造企业为了能开拓市场,而为国外品牌做代工,增强了企业的全球意识。

2)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现代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即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大而呈现出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来自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固定成本的分摊。如果企业本身就存在这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成本下降的效果将更加明显。参与OEM供给,意味着产出规模的扩大,不但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而且降低了成本。

3)学习经验,完善管理提供OEM的企业往往在OEM购买方的产品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OEM购买方可以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在合作过程中,OEM供应方可以在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经营效率控制等的管理上按照购买方的要求组织生产,以先进的组织控制及“干中学”经验积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4)产品创新,提升能力如果OEM产品属于创新产品,供给企业除满足购买方的需求外,还可以以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或者增加产品线的长度,推出新产品;或者加深产品线的深度,增加现有产品的品种;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OEM方式对买卖双方而言,除了共享产品整体竞争优势外,还具有一个最有特色的优势,那就是买卖双方进出市场的灵活性。只要买卖任何一方发现了更有利可图的途径,就可以随时终止合同。从这个角度而言,OEM市场是高度有效的。

5)节约销售投资当企业面对国外市场时,由于地域广,各国商业习惯不同,很难建立完全的独立流通网。但是如果借用外国公司的销售力量,那就便利多了。如富士、理光等都对其在欧美的厂商和经纪采取了OEM方式,这样就减少了企业间运转时的摩擦,消减了企业本应投入的大量销售资金,使企业能够适应在海外经营。

OEM模式相对于生产方企业来说,也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OEM厂商的生产利润趋于下降,生产环节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也同时趋于下降;相反,市场环节的利润率和竞争地位在相对上升。OEM厂商处于产业链低端,利润连年持续下降是OEM厂商面临的最大困境。据《商业周刊》中文版的报道,代工厂商的“毛利润”

已经从原来的15%下降到5%。如近几年摩托罗拉为推出低价手机,通过竞标的方式遴选代工厂商,每部手机的报价只有30多美元。

而且,当企业为别人代加工的成分越来越多时,自有的品牌也就越来越少,同时也造成企业市场功能的残缺,它将成为企业下一步谋求更大自主发展的沉重“债务”。这一点对国内的OEM厂商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对大多数OEM厂商来说,选择做这一行,多是无奈之举,谁也不愿意总是呆在食物链的末端,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就连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制造商伟创力国际集团,也不满足于为摩托罗拉生产些手机,为微软生产些游戏机,尽管目前这些消费品在它的收入来源中占到了大部分。因此,完成了原始积累的OEM厂商,会像伟创力那样,向价值链上方逐步转移,这成了最实际的一种选择。

当然,对于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而言,OEM仍是要充分考虑的创业模式,但有理想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个初级模式上,他会逐步实现由OEM向ODM(代设计),直至OBM(自主品牌)的转变。

(1)企业成长一般要经过哪些阶段?

(2)优秀企业与落后企业的差距有哪些?

(3)找出3家多元化经营失败的企业,分析其原因。

(4)企业的核心能力有什么特征?应如何处理它与企业扩张的关系?

(5)找出国内3家快速成长的企业,说明这些企业都拥有哪些机遇或核心能力,这些企业采用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