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管理——过程理论实务
7627200000003

第3章 创业与创业精神(2)

(3)由创业者组织形成小组,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进一步形成创业计划。如果创业者自己不能完成或没有时间,可以外请咨询公司来完成创业计划。

(4)计划完成后或同时,需要进行创业前的准备,比如:确定公司形式、创业团队、经营班子、营销策划、销售方式与销售渠道、技术完善、经营场所选择、原材料来源落实、设备选型或购置与加工、有关法律批文等,最为重要的是落实创业资本,并尽快到位。

(5)一切准备好后,开始注册公司,领取营业执照、银行开户、办理税务登记等。主要管理人员到位。建立健全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

(6)进行员工招募与员工培训,同时进行设备安装、技术与工艺调试。生产出工业产品,作为工业品大样送检,或送到用户手中进行检测与确认。

(7)签订销售合同,购入原材料,按计划进行生产。完善质量管理系统。

(8)开业典礼。

(9)对新创企业进行管理。

以上是一般企业创办的过程脉络,其顺序并非是由(1)到(2)等的串行方式,而大多应该采取并行方式。

1.4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4.1创业管理的含义

创业管理(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从英文的字义来看,也可以称作企业家的管理。

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这种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思想,尤其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

狭义的创业管理概念,即把创业管理的研究对象定位于企业设立前后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开业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起步之后早期所涉及的管理,包括识别与利用机会、组织资源、制订计划、创建新组织等。大多数日本学者也采用狭义的创业管理概念,其日文名称为“起业管理”。

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和管理者意识到,即使在现有企业或成熟企业里,由于竞争、市场需求、产业演变和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不断地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开发新的业务,只有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的企业才能具有活力和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战略思想和管理方式的调整。因此,创业管理从理论概念来讲,它不仅仅是新企业的事情,现有成熟企业也存在和需要创业管理。

综上所述,创业管理是一种以机会为驱动、以创新为导向的管理活动和方式,它不仅存在于新建企业,现有企业或大公司也需要创业管理。所不同的是,新企业的创业管理需要从机会导向向行为导向转变(即从机会管理、任务管理向对人的管理转变,开始追求效率和制度化、规范化);而现有企业的创业管理强调创新,旨在发觉新的机会和进一步提高效率,是机会管理和行为管理的结合。

1.4.2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区别

为了进一步理解创业管理,我们将其与一般管理做一比较分析。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管理以大公司为核心,是大公司主导的管理范式。但80年代以后,伴随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速度、创新、知识、创造力显得日益重要,传统的企业管理范式受到严重挑战。如果把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传统管理看成一般管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传统管理是通过对包括物、人、资本、知识和信息等在内的全部资源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过程,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以取得最大经济效果为目的,以不同的组织为研究单元,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数学等多种方法来研究组织运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传统的管理范式聚焦于商品,是技术导向型的,研发、设计、工程、大批量制造、大市场大规模操作、自动化和专业化都是重要因素。生产效率发挥主要作用,质量意味着与技术标准和规范化相一致。

创业管理是以环境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环境要素的复杂性及异质性为假设,以发现和识别机会为起点,以创新、超前认知与行动、勇于承担风险等为主要特征,以创造新事业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不同层次事业的创业导向为主要内容,以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为工具,研究创业活动内容内在规律的科学体系。

对传统管理与创业管理进行比较,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两种管理理论或方法所依据的基础不同。传统的管理理论是以现有的大公司为研究对象,而创业管理理论则是以不同层次的新建事业及新的创业活动为研究对象;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传统管理的出发点是效率和效益,而创业管理尽管也要注重效率和效益,但更侧重于通过找寻机会来取得迅速的成功;传统管理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实现生产经营,而创业管理则是在不成熟的组织体制下,更多地依靠团队合作、创新和冒险来实现新事业的发展。

创业思维体现为机会导向,因为其面对的技术、社会价值观等环境因素是快速的变化,商业机会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动态复杂、超强竞争的年代能否发现有价值的机会是创业型企业的基本战略思维。传统职能管理思维体现了一种资源导向,因为其面对的主要是外部合同契约、股东绩效考核和组织内严格计划系统的压力,有多少资源办多少事情,把占有资源、获取资源放在战略思维的最高层。

在商业机会面前,创业思维是超前认知与行动,理性地冒险并设法转移,但有时可能被认为是缺乏决策支持信息的非理性行为。传统智能管理思维在机会面前则相对缓慢,在充分考虑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尽量收集较充足的决策支持信息,进行规范的决策程序,设法降低风险。由于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技术转移加快,在机会面前,越来越难以收集较充分的信息,甚至对于是否存在机会都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创业思维就是在信息尚不充分之时,创业者能够从支离破碎、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商机。

1.4.3新创企业管理与成熟企业管理的区别

虽然创业精神在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中体现的原则、种类和来源大同小异,但在创业管理的过程、路径及侧重点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1)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企业作为有机的生命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必须采用相应的管理模式和解决方案。创业管理对成熟企业来说,核心在于创新;而对新创企业来说,核心在于管理(德鲁克,1995)。现有的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关注已经形成了既定的管理模式和组织体系,但由于组织惰性和路径依赖,就需要学习如何创新。新创企业则正处于由个人管理向组织理性转变的过程中,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因而新创企业需要通过创业管理就企业的愿景和目标达成共识,建立共同遵循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培育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团队。总体看来,这种生命周期特性体现在创业管理中便是:成熟企业里,原有的体制和成功是推行创业的主要障碍,而新创企业的主要障碍在于缺乏团队和约束。缺少高层管理团队,是新创企业在初步成功后无法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组织的关键所在。柯林斯和波勒斯(2002)指出永续经营且受人尊敬的企业都在创业初期注重组织建设,其领袖有着强烈的组织导向,致力于建立深植于组织的基本程序。高层管理团队的建设正是新创企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

(2)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创业模式。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在有效的营销管理和现金流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共同价值观、相互信任、彼此协作的高层管理团队。这是打造创业型组织时需要关注的要点,以免创业活动仅仅停留在商业活动层面而无法成为有组织的行为。成熟企业的创业活动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新业务与旧业务、新组织与旧组织的关系。既要构造一个有利于孕育创业活动,培养创业精神的组织,又要使创业机构这个具有不同成长规律的新组织在原有组织中独立发展。而且,独立发展并不等于完全分离,需要的是不同的政策和模式。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创业管理模式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创业行为,以及不同的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关系。

成熟企业已经历过市场竞争的检验,建立了带有组织特征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这些都成了未来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为创业活动设置了潜在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企业容易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包括两个方面:如何建立有利于培养创业精神的组织,如何使创业活动在组织中顺利开展。

(3)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管理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新创企业的结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集权决策。在一个小组织内,总经理通常作出有关公司经营的大多数决策,当经营规模足够小和简单时,一个人就能了解与制定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二是非正式管理。创业型公司具有典型的非正式性。它很少有正式的程序、系统和结构。因为公司很小,各项活动通过创业者的个人监督即可。况且,公司很年轻没有经验,它并没有学到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常规之道。

成熟企业的管理是一种专业管理(一般管理),专业管理也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决策责任的分配。大公司规模复杂,个人不能作出公司全部的管理决策,因此总经理必须将责任授权给下一级管理人员。这种授权的方式既决定了公司的结构,又反过来被公司的结构所决定。二是正式控制体制的使用。相对于决策责任的分配,公司采用了正式的体制,因为总经理本人不能事必躬亲,这就需要一些体制来指导和评估那些决策人的业绩。这些体制通常包括:制定目标,监控违反目标的行为,奖励积极的行为。除此之外,总经理还制定政策和标准工序来指导下属的经营活动。

总之,完善的大企业领导面临的问题、局限性不同于个体创业者,他们需要学习不同的事情。换句话说,大企业知道如何管理,但它的领导者有必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企业家,如何去创新。新起步的企业创业者则必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企业家,如何创新。除此之外,他还需学会如何管理。

1.5创业精神与创业者

1.5.1企业家与创业精神

1.企业家的内涵

创业精神,又叫企业家精神,源于同一英文单词“Entrepreneurship”。创业精神的载体是人,最具创业精神的是创业者(企业家)。因此,企业家与创业精神密不可分。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企业家不同的内涵,对创业精神也就有不同的理解。

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特龙(Richard Cantillon)认为,企业家履行了重要的经济职能,他们在不知道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最终产品付出多少钱的情况下就承诺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因而承担了因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创业精神突出表现为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承担精神。

19世纪早期,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让·巴普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认为,企业家运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并将其结合起来,在“不同生产者阶层”、“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充当“沟通纽带”。根据萨伊的观点,风险不再是创业的核心问题,管理技能和其他道德品质,如判断力和毅力等才是创业精神的主要方面。

一些“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却赋予企业家套利者的角色。比如,伊雷尔·柯兹纳(Israel Kirzner)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总是能捕捉到高卖低买的机会”。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知识的缺乏和信息的不对称,市场远离“均衡”,而通过辨识套利机会并按其行动,企业家可以将市场从非均衡推向均衡。

另一些“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则把企业家看作是打破现有秩序和市场的创建者。比如,着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新组合”的执行者,新组合是对旧秩序的“创造性破坏”。熊彼特并不认为企业家是创新风险的承担者,风险应该落在“生产工具所有者或为企业家付钱的货币资本家所有者身上”。德鲁克继承和发展了创新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因此,创新成为创业精神的主要内容。

从学者们对于企业家的研究轨迹可以看出,企业家所承担的角色,从投机套利、冒风险到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因而创业精神不单是投机与冒风险,而更重要的是把握机会和不断创新,通过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活动,推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

从创业的本质特征来看,企业家和创业者属于同一个概念,企业家本质上也是创业者,是现有企业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行为的领导者,而不是执行日常管理职能的经理人员。但在特定的研究环境下,当着重研究新创企业或新业务的发动者时,更多使用“创业者”这一术语;当泛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行为的商业行为者时一般用“企业家”这一词。对于一个新创企业,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创业者所扮演的角色毫无疑问会发生巨大转变,创业者会逐步发展成为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