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平常的孙武,身为一位将军,对部下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在他自著的《孙子》一书中,关于他对部下的人心掌握,曾如此写道:
统率众多士兵时,如果要惩罚他们必须特别加以小心,也就是说,部下还不太熟练时,如果犯了小小的过失就要惩罚,无法让部下心服,心不服则难差使。反之,部下已经非常熟练了,如果有了过失而不罚,则过于纵容亦难差使。”
显然这段话和在吴王面前对美女们所采取的态度相矛盾,而且,不用说,这段话对于掌握部下的人心,是比较有效果的方法。
孙武也曾这样说过:
“对待部下,除了平时以温情交往外,同时也要以威严整肃军纪,如此才是必胜的姿势。”
只有温情是不可以的,只重军纪也不行。只以温情对待他们,部下习惯了则难以差使;相反地,若只重军纪,无法让部下心服,惟有温情和军纪二者并用,才能完全掌握部下的心。
在当今的成功人士当中也有很多例子,他们都能成功地把握住这个度。台湾的吴舜文就是其中之一。
吴舜文在管理方面要求每个员工都有较高的工作水准,宁缺不滥,厂里没有光拿钱不做事的闲杂人员。
吴舜文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在台湾,在日本也素负盛名。有一次,日本一家电视台记者到台湾采访吴舜文。她当时正在主持一个会议,会上正在讨论有关新公司成立的章程问题。吴舜文一下子就发现章程中的第一条有失误,而承办的会计师嫌麻烦不愿更改。她疾言厉色要求修正,以免影响公司未来发展。当时她的严厉态度,完全被电视台人员录进电视中去了。
日本的女性向来以温柔著称,女性也以温柔为本。当反映吴舜文“严厉”形象的电视片在日本放映后,观众简直不相信现实生活中真会有如此威严的女强人,以致许多在日本企业界的朋友纷纷打电报问吴舜文,到底是在表演呢,还是在工作?
女强人的称号不胫而走,声名远扬。但是,吴舜文本人对此并不满意。她认为,一个现代化企业必须走向制度化,然而,在中国搞现代化企业有它自己的特色,单靠制度不行,单靠人情更不行。我们必须在制度和人情之间作出最恰当的安排。她深刻体会到,要与外界硬碰硬地竞争,非得有本事、有实力不成。但是,当你当上了领导,在众人中建立了权威,就自然跟众人有了距离。男土们容易缩短这个距离,而作为一个女性又不能像男土一样,与同事或同业混在一起,喝酒、唱歌,放纵自己。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也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她相信执著的付出必然会得到报偿。
有一次,她的公司开游园会,公司、工厂上上下下都来邀请她参加活动。然而,那天她恰好为许多事情而烦恼,精神不爽,实在不想参加。可是,又不愿让同仁失望。她想,去游园会场露露面,与大家同乐,是一个大企业“家长”的责任。所以,她强打起精神,穿起运动服,戴上运动帽,暂时抛开心中的愁云,神采奕奕地到达会场。
她一一光顾了每一个摊位,与同仁家属打成一片,把吃的东西分给小朋友……几小时下来,她确实够累了。但是事隔很久,她仍然感到那次活动非常值得的。
台元公司员工的薪酬比其他工厂高,又是台湾最先实施8小时工作制的厂家。这不仅使机器设备能充分利用,而且让员工们也可以得到较多的休闲时间。台元公司的厂房都逐步装上空调设备,员工的宿舍也有冷暖气,员工上下班有车接送,福利社整天供应餐点,图书馆可供员工阅读进修之用,其他如免息分期贷款、公费旅游、员工进修、设立子女奖学金、建立休假及退休制等,福利待遇十分丰厚。
吴舜文这种严要求、高福利的恩威并重的管理方法屡见成效。台元公司员工有着高昂的情绪,很少有人离职外流。有的纺织厂把写着诱惑性字眼“高薪征求熟练女工”的大红纸贴在台元的大门上,厂里的工人竟不瞥一眼,侧身而过。
总结:作为领导者,应该有自己威严的一面,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深刻地把握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当然,也不要忘记仁厚和爱心。
2、攻心的诸葛孔明
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孙子兵法》的经典之笔,也是诸葛先生常用和善用的重要谋略。
提到诸葛亮,大家定会想到“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可谓是庙算如神。至于诸葛亮的评说我就不再多说,还是让我们先看两个实例,在实例中品其妙处吧。
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琦,小儿子叫刘琮。刘表的后妻偏爱刘琮,刘表听信后妻的话,也冷落刘琦,刘琦很是苦恼。刘琦听说诸葛亮学识渊博、智慧出众,就想求助诸葛亮。
有一天,刘琦来见刘备,刘备正与诸葛亮说话。刘琦哭着拜见刘备说:“继母不能容纳我,望叔父救救我吧。”刘备说:“这是侄儿的家事,怎么来问我呢?”刘备看了看诸葛亮,意思呈让他想个主意。诸葛亮笑笑说:“这是家事,我不敢过问啊!”坐了一会儿,刘备送刘琦回去,出门时低声对刘琦说:“过几天我让诸葛亮回拜侄儿,你再求求他,一定会有妙计相告”。刘琦谢着告辞。
过了几天,诸葛亮代刘备回拜刘琦。刘琦迎人后堂,敬完茶,刘琦说:“先生既来我家,请帮我出个主意吧。”诸葛亮说:“我到你家作客,怎能参与你们的家事?”说罢起身要回。刘琦忙说:“既已到此,多坐一会儿吧!”就挽留诸葛亮,到一密室饮酒叙谈。饮酒中间刘琦仍苦苦哀求诸葛亮献计,诸葛亮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又要告辞。刘琦说:“我有一套古书,先生愿意看一看吗?”就引他上楼。上楼后,诸葛亮问:“书在哪里?”刘琦拜倒哭应道:“继母实在容不了我,我无法活下去了,难道先生忍心见死不救吗?”诸葛亮仍不肯说,起身要下楼,但梯子已被人撤掉了。
刘琦说:“我想求教先生良计,先生惟恐泄漏消息,不肯告诉我听。今天这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话从你口中说出来,只流进我的耳朵里,总可以说了吧!”诸葛亮只得重新坐下,想了想说:“良策有了。”刘琦说:“先生请快说给我听。”诸葛亮说:“公子难道没有听说过申生、重耳的故事吗?”(申生和重耳都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献公宠爱骊姬,想立她生的儿子奚齐作太子,骊姬在献公处进谗言欲陷害他们两人,申生不肯逃亡,被迫自杀,重耳逃亡国外,后来返回晋国成为国君。)现在江夏正好少一个防守的将领,公子可以请求带兵驻守江夏。那样就可以避免灾祸了。”刘琦听后,非常高兴,再一次拜谢过诸葛亮。叫人架上梯子,送诸葛亮下楼回府。
第二天,刘琦求见刘表,说想去防守江夏,刘表犹豫不决。请刘备来商量。刘备说:“江夏是重地,别人防守不太可靠。正好公子愿去,我认为此事可以答应。”于是刘表就命刘琦领兵3000人赴江夏镇守重地去了。
在不得志或暂时失利的时候,忍让也是一种立身谋略。其目的是回避了眼前的矛盾之后以图在适当时东山再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刘琦诸葛亮那里得到了保身之计。
其实,诸葛亮是故意逼刘琦使出上楼抽梯的绝招,然后把避祸之计说出。而诸葛亮的本意是帮助刘备夺取荆州,偏偏刘备不肯乘刘表内外交困时下手,只好利用刘琦请求避祸之计的机会,提出镇守江夏的建议,为刘备将来不敌曹操时,有一个去处。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啊。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掌握国家实权,以再兴汉王室为目标,积极筹划北征事宜。《三国志》一书也由此进入最高峰,但是,在这之前,诸葛亮却有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西南夷的叛乱。
“西南方异民族大规模的叛乱行动,威胁到蜀汉的根基,诸葛亮也不得不引以为忧。要以武力镇压他们虽然是件轻而易举之事,但因目前正和魏国抗衡,应该避免耗损兵力。如果可能的话,收服他们共同协力合作,也可免于后顾之忧。
诸葛亮征求参谋马谡的意见。马谡说:
“西南蛮族凭仗他们险阻的地形,所以不会长期归服,今日击败了他们,明白他们又会掀起反旗。函相一心只考虑赶快结集全国的兵力北征,和魏决一雌雄,如此一来,本国就成为一座虚城,他们知道后,一定会立刻举兵反乱。当然,把他们通通杀死可以铲除祸根,但这不是仁者之道,而且,应该心和心战,而不是兵和兵战。所以,请务必要让他们心服为要。”
诸葛亮对马谡的进言非常赞赏,于是决定南征作战的基本要点为“攻心”。
那么,诸葛亮是如何攻异民族的心呢?反判军的首领叫孟获。诸葛亮在出兵之前,对全军士兵下了公告:“不可杀孟获,要生擒。”
经过激烈的争战,孟获被俘带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带着孟获进入他们的阵营,对孟获说:
“你认为我军的排阵布置如何?”
孟获答道:
“就是因为不了解你们的排阵才会失败,现在我都知道了,下次一定会胜利。”
诸葛亮笑着说:
“这倒有趣,好,把这个人给放了。”
因此,孟获被捕了七次,七次都被释放。
孟获第七次被抓来时,心里一直想着“我又来了”,诸葛亮也看出了一点眉目,于是又要释放孟获。孟获这时说道:
“你真是神啊!你也不必再释放我了。”
所以孟获就再也没有离开诸葛亮了。
反乱平定后的统治,诸葛亮采用当地主义,任命反叛军的首谋渠率为当地的官吏。并且把远征的军队全部撤回到关中,这些措施,也可以说是对当地人的人心收揽术。
平定南方,断绝后顾之忧的诸葛亮,在那一年之内又攻下成都,更加接近了北征之途。
总结:攻心为上,是孔明先生善用的谋略,值得办公室的办公人员在各种场合灵活借鉴和使用。
3、得民心者,得天下
领导者总要有自己威严的一面,也要有温柔的一面,要做到令行禁止,就不能忘记仁厚和爱心。孙子熟知掌握人心的重要性,有自己的一套掌握人心的理论,因此,他做到了宽猛相济,所向披靡。而晋文公和朱元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中国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凡成就一番事业者,都懂得此道理。毛泽东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就是因为他深刻地领悟这一点,知道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所以他得民心。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也是如此。
在古代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就是信、义、礼,并以此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强弱。春秋王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深刻认识到了民心、民力“可用”。
在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结束了在外流亡的生活,回到晋国,作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后,就开始训练他的百姓。两年以后,晋文公认为差不多了,便准备用其百姓称霸诸侯。大臣子犯劝阻说:“百姓虽经过训练,但还不懂得义,还没能各安其位,不能用。”
晋文公觉得有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惠后。昭叔还有个哥哥,是太子,即后来是周襄王。惠后想立昭叔为太子,但没有得逞便死了。昭叔便逃到齐国,襄王即位后,将昭叔接回来。然而昭叔回国后,又和襄王之后狄隗乱搞。襄王知道后,便将狄隗废掉。这下触怒了狄隗的娘家,他们派兵讨伐周朝,周襄王便逃到了郑国。周朝在当时名义上还是名诸侯国的宗主,晋文王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主政,并用此事教育晋国的百姓什么是义。他派出左右二军,右军攻杀昭叔,左军往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的功劳,待之以礼。晋文公推辞说:“这是臣下份内之事。”晋文公用行动告诉百姓对上尽忠就是义。他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便利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这下可以使用百姓了。
不料,子犯又出来劝阻,他对晋文公说:“百姓虽然懂得义,但还不知道信是怎么回事,还不能用。”
于是,晋文公又想方设法让百姓懂得信。他率领军队攻打原国,命令士兵们携带三天的口粮。军队围困原国城池整整三天,士兵们的粮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国还未投降。晋文公就下令退兵。正当晋文公刚退兵时,派出的间谍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原国已经支持不住,准备投降了。”有人主张再坚持一下,等待原国投降。晋文公说:“当初带三天军粮就是准备攻打三天,如今已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数。如果不退兵,虽得原国而失去信用,百姓也就失去庇护。得失相比哪个多呢?”由于晋文公利用打原国教育百姓知道信,所以国内民风大变,凡事以信为本,他们作买卖不求暴利,交易分明,不贪不骗。
做到这些后,晋文公又问子犯:“这回行了吧?”子犯回答:“还不行。百姓虽知信、义、还不知道礼,还没有养成恭敬的风范。”于是,晋文公又在让百姓知礼方面作了很多事情。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依照军礼执行,使百姓看到礼仪。又设立执秩之官来规定百官的等级及职责,使百姓知道对计么职官行什么礼仪。百姓们不但如此,还知道根据礼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这时,子犯说:“民力可用矣!民心可用矣!”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国,攻卫国,取得齐国之地,解救宋国之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