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者》·卷首语
7619700000014

第14章 论快乐(2)

心中有光

马国福

二战时期在纳粹集中营里有一个叫玛莎的犹太族小女孩儿写过一首诗:

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虽然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和我精神的火

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

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

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

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东西我都缺少

这些我一定要节省

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

我将多么悲伤

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

在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环境和条件下,玛莎仍然热爱着生命。她不怨天尤人,她只是在一点点地聚积心里的光。生命中有限的时间少了,但她心中的光却多了;

她不畏惧厄运,她只是用自己稚嫩的文字给自己弱小的灵魂取暖;她不悲观失望,她只是节省着自己的泪水和精神的火,用这些微弱的火烘烤自己所处的阴暗的角落。

这是天使的语言。乐观、豁达、坚强。字里行间充满希望,每一个音符都富含金子的硬度,一笔一画都贯穿信念的力量。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这样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即使你处在寒冷的冬天,只要你心中有光,你就能闻到春天的气息;即使你被逆境所困,只要你心中有光,头顶的乌云总会被它所穿透;即使你被挫折和失败一次次打翻,只要你心中有光,你同样可以一百零一次站起来,把苦涩的微笑留给昨日,用不屈的毅力和信念赢得未来。

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因为只要你心中有光,任何外来的不利因素都扑不灭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很多时候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熄灭了心中那片有如火山般沉寂的光。

心中有光,那是信念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用心与感恩

〔台湾〕释证严

我记得有一个小故事,时间是在二次大战,当时有一位美国军人由战地得胜归来,许多乡亲以英雄式的场面来欢迎他。

在欢迎会上,他的好友问他:“你在战场上这么多年,常常驾驶飞机出生入死,一定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吧?”他想了想说:“有。有一件事让我终身难忘。”大家都静了下来,想听听他轰轰烈烈的战地故事。

“有一天放假,我想到巴黎去逛逛。上车以后,我看到一位老妇人,她穿着破旧的衣服,有点驼背,脸色黄黄的,行动有些不便……我看到她带着很重的行李要下车,突然觉得不忍心,于是走过去,轻声细语地向老妇人说:‘老奶奶,我帮你提行李。’”老妇人很感谢他。然后这位士兵又说:“老奶奶,我陪你走回家。”他就一路帮老奶奶提着行李,走了很长的路才到达老奶奶乡下的家。老奶奶的家一看就知道是清寒家庭。不过,一进入那个乡村,就能感受到一股祥和的气氛。尽管村民都埋头工作,但是一看到老奶奶回来,都自然地站起来,对老奶奶挥手、打招呼说:

“老奶奶回来了。”不管年纪大小,都露出开怀的笑容。

那位士兵看到乡村的祥和生活,不禁想起,自己每天必须驾着飞机投掷炸弹,不知已伤害了多少生命,破坏了多少建筑?从紧张激烈的战场,突然进入祥和的小村庄,强烈的对比,让他终身难忘。

当他把老奶奶的东西放好要离开时,老奶奶诚恳地拉着他的手说:“我一定要请你喝杯咖啡。”然后带着他到村里的一家小咖啡店。那是一家很小的店,店里的人看到老奶奶带着一位士兵,都围着他们。老奶奶说:“你们知道吗?刚才要下车时,就是这位年轻士兵帮我把行李拿来,好心地帮我一路提回家,让我不必累得气喘吁吁,我好感谢他。”

大家听了,都欢喜地鼓掌,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感谢你,感谢你帮助老奶奶。”

这位士兵回忆说:“当时那种祥和的气氛,让我终身难忘。”

那位士兵只不过是帮老奶奶提几包行李,整个过程却让他终身难忘。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类似的故事发生,如果用心,时时都会有终身难忘的温馨体验。天天都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所以,请大家时时都不要忘了“多用心”啊。

给自己多点爱心

原野

有一些优秀人士对待自己十分苛刻,并把这种苛刻作为美德来看待。

优秀人士的成功,的确要依赖一些美德来完成,譬如超人的毅力、勤奋以及其他。然而作为创业时的原始动力,对自己无论怎样苛刻,它都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心态作为一种世界观被定型以后,它的作用与影响就值得反省了。

我们说,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需求。工作与创造的愿望只是生命愿望中的一部分。更多时候,工作的愿望是在巨大社会压力之下而形成并被无限放大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工作并不是我们内心深处惟一的愿望。

但在一个优秀人士那里,在责任心、荣誉和财富的召唤之下,长期的劳作会无情地排斥除了工作外的所有愿望,譬如闲适、游戏,包括懒惰。对于一个长期过度劳累的人来说,懒惰或许才算美德。因为懒惰可能在特定状态下拯救他的生命。

这里,仅仅是说,一个人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

经济学中有一个“木桶效应”,木桶中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板。说的也是均衡的效应。但人们常常瞩目于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譬如这块板叫拼搏,希望它越长越好。最后,则有可能把整个桶拖垮。

均衡意味着我们必须知道自己身心当中最短的那块板是什么,了解它并改善它。

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则是掌握均衡的一个前提。人不是机器,会产生多种愿望,发出多种声音,有些可能是微弱的、转瞬即逝的声音。一些由于工作过劳而导致焦虑症的患者,则可能忽略了这些声音,或者是粗暴地对待这种声音,最后导致冷漠、沮丧、对生活毫无兴趣。

这些声音是什么呢?它常常是奇怪的,譬如在上班途中突然想去公园坐坐,甚至想学吹笛子,想拆马蹄表,想在雨中奔跑。这些看上去有可能显得可笑的想法,证明你太累了,也证明你的内心仍有活泼的生机。这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放下一切,去满足这些愿望,不管它多么荒诞不经。否则你再也没有机会去调整自身。

当你进入这些愿望的时候,会有极大的解脱感,会有机会从容地梳理思绪,此时,你对自己的现状与前景会比平时观察得更为清晰。

因此,善于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善于在内心建立有多种声音并存的机制,善于达到身心的平衡,就是对自己的一点点的爱。在这种对自己的施予中,其实已经包括了你对家人与社会的爱。

常想一二

陈文杰

想起霍金,眼前就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