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7612800000051

第51章 外科疾病(7)

【治疗效果】

蔡耀明用方一治疗风湿关节炎199例,痊愈69例,显著有效53例,有效7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蔡耀明.中国针灸,1986,6(6):3]。赵晓蔷用方二治疗风湿关节炎50例,一般2次后症状开始缓解,7~15d痊愈。痊愈57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100%[赵晓蔷.中国针灸,1989.9(3):16]。崔洪相用方四治疗32例,痊愈2l例,占65.6%;显效6例,占18.8%;有效4例,占12.5%;无效1例,占3.1%;总有效率为96.9%[崔洪相.中国针灸,1998,18(3):18]。

【处方荟萃】

1.取脊柱两侧,配关节局部和阿是穴。对热痹者,用皮肤针重叩或三棱针点刺,也可用24号2寸毫针在肿胀处多向透刺,出血少许,并加拔火罐,一般留罐10~15min。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2.取脊椎旁开2寸处及指、趾关节处取点。用手术刀割破皮肤长1~2寸,出血少许,然后涂以白降丹少许,不需敷盖。割点数目根据病情轻重而定,每3d割1次,3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2~3周[谭德福.中国实用刺血疗法,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100]。

【按语】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急、慢性炎症,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证篇》说:“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背针疗法治疗本病,大多取得较好疗效,在通过背部腧穴进行治疗时,可以减少药物用量,降低药物性胃炎,上消化道大出血等不良反应,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的发生。是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关键在于辨证正确和施术方法得当。一般随证取穴用针刺法治疗,大多能取得疗效;对寒湿留滞者,用灸法或针灸并用;对寒盛剧痛者,用火针或针刺加耳针、电针等方法治疗,往往能起协同作用;对湿热内蕴,局部肿胀热痛者,可选用皮肤针或刺络拔罐法治疗;如病情顽固,反复发作者,可选用穴位注射或穴位敷贴法治疗。对于长期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者,可选取肝俞、肾俞针刺放血后拔火罐。此种方法对游走性关节肿胀疼痛效果更好。大部分经1~3次治疗后可获良效。在取背穴的同时,如能配合局部或循经取穴,则更能取得满意疗效。治疗过程中,应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局部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入。急性期则应注意休息。

十六、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称之为“骨痹”、“白虎大厉节证”。

【病因病理】

目前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也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和疾病免疫过程有关联。其次是感染因素,如受FB病毒感染等,均可导致本病的产生。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因素是荣血不足,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复感风寒潮湿,以致邪侵入体,注于经络,劳损外伤,痰浊瘀血等互为交结,凝集不散,经络闭阻不通,留于关节,痹阻气血。

【诊断要点】

1.①晨僵至少1h(>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6周);⑤皮下结节;⑥手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及关节间隙狭窄);⑦RF阳性。

2.以上7项中符合4项以上。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第一组:大椎、膏肓、肾俞、足三里;第二组:大杼、脾俞、腰阳关。

2.操作用艾灸法。先取第一组俞穴,将艾绒撮成黄豆粒大小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其上端,待其燃尽,去除艾灰,再置第2个艾炷施灸。每穴3壮,待7d后取第二组穴位施术。二组穴位各灸3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半月。

方二

1.取穴大椎、大杼、膈俞、脾俞、肾俞。

2.操作用隔药饼灸。将麝香、延胡、白芥子、肉桂、细辛5味研粉,根据患者体质按一定比例用姜汁调制,制成直径3cm,厚0.9cm的圆饼。采用间隔灸的方法,在相应俞穴上放上药饼,行大艾灸炷灸3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隔2d灸1次,30d为1疗程,6个疗程进行观察。

方三

1.取穴大杼、肝俞、肾俞、大肠俞、风池。配穴:中脘、气海、关元、迎香、合谷、足三里、环跳、阴陵泉、阳陵泉、八风、八邪。

2.操作局麻将9、12、16号腰穿针,将0~2号医用肠线剪成2~3cm长肠线装入针内,缓慢进针,得气后,边出针边推针芯,使肠线注入穴内,然后在埋线处和关节最痛处用烧红的钨制火针快速点刺,每穴1~3下,每点刺一下助手或医者按揉一下针孔,以减轻火针的锐痛。如滑囊肿大有波动感时可用三棱针烧红速刺,使其放出黏稠液体,减压减痛。7~15d1次,5~10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自灸关元穴,每日1次,每次40min,必要时加灸最痛处,每处10min。

方四

1.取穴大杼。

2.操作用毫针刺法。单膝有病取患侧,双膝有病取双侧,毫针直刺5~8分,行捻转手法,中强刺激2~3min后,嘱患者站立,膝关节多向活动,再做下蹲、起立的动作,由慢至快活动3~5min,休息3~5min,复如前法行针、活动3~5遍。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

张跃山用方一治疗40例,经过3~6个疗程治疗后,基本治愈4例,显效12例,好转19例,无效5例[张跃山.工企医刊2004,17(2):60]。龚福英用方二治疗本病33例,对照组32例,显效分别为19、12例;有效10、9例,无效4、11例,总有效率87、9%、65.5%[龚福英.针灸临床杂志,2007,23(5):42]。

王永亮用方三治疗120例,基本痊愈62例,占52%;显效48例,占40%;有效6例,占5%;无效4例,占3%,总有效率为97%[王永亮.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0):31]。崔洪相用方四治疗32例,痊愈21例,占65.6%;显效6例,占18.8%;有效4例,占12.5%;无效1例,占3.1%;总有效率为96.9%[崔洪相.中国针灸,1998,18(3):181]。

【处方荟萃】

1.取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配穴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督脉穴用1寸毫针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将艾炷(条)套在针柄上点燃,距离以勿灼伤皮肤为度,待全部熄灭后即可出针(大约15min)。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石金桥.针灸临床杂志,1996,12(4):19]。

2.腰阳关、腰俞、命门、至阳、神道、悬枢、中枢、灵台、大椎。每次选5穴,用艾绒50g,没药、小茴香、皂角刺、冰片各2g,共研末拌匀,捏成塔状,隔姜灸,每穴5壮至皮肤红晕而不起疱[施鸿明.浙江中医杂志,1988,23(11):501]。

3.在督脉选穴。肩、肘、手指关节病变选大椎、二椎下、陶道;髋部及下肢关节病变选腰阳关、命穴等。用细型空针深刺达硬膜外腔后注药,注入药物以丹参、当归、祖师麻、维生素B12、地塞米松组成1~5号注射液,根据病情选择使用,5~7d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张俊莉.陕西中医2004,25(1):62]。

【按语】

用方一治疗会产生灸疮,处理方法是,在治疗期间应嘱患者注意休息,讲究个人卫生,适当加强营养,灸疮应注意避免挤压、摩擦,灸后局部即溃烂化脓,脓色较淡,为无菌性化脓反应,2~3周后结痂脱落而留有瘢痕。期间不需特殊处理,若灸疮因处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脓色由淡转成黄绿色,部位扩大并出现疼痛及渗血等,可外用消炎药膏涂敷,必要时口服消炎药以治疗。

本病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骨质无破坏的患者经治疗可达到治愈。晚期及末期类风湿关节患者有些关节处于纤维僵直期尚无骨化,如果治疗及时,仍有部分关节功能尚可恢复,故不要轻易放弃治疗,但要恢复正常则很困难,对于严重影响生活,关节已经骨性融合的患者,则要争取手术治疗。同时,要指导患者加强关节的功能锻炼,注意饮食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自身抗病能力增强。

治疗时应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治疗时应注意,病位的深浅不同,刺法也有区别,风邪束表,病在表,应用浅取以解外邪;湿热蕴结病在血脉,应中取之而缓刺,以清热除湿;病久应在局部刺络并加拔罐,以通瘀止痛。在治疗留针时,只要针刺时条件允许,应该活动患肢关节,使整体功能与局部形态结合,治疗与锻炼结合,标本兼治,这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十七、膝关节炎

膝关节炎是指膝部关节或周围组织发生炎变而引起疼痛肿胀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

【病因病理】

膝关节炎的发生可因关节的局部损伤,或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引起。如引起关节软骨面变性,软骨下骨板反应性增生,骨刺形成则导致骨性关节炎;如引起侧方韧带损伤,关节不稳定疼痛者则形成膝部侧副韧带损伤;如引起膝关节滑膜损伤或破裂,使骨膜发生多量渗出液,积聚于关节则形成创伤性滑膜炎;如引起髌骨软骨损伤和退行性病变则形成髌骨软化症。中医学认为,膝关节痛多由风、寒、湿邪所致,患者体虚,肝肾不足,肝主筋,肾主骨,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膝部,流注下关节,阳气被郁,阻滞气血,痹阻经络,不通则痛。

【诊断要点】

1.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或弹响,不能下蹲及不耐久行。X线显示膝关节边缘尖锐或有骨赘形成,关节间隔狭窄,关节面不整齐,骨端变形。

2.副韧带拉伤有外伤史,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带起止点或关节间隙压痛,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X线正位片外翻应力下,膝关节间隙增宽>8mm。

3.髌骨软化症有外伤及劳损史,上下楼及半蹲位疼痛加重,髌骨碾磨试验阳性、髌下脂肪垫压痛阳性。

4.创伤性滑膜炎有外伤或积累性损伤,膝关节饱满、膨隆、胀痛、屈膝困难,浮髌试验阳性。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腰区压痛点。配穴:命门、委中、太溪、申脉、膝眼。

2.操作用毫针刺法。在腰区压痛点中心直刺1针,在其上下各傍刺1针,针尖斜向痛点中心。行平补平泻法。针刺部位以TDP照射,注意保暖,留针30min,膝眼用快速捻转手法,使有极强酸胀感,持续10s。然后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d。主治膝骨性关节炎。

方二

1.取穴大杼。

2.操作取刺络拔罐法。大杼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辅以火罐拔吸10min,出血量以10~15ml为宜,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胸12、腰2、腰4夹脊穴,或胸11、腰1、腰3夹脊穴(依据脊柱触诊有异常结节或条索物为准),肾俞,肝俞(以上为双侧);配穴:鹤顶,血海,梁丘,足三里,膝眼,肾关,阳陵泉(以上为患侧)。

2.操作用电针加拔火罐法。针刺时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min。夹脊穴加电针,鹤顶、膝眼温针灸,起针后局部拔火罐。上述治疗结束后,如腰1、腰2椎棘突仍有明显偏歪的,行脊柱侧位斜扳法矫正。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d。主治髌骨软骨软化症。

【治疗效果】

芮兴国用方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0例,对照组40例,临床缓解38、5例,好转18、31例,无效4、4例,有效率93.3%、90.0%[芮兴国.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23]。王健用方二治疗膝关节痛48例,痊愈17例,占35.4%;好转30例,占62.5%;无效1例,占2.1%。有效率为97.9%[王健.中国针灸,2003,23(1):35]。阮志忠用方三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34例,对照组52例,痊愈26、22例,显效5、14例,有效3、16例,无效0、0例,总有效率34%、52%[阮志忠.江苏中医药2003,24(11):46]。

【处方荟萃】

取脊针患侧腿穴、配患侧膀胱穴。用毫针刺法。以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表皮内,先以90°直刺1.0~1.4寸,进行一个方向捻或转,得气后左手拇指指腹或示指指腹压在刺入穴位下边皮肤上施行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45°向前下方斜刺1.0~1,4寸,以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与皮肤成15°向下沿皮下刺入1.4寸,平放留针30~40min。在留针期间,可令患者任意活动,到时间将针拔出即可(王玉兰,脊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1)。

【按语】

膝关节由股神经所支配,股神经由L2~4腰神经纤维组成,方一体检所得的压痛点位于第L2~L4神经根的出口处附近,刺之有良效。在膝眼处操作时针尖对准骨刺部位,行快速捻转手法,能激发肾间动气,充实督脉,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