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7612800000050

第50章 外科疾病(6)

【按语】

用小针刀治疗本病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是:选准痛点,并应注意勿用力过大防止出现假阳性,用力不足而难以找到痛点。要求术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技巧,做到选穴准确、快速刺入,巧妙切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使用拔罐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用负压吸引原理可调节组织间压力,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促进病变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推罐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循环增快,吞噬作用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出,组织细胞得到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减轻病势,促进康复,推罐过程中毛细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滥,起到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加强局部新陈代谢。

十三、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俗称“扭腰”、“闪腰”,是指腰部软组织的急性损伤。本病属中医学“伤筋”范畴。

【病因病理】

此病常因劳动或运动用力不当所致,如劳动时姿势不正确,负重或用力过猛,使腰区受到强力牵拉或行走跌倒受外力撞击,均可使腰区肌肉、韧带、筋膜为主的急性扭挫伤。中医学认为,多因腰区突然受力,或强烈扭转、牵拉而使腰区筋脉受损,局部气血闭阻经脉,不通则痛;或劳动姿势不当,用力时使关节、筋膜发生错位嵌顿;或咳嗽、喷嚏、哈欠时,使腰区经气逆乱所致。

【诊断要点】

1.有腰区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区一侧或两侧产生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痛苦。

3.腰肌和臀肌痉挛,可触及条索状硬状,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腰2夹脊。

2.操作用毫针刺法。取28号3寸毫针,辅以骈指压手,捻转刺入患侧腰2夹脊1寸许后,不再捻转,靠手腕指之力,将针体徐徐按下至1.5寸,再施原地捻转手法,患者有酸麻胀感,若难忍者,再捻转退针,每日针1次,5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十七椎下。配穴:阿是穴、委中。

2.操作用毫针刺法。治疗前用一枕头垫在患者下腹区,这样就使此穴的空隙拉大,便于进针。用60mm长毫针,缓缓进针40~50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感到穴位局部及远端有酸、胀、麻及触电感,最好能使针感传至下肢,配委中、阿是穴针刺治疗,以上均不留针,得气后即将针退出。针毕嘱患者前后左右活动腰区,以缓解软组织的痉挛状态,隔日治疗1次。

方三

1.取穴压痛点。

2.操作用毫针刺法。令病人活动腰区,找出痛点明显处为穴,然后在痛点上下各3寸处取穴。病人站立,双手扶桌或床,用1.5~2寸毫针,先针压痛点,垂直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30s。然后,针上3寸处腧穴。针尖向下,得气后使针感下行,用轻刺激手法。最后取压痛点下3寸腧穴,针尖向上,使针感上行,行重刺激手法,留针5min,行针2~3次。

方四

1.取穴压痛点。

2.操作用挑灸法。腰扭伤后,腰区足太阳经和督脉处皮肤往往出现灰白色丘斑点,即所谓压痛点。一般选2~3个明显压痛点,常规皮肤消毒,2%普鲁卡因局麻,用挑治针挑断压痛点局部肌纤维,将刚切好的薄姜片贴敷其上,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即可。每周1次。

【治疗效果】

李玲用方一治疗30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28例,占93%;有效1例,占7%;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李玲.针灸临床杂志,2002,18(8):2]。尚军用方二治疗120例中,3~5次治愈71例,占59.2%;6~10次治愈18例,占15.0%,10次以上治愈10例,占8.3%。有效16例,占13.3%。无效5例,占4.2%。总有效率为95.8%[尚军.中国针灸,2005,增刊:105]。朱超英用方三治疗本病,1次治愈72例,2次治愈17例,3次治愈11例,治愈率100%[朱超英.针灸临床杂志,1994,10(6):46]。刘淑兰用方四治疗本病,2次治疗痊愈的为192人,治愈率80%,效果明显好转,行动稍存不适感的32例,显效占13,3%,疼痛减轻行动尚不适应的16人有效,占6.6%。治愈率80%,有效率100%[刘淑兰.针灸临床杂志,1995,11(6):43]。

【处方荟萃】

1.根据临床腰痛部位,以相应椎体上下华佗夹脊穴为主。1.5寸毫针向腰椎内侧进针,缓慢捻针出现针感,针感向下传导为佳,然后连接G6805针灸治疗仪,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25min。每日针刺1次,每4d为1个疗程。然后,在患者委中穴用三棱针点刺后再加拔火罐。左右委中穴交叉进行[李娟.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21):2271]。

2.找到压痛最明显处,先在穴上直刺一针,然后在针上、下各刺一针:委中穴取双侧穴,直刺进针;腰阳关直刺;大肠俞直刺或向病侧斜刺。各穴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5min行针1次。为了增强疗效,起针后,局部可配合拔火罐10min[冉令亁.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0):17]。

3.取腰1~5夹脊穴,用毫针斜向横突间隙进针1.5~2.5寸,最好能刺中脊神经,麻电感向下肢放散。针后接电针仪,频率300/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刘成信.陕西中医,1988,9(5):200]。

【按语】

用方一时针刺较深,故捻入后,再按入2.5寸,不可再捻转,尤注意勿向外斜刺,以免伤及内脏。

针灸被认为是急性腰扭伤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针灸治疗本病时,应辨明病位,根据病情选用穴位及针灸方法。本病治疗主要以循经远取结合腰区活动,达到疏通经脉,松解肌肉,解除疼痛的目的。操作时,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其手法刺激量较强,故一般采用卧位或坐位,针刺时注意病人的反应,避免晕针的发生。腰区活动由小到大,如配合呼吸则效果更好。针刺法可与拔罐法结合使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对瘀阻经脉,可用祛瘀通络刺络拔罐法治之。

对滑膜嵌顿、小关节错位或反复发作者,可结合推拿治疗,以提高疗效。

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腰区保暖,避免风寒等外邪的侵袭。睡卧硬板床,避免加重或复发。

十四、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是因梨状肌受到损伤,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下肢疼痛的病症。中医学归之于“腰腿痛”范畴。

【病因病理】

因外伤、劳损、感受风寒以及梨状肌周围炎性病变,引起梨状肌受到损伤,梨状肌肿胀、肥大变性、增生,甚至持续挛缩,影响其周围神经血管而发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因外感寒湿之邪,致腰腿太阳经脉受阻,或因损伤、劳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诊断要点】

1.有外伤或受凉史。

2.常发生于中老年人。

3.臀区疼痛,严重者患侧臀区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多数伴有下肢放射痛、跛行或不能行走。

4.臀区梨状肌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在60°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后疼痛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上髎、次髎、秩边为主穴,环跳、昆仑为配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均取患侧穴。常规消毒后,上髎以60°向下进针1,5寸;次髎以65°向下进针2寸。2穴进针均朝向耻骨联合。秩边直刺2.5寸,针感以局部酸、胀为度。环跳、昆仑分别刺2.5寸、1寸,得气即可。诸穴均施以泻法,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1d。

方二

1.取穴秩边。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在秩边穴处进针,垂直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缓慢推注药液。病程短者用硫酸镁葡萄糖液10ml,病程长者加呋喃硫胺20ml和注射用水。隔日或隔2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5d。

方三

1.取穴阿是穴、腰3至骶椎、夹脊穴。配穴: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昆仑等。

2.操作用电针法。找出患侧梨状肌的体表投影部位,用3寸毫针在该走行最明显的压痛点上快速进针,提插使针感抵足,再在左右两旁梨状肌走行上分割再扎2针,针感同前,再接上G6805治疗仪。选用疏密波或高频连续波,通电15~20min,配穴每次选2或3穴,常规针法。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5d。

【治疗效果】

王声强用方一治疗30例,封闭组30例,常规针刺组,分别痊愈24、21、19例,显效4、3、1例,好转2、2、3例,无效0、4、7例[王声强.中国针灸,1995,15(6):17]。陈森然用方二治疗30例,痊愈21例,有效6例,无效3例[陈森然.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3(1):44]。孔尧其用方三治疗40例,基本痊愈14例,好转34例,无效2例[孔尧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0(4):48]。

【处方荟萃】

1.在骶骨侧沿梨状肌走行方向刺3针,各针间隔一横指,针尖斜向外下方达肌腹,再在股骨大转子侧沿梨状肌走行反向斜刺3针,间隔与针深同前,捻转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骶侧接正极,大转子侧接负极。连续波通电20min。每日1次,6次为1疗程[左晓峰.中国针灸,1999,19(6):338]。

2.腰骶、脊椎(命门至长强)中心线两侧各旁开0.5寸、肾俞,环跳、压痛点。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再用闪火法在腰骶椎两侧用走罐法,余穴用留罐法。

每日或隔日1次(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98)。

【按语】

梨状肌综合征多在梨状肌损伤后出现炎变、肿胀或挛缩,对坐骨神经产生的挤压而成,由于80%的人坐骨神经均从梨状肌中穿过,故梨状肌的肿胀极易对其产生压迫,时间久后又易产生粘连、结疤,甚至梨状肌萎缩、变硬而使病程延长而久不能愈。因此,在急性期使用背针疗法,有较好的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对后期患者,可先使用小针刀剥离粘连,解除痉挛,出针后立即拔罐5~10min,拔出多量血液,疗效较好。

针刺时,须辨证运针,因人、因病、因时制宜,针感最佳至小腿或会阴部,以提高疗效,同时应注意早期治疗,病程越短,其疗效越好。

十五、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变态反应的结缔组织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

【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本病是甲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细菌毒素和代谢产物为抗原,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和抗体在结缔组织中结合发生的炎症。中医学认为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疏松,或劳累后汗出当风,感受寒湿,经络痹阻,发而为病。或郁而化热成热痹。

【诊断要点】

1.发病前1~3周,约有半数病人先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

2.发病时有发热、心动过速,关节炎多先侵犯下肢渐及上肢大关节,或小关节、脊椎关节,呈游走性多关节疼痛,部分有红肿热反应。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可恢复。

3.实验室检查,抗“O”增高,血沉加快,白细胞总数轻度至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命门。

2.操作用温和灸法。①全身痛,麻木者,可固定式艾条熏灸器熏灸大椎穴2h以上,待灸感到达命门穴以下,加熏灸命门穴。再等待灸感抵病痛关节以下,更加熏灸病痛关节处的经验穴或压痛点。灸后病痛感觉范围会逐渐缩小,再依下列②③办法施灸。②在背部或有不适感处先找出痛点,再用点燃的艾条在痛区巡回熏灸(没有压痛点则在肤温降低区,或者功能障碍的关节处熏灸,灸时如有特殊感觉直往体内钻,钻得最快、最深的点就是该病区的反应点。长时间熏灸反应点,会取得满意的疗效)。③如果病痛只在一条经络的某一节段,则这一节段上的任何一点,接近艾火马上就产生条状灸感,而灸其他任何经络的任何节段都不会出现此现象。如果条状灸感不趋向肢端方向,则改灸有感线的上端(近心端),灸感就会下行。循着这条有感线相距约3寸处各灸5min,灸至不再有灸感出现的地方,便算完成一次灸治。每天可灸2~3次,逐日灸下去,有感线会自上端起逐渐缩短,病痛也跟着逐渐转好。

方二

1.取穴灵台、至阳、背部督脉上的反应点。伴外感者加大椎。

2.操作用熏灸法。伴外感者先灸大椎,用普通艾卷加1个熏灸器,固定在穴位上,开始每日早、晚各灸1次,每次用1支艾卷,连灸5日,抗“O”降至800U后改为每日1次。

方三

1.取穴大杼。

2.操作用毫针刺法。单膝有病取患侧,双膝有病取双侧,毫针直刺5~8分,行捻转手法,中强刺激2~3min后,嘱患者站立,膝关节多向活动,再做下蹲、起立的动作,由慢至快活动3~5min,休息3~5min,复如前法行针、活动3~5遍。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